什么是寒湿? 寒湿过重为万病之源,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 春天是肝气主导的季节,肝气旺易克脾,以致脾胃虚弱,水湿不化,湿邪内生,加上春季阴雨绵绵,外湿入侵人体,阻遏经脉,困扰脏腑,所以春天机体易被湿所困。但春天又是万物复苏,天气渐暖的季节,是排出体内寒湿的好时节。 体内有寒湿的表现 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 ● 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 反复的口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湿。 ● 口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 咳嗽时痰是稀白的,代表体内有寒湿。 ● 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湿。 ● 流出的汗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湿。 ● 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湿。 ● 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湿。 ● 经常腹痛、腹泻,代表体内有寒湿。 ● 脸上长痘和斑,代表体内有寒湿。 ● 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湿。 ● 手、脚长年冰冷,代表体内有寒湿。 ● 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 ● 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寒湿隐藏于哪里 寒湿如果不排出,对身体影响极大,想排出寒湿,首先得知道它们隐藏于哪里。 01 背后寒湿,积存于膀胱经 体背后的寒湿,会直接积存在膀胱经中,长期的堆积会在背后形成一层厚厚的脂肪,这些脂肪有一部分即是那些变了质的体液经过长期不断的累积而成。 02 头顶寒湿,直堆头顶 头顶的寒湿会直接堆在头顶上,通常头顶只有一层薄薄的皮肤,用手按压时应该是硬硬的感觉。 但是寒湿堆积得多 了,会形成一层软软的物质,摸起来像有 一层海绵垫的。头顶的寒湿更严重的会在前额左侧或右侧形成一个硬硬的肿包。 03 正面寒湿,堆积于肺经和胃经中 正面的寒湿,上半身会积存在肺经和其他经络的分支中,这两组经分别在人体胸前中线的两侧。引发我们常说的感冒、受风寒。 正面的寒湿也会积存在胃经中,胃经从眼部下方一直延伸到脚趾, 在大腿正面是最容易积存寒湿的部位。 严重的胃经寒湿堆积,会使大腿正面形成一层硬而厚的组织,使得大腿的伸缩发生问题,因而造成行动不便。这种疾病很少医生能够诊断出和胃有关联,经常都成为难以医治的疑难杂症,跛了数十年,无论如何均难以想象是由于胃经的寒湿所造成的。 04 侧面寒湿,存积在胆经 侧面的寒湿则积存在胆经中,只要寒湿侵入人体,这个部位都无法幸免。这个部位的寒湿有时会在大腿外侧形成一条条的横纹,由于寒湿的物质会阻碍经络的流通,使寒湿堆积的部位附近,细胞所产生的垃圾无法排出,寒湿和垃圾累积多了就会使大腿外侧显得特别的胖。 由于这些废物不是人体的组织,因此会在组织之间流动。如果这个人喜欢运 动,大腿部位寒湿和组织废物所形成的垃圾会往下流动,转而堆积到小腿肚上,形成萝卜腿。 通常男人较女人活动力大些,因而 女人多数堆在大腿外侧,男人则大多堆在小腿肚上。就是胆经的寒湿堆积造成胆功能受阻,再造成吸收的障碍。敲胆经一方面能刺激胆经,强迫其分泌胆汁;另一方面使这些堆积的废物能够流动,进而排出体外。 体内排除寒湿的途径与方法 按体内排除寒湿的途径,可分为身体背后经络寒湿排出、身体前面经络寒湿的排出和肺脏寒湿的排出三大类。 寒湿由背后经络排出 身体背后的经络主要是膀胱经,由于膀胱经所在的背部面积很大,而且在人体最容易受寒的部位,因此许多人都有大量寒湿存在这个部位。 膀胱经的寒湿排出时会出现整个肩背酸软或酸痛。由于膀胱经贯穿整个头部,因此,会出现后脑部位肿胀头痛或偏头痛的感觉。眉头附近的印堂部位会隐隐作痛,按摩耳后的风池穴会有强烈的疼痛感。喉咙也会出现不适的症状或咳嗽,这些都是膀胱经寒湿排出时的症状。夏天中暑时也经常会有这种感觉,两种情形都是背后膀胱经阻塞的症状。 排除膀胱经寒湿出现不舒服症状时, 最简单的应对方法是刮痧,然后艾灸。由于背部是膀胱经主要的穴位所在, 几乎整个背部的左右两侧都是膀胱经分布的部位。因此,只要在颈后、背部和前额刮痧,使经络通畅,刮完痧,艾灸半个小时,睡个觉,大概不舒适的感觉就不见了。 寒湿由前面经络和肺里排出 身体前面经络的寒湿排出时,最典型的症状是鼻塞、打喷嚏、流鼻水,有时候 还会出现水泻。 这些症状和肺里寒湿排出时相同,分辨的方法是用手触摸额头和鼻尖,再和脸部其它部位的温度相比较。如果额头的温度较低,则这些症状是身体前面经络中的寒湿排出,如果是鼻尖的温度较低,则是肺里寒湿的排出。 经络中的寒湿排出不会造成咳嗽也不容易出现发烧,肺里寒湿排出时则很容易出现咳嗽和发烧。是因为肺中的正气与邪气交战,正气赢了,咳嗽和发烧就好了! 输了,就得吃药了! 此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艾灸背部肺区和中府穴拔罐来提高机体热量和肺中正气,助其顺利驱逐寒湿。 身体前面存放寒湿的经络主要是胃经和大肠经。因此,在寒湿排出的同时,肠胃也会出现不适的症状。最常出现的是胀气,有时也会出现不停地想吃零食的状况,但大便却不顺畅,直到大便顺畅时感冒也就快好了。 和排除膀胱经的寒湿相同,这时最好的策略借助外界热量,如艾灸同时疏通经络,让身体将寒湿排出体外,可以适当地喝些桂圆红枣茶提升身体的能量,协助身体排除寒湿。 春季排寒湿正当时,不要错过!!
古语有云:“不觅仙方觅睡方,一觉熟睡百病消。” 现代社会节奏快,人人忙着加班加点工作、学习,娱乐,睡眠往往是最先被放弃掉的。熬夜、失眠成了家常便饭。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失眠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以下其中一项或几项同时存在时,即可判定为失眠,这五种失眠危害可不小: 1.连续一个月每周至少有3天出现上床30分钟无法入睡; 2.每天睡眠时间不足6.5小时; 3.在睡眠过程中夜间醒来次数超过3次,醒后难以入睡; 4.多梦,噩梦的情节如同电视连续剧一样; 5.次日起床后伴有嗜睡、疲劳、精神状态不佳、认知功能下降等。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环境因素、行为因素、疾病因素、精神因素、药物因素、年龄因素等方面。因环境因素所致的失眠,可通过改善个人生活环境来治疗;因行为不当引起的要纠正个人不良行为;疾病引起的要积极治疗相关疾病;药物引起的要合理应用相关药物;而年龄是不可抗拒的因素。 早期失眠用药治疗效果不错。除了西药,还有众多中药、中成药能有效助眠。然而很多人通过中药方法调理并未取得理想疗效,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没有准确辨证分型。 比如做广为人知的助眠中药——酸枣仁,其味甘、酸、性平;归心、肝、胆经,可以易肝血而安神,并具备敛汗生津之功。单味服用酸枣仁只是针对肝血虚引起的心悸不安、健忘多梦、体倦眩晕或常伴有自汗、盗汗的患者有作用,而对于实邪郁火、肝旺不眠者不但不起作用,反而会起反作用。因此,不同类型的失眠治疗方法亦有别。 滋养安神 主要是采用补益气、血、阴、阳、心神的方法,针对以不同虚症为主的失眠进行治疗。如中成药归脾丸、柏子养心丸治疗气血亏虚引起的失眠;天王补心丹治疗阴虚为主的失眠。 清新安神 主要采用清热的方法治疗火热扰心引起的失眠。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心神宁片、清脑复神口服液、牛黄清心丸等。 解郁安神 情绪因素在失眠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中药解郁、调整情志,达到安定神志治疗失眠的目的。中成药有逍遥丸、丹栀逍遥丸等。 化痰安神 “百病多由痰作祟”,痰浊蒙蔽心窍、扰乱心神也会引起失眠,对此,通过化痰祛浊,可调节睡眠,如清脑复神口服液等。 活血安神 血瘀、气血运行不畅,也可引发失眠,通过活血可以治疗失眠,中成药如七叶安神片、清脑复神口服液、枣仁安神口服液等都具有这方面的作用。 通腹安神 古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腹气不通和也可引起失眠,这时通腹可使眠安,中成药如保和丸、加味保和丸等可以选用。 最后小编提醒大家,具体辨证用药还需遵医嘱。想睡眠充足,白天精神爽利,首先该做的自然是早睡早起,熬夜最不可取;其次是争取午睡、工间小憩。 文章来源 公众号-中药新药
最近有很多朋友问到孩子睡觉汗出的问题,有时候孩子睡着以后就像是洗了头一样出汗,大人有点担心。 答:小儿睡着后是会有汗出的情况,在1个小时左右有汗出都是正常的,如果出汗超过了一个小时就考虑疾病的问题了,如果整晚的汗出,醒了汗就止了,在中医看来就是盗汗的问题了。但为什么小娃娃会有睡着后有汗出而成人没有呢? 从中医来看,《黄帝内经》里面讲“阳加于阴谓之汗”,简单来说,这里的阳指的是阳气,机体的气化功能;阴指的是阴液、津液。阳气把津液鼓动往外从而产生了汗液。 《内经》讲“阳出于阴则寤,阳入于阴则寐”,晚上睡觉的时候,阳气要往内潜藏交于阴,人才能入睡。 小儿是“纯阳之体”,阳气充足,阳入阴时会迫使津液往外出而产生了汗出。一般小儿汗出多在头面部,因“头为诸阳之会”,头面部的阳气是最充足的,但在汗出1个小时左右,机体阴阳达到了平衡,便汗停止了。成人,阳气相对较小儿较弱,入睡时阳气不会鼓动津液外出,故入睡后不会汗出。 从西医来看,小儿因为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而且又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代谢很旺盛,会通过出汗,以蒸发体内的热量,来调节正常的体温。如果被子盖的过厚,加上过热的刺激,更加会促进汗液的排出。 但如果一个小时之后继续汗出,大汗淋漓,则要考虑肠胃积食、积热等方面的问题。体内积食、里热,胃肠不通畅,产生了里热,当阳气入阴时里热会迫使津液外出,产生持续的汗出、大汗出的情况。积食时睡觉出汗的特点是不是长期的,只是偶尔的几天内出现。同时伴随有大便恶臭,便秘,手心脚心热,舌苔厚等等积食的情况。还有一个导致出汗的原因就是睡前奶。本来肠胃要进入休眠的状态了。但是小儿在入睡前喝牛奶等高热量食物,入睡后,肠胃就要对这些食物进行加工和消化,消化动力产生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热,主要通过皮肤出汗来散热。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睡前吃奶,或吃东西之后,睡得不踏实的原因。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体虚不固的出汗。这个不太常见。我们来看案例。 主诉:小儿快10个月,出冷汗近一个月,一周前开始拉肚子,昨天到今天没有拉了,但还是出冷汗超出正常汗好几倍,体温一直到不了36度,有时不到35度,有时35度多点。 大便:一周前开始拉肚子,墨绿色的,很臭。 冷热:正常 小便:偏黄,尿少 食欲:没拉肚子前胃口很好,这几天不怎么吃东西。 睡眠:近2个月晚上一直睡不好,一个晚上醒四五次 出汗:出汗很多,而且全是冷汗 喝水:有时喂他会喂,有时喂会拒绝 体温:体温35度,手心温度也不高,手臂都是凉的 其他:无 先看哪些是表证: 6、出汗多冷汗 8、手臂凉 0、体温低于36 哪些是里证: 1、拉肚子,拉很臭 3、小便偏黄偏少 4、食欲不好 5、睡不安 一开始我们会看到这个案例可能是一个积食的案例,因为有积食内热的情况下,大便会很臭,小便偏黄,但这个案例有一个重点。就是低体温和冷汗。 低体温和冷汗主要指向的就是阴证,表虚寒。体温低,冷汗,认为有少阴证,也就是表虚寒。而表虚寒的根本原因是里虚寒引起,里虚寒主要症状为食欲不好,就是有脾胃虚寒,而冷汗实际上是里虚寒的外部表现,称为太阴外证。所以整体的辨证为太阴少阴合病,拉很臭的积滞内热不是为主。 实际上大便颜色有时也能说明问题,单纯里实热的大便应该是偏黑,这里是墨绿色。这个与里虚寒为主有联系的,与消化不好肠道蠕动慢有关。小儿有少阴病算是比较复杂的情况了,这种情况建议找中医面诊更好。但是只要做了辨证,治疗的大方向就能定出来。都少阴了,体温那么低,如果还去输液和抗生素,显然就不对了。如果中医开药,开清热解毒的药显然也不对。自己能辨证,虽然自己不会处理,但是也能避免给错误治疗。 怎么判断是否是正常的汗出? 一般在跑、跳等运动的时候会产生汗出,汗出的情况要根据运动量的大小来决定了。如果运动量大,相对汗出就会增多,反之则少。如果白天平时没有运动也有大汗、冷汗出的情况,可能是小儿身体素质比较差,阳气不足,不能固摄体内的津液,以至于其大量的汗出。 如果大量的运动平时都很少出汗,可能要考虑体内的津液不足,没有足够的津液能被鼓动外出或者机体的阳气不足,不能将阴液鼓动外出。 汗出不正常会有什么坏处呢?中医里面讲“汗血同源”,如果大量的汗出,实则体内的气血也是亏虚的,因此,大量汗出的人会感觉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精神差等气血不足的症状。如果小儿出汗过多,易致气血不足,生长发育相对比较迟缓,还可能出现面黄肌瘦等情况。如果汗出过少,津液不能外出濡养皮肤,皮肤会变得干燥、粗糙,也容易造成皮肤干痒,或者得一些皮肤病。 因此,正常的汗出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汗出不正常,建议寻找合适的中医调养身体。 人体的汗是如何形成的呢? 水,经过加热,变成使水蒸气,水蒸气再遇冷变成水;人体的汗液也是如此,吃进去的水,经过阳气的蒸化,变成津液,津液随着阳气往外,透过皮毛,遇冷化成汗液。 首先,汗液需要足够的津液。汗液不是简单来源于我们喝进去的水液,“血汗同源”,汗液跟血液一样,都是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产生的津液。 其次,汗液的生成跟阳气运化、鼓动有关。人体的脾胃运化水液变成津液,阳气鼓动津液外出到体表产生了汗液。 人体的皮肤是通透的,就像是一个智能的筛子,根据身体的需要灵活控制开关,身体的阳气宣发,皮毛开泄而有汗出,阳气收摄而使汗出不至于太多。 当体表的阳气不足时,对津液的固摄能力下降,这个筛子就全面打开的,不能固摄身体的津液,汗出就会多。而当身体受了外寒的侵袭,皮毛闭塞,阳气不能宣发,身体的这个筛子全面关闭了,以至于汗液不能正常排泄,出现无汗的表现。 除了皮肤这个筛子会出现问题,身体内的鼓动津液的这个“阳热”出现问题,汗出也会异常。 孩子积食的时候,夜晚睡觉汗会增加。当体内出现里热证,或者食积化热,抑或湿热郁积化热的时候,身体里面就像是有一团火,会蒸化体内的津液外出,出汗会增加。而且当人体津液缺乏时,产生了内热,汗出也会增加,一般常见于夜晚出汗多。 汗液来源于津液,汗出太多,会出现津液缺乏的症状,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出现口渴,这是机体出现“缺水”的一种表现,但是单纯的喝水是不能补充津液的,它需要脾胃的运化,将水液转变为津液,运输全身补充津液。因此,汗出后及时的补充水分,最好补充温热水,有助于脾胃更好的将其转化为津液。 当人体津液缺乏时,会出现少汗或者无汗的症状,严重者如干燥综合征会出现全身津液缺乏干燥的症状。 长期汗多的人,气血肯定的不足的。“汗血同源”,津液亏损,气血的生成是不足的。就比如,我们用盆盛一个东西,如果下面有大的孔在漏,那么这个盆永远是装不满的。人体也一样,津液一边在生成,另一边在不停的耗散,而且很可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津液不足,气血生化无源。 因此,长期汗多的人,容易表现出气血亏虚,比如脸色苍白,少气懒言,声音低微,精神疲乏,记忆力减退等;对于女性而言,容易导致月经量少或者过多,容易出现低血压、贫血的等的表现。对于小娃娃而言,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神经系统或者智力发育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