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俊亭
副主任医师
科主任
心理咨询科于春
主任医师 教授
3.5
心理咨询科任传波
主任医师 教授
3.5
心理咨询科刘宏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心理咨询科李双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心理咨询科单春杰
主任医师 教授
3.5
心理咨询科徐洪常
主任医师 教授
3.5
心理咨询科谢守付
主任医师
3.5
心理咨询科吴志明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心理咨询科陈保平
主任医师
3.4
苏文华
主任医师
3.4
心理咨询科张辉
副主任医师
3.4
心理咨询科王骞
主任医师
3.4
心理咨询科刘雪林
主任医师
3.4
心理咨询科秦研
主任医师
3.4
心理咨询科刘崇强
副主任医师
3.4
心理咨询科李芳
主任医师
3.4
心理咨询科姜季妍
主任医师
3.4
心理咨询科姚烨
主任医师
3.4
心理咨询科李悟斌
主任医师
3.4
张佐涛
副主任医师
3.4
心理咨询科于晶
副主任医师
3.4
心理咨询科王肇轶
副主任医师
3.4
心理咨询科董晔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心理咨询科姜琳
主任医师
3.4
心理咨询科管琳
副主任医师
3.4
心理咨询科张叶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心理咨询科于凤清
副主任医师
3.4
心理咨询科顾广中
副主任医师
3.3
心理咨询科刘晶洁
副主任医师
3.3
王树本
副主任医师
3.3
心理咨询科丛文
副主任医师
3.3
心理咨询科梁亮
副主任医师
3.3
心理咨询科董黎明
主治医师
3.3
心理咨询科姜飞
主治医师
3.3
心理咨询科王飞
3.3
中医精神科多丽丽
副主任医师
3.1
首先你要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在柔和的灯光下,在一张舒服的座椅上安静的坐下来,闭上双眼,缓慢而深长的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在呼吸的过程中,让你的腹部渐渐柔软下来,通过吸气扩张腹部,通过呼气放松腹部,在吸气的时候说:软······,在呼气的时候说:腹······。这样做可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提醒你需要达到腹部柔软放松的目的,如果有杂念进入脑袋,不要泄气,让它们进来,再让它出去。慢慢的把你的思绪带回到了下面的词语里:软······腹······软······腹······。当你这样不断的对自己重复这些词语时,便为自己的思维提供了一个焦点。 当你缓慢吸呼,注意力集中到软腹时,那些对过去或现在的失败和缺点喋喋不休的声音,开始逐渐变得越来越小,那些对未来重重质疑和担忧也开始逐渐平息。你可以一天做两次,一次5~10分钟,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延长做的时间,提高做软腹操的频率。在你感到焦虑或无助时,在你陷入挥之不去的困扰,自责情绪时,在你总觉得自己最近很糟糕,很多事情无药可救时,你都可以做软腹操。 每当你感到极度的抑郁或焦虑时,每天可以多做几次。那些杂念渐渐的会松开对你的捆绑,会让你的头脑越来越清晰,身体也越来越放松,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进行自救,你的心情就会好转。
当你的亲人,朋友心情不好,抑郁的时候,你会对他说点什么呢? “想开点就好了!” “不要那么难过了!” “你开心点,大家都在为你担心” 如果你抑郁了,听到这些话会有什么感觉呢? 小琴因为婚姻的问题,最近2个月就出现了抑郁情绪,整天精疲力竭的,感觉生活没有意思,情绪特别容易波动, 常常欲哭无泪。开始 小琴还找朋友家人诉苦,但是听了她们上面的劝说后,小琴的情绪是越来越不好,感觉没有人理解自己,感觉自己的抑郁情绪给别人添麻烦了,就开始回避见人,成天呆在自己的屋子里。 一个人出现了抑郁情绪,我们希望她不要抑郁了,为什么反倒让她更加难受? 在咨询中,小琴讲到,自己一直是一个很阳光的人,从来都是自己去照顾别人,不给别人添麻烦。什么都想得开。在婚姻中,小琴付出了很多,但丈夫总是指责自己做的不好,为了避免争吵,小琴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可是日积月累,终于有一天,小琴崩溃了,开始怀疑自己,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没有任何意义,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对别人付出那么多,却没有人理解自己! 我问小琴,当你有需要,希望别人理解自己的时候,你怎么让别人知道? 小琴泪流满面,谈起了自己的过去。小琴有一个小自己5岁的弟弟,父母把宠爱都给了弟弟,要求都给了自己。弟弟不开心的时候,父母就会哄着,自己不开心的时候,父母就批评自己不懂事。 自己要有和父母不一样的想法、有不开心,给父母提要求,常常被母亲责骂。所以,自己知道了要懂事,要听话,心里不开心也有装作若无其事。自然,更不会给父母提要求了。 从小琴的案例,我们知道了,一个人情绪不好、抑郁,是有原因的。是诸多不愉快的事情导致了“抑郁”。 所以,抑郁不是问题,抑郁是问题的结果。 一个不会表达自己情绪、不会表达自己需要的人,抑郁就是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当一个人抑郁后,让别人看到了她是需要帮助的。 “我也需要别人来理解我”――这是抑郁的人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那我们该如何才能帮助到有抑郁的人呢? 首先,不管在语言还是行为上,我们不要拒绝抑郁!不要说“你不要这样子啊”“你想开点啊”之类的话。 其次,相对于抑郁,我们更要关注导致抑郁的原因。可以问问“你这样委屈,一定是有原因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在接着,你听完对方的叙述,你也感觉到了对方的委屈,难受,生气等情绪,那你就能理解到对方了。 陪伴、倾听、理解对大部分抑郁者来说就能带来很大的帮助。如果你还有精力能力,你还可以问“我不知道能为你做点什么?”到这里,再假以时日,抑郁情绪就会慢慢烟消云散了。 但实际上,要想抑郁烟消云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生活中的事情常常是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在我们抑郁的时候,那个善解人意的人常常没有出现。或许你期待的那个人也为生活所困,和你一样在等待善解人意的人的出现。甚至,他期待的那个人还是你! 当我们的这些抑郁情绪无处安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比如找医生或心理咨询。
小明是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陪同下来找的医生。爷爷头上还扎着绷带,奶奶一脸的愁苦,爸爸是气不打一处,妈妈给爷爷奶奶陪着小心,不时地训斥着小明。而小明则很平静,好象周围的事情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一样。经过交谈,我们对小明一家的情况及来咨询的目的才有了了解:小明是家里的独子。爸爸是一个公司的老总,常年在外奔波,一月能回家二三次,妈妈是公务员,平时应酬也很多。小明出生后带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退休的爷爷奶奶身上。一直到现在,小明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小明的爷爷是一个退休警察。职业的经历让爷爷在教育孩子时特别的小心。爷爷总觉得社会处处都充满犯罪,危险随时随地可能发生,不能让自己的孙子在不安全的地方或被不确定的人带坏了。而自己和家才是可以放心的人和地方。所以,爷爷对小明的教育基本是坚持2个原则:一个是坚决不让小明单独和别的孩子在一起,如果要在一起玩,爷爷就会对孩子和他的家里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慢慢的,也没有小朋友来找小明玩了。第二个原则是对第一个原则的补偿,就是小明的其他要求基本都给予满足。以后,爷爷就成了小明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陪小明一起下棋、踢球、甚至象孩子一样和小明趴地上找小虫子、给小明当马骑。在爷爷眼里,小明是一个阳光,快乐,开朗的孩子。在上小学后,小明基本上不和其他同学来往。并且常常被其他的同学欺负也不敢还手。但在家里,小明的脾气却是越来越大。常常冲爷爷奶奶发脾气,会把学校里同学玩的游戏搬到家里来和爷爷玩。稍有不顺,就劈头盖脸地训斥爷爷。近一年多来,小明的行为越来越过分,开始打骂爷爷,有几次把爷爷打到头破血流。有一次把爷爷打胳膊骨折。爸爸妈妈也管不了,就来求助医生。我们注意到,小明是一个12岁的孩子,非常聪明,但却保持着七八岁孩子的天性。对家里的老人既有依赖又很叛逆。既狂妄又和胆小。12岁了,还从来没有单独出门或单独在家呆过。小明家的情况绝对不是个别现象。在很多的家庭中,都有人在担当爷爷的角色。或者我们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爷爷的影子。担心孩子学坏,或孩子不能按自己期望的方式发展。这在独生子女的父母是非常关注的内容。这种焦虑会通过各种对孩子的控制来完成。我们对孩子给予的并不是孩子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这就会造成孩子行为的偏离。我们不想在这里做深入剖析。我们仅针对小明家的情况来了解孩子在发育中的一些要注意的事项:1,家长会把自己对社会,对人的理解强加到孩子身上。小明的爷爷因为是警察,看到的多是社会的不好的一面。而孩子接触到的社会是不一样的。用爷爷经历的经验来应对孩子的经历就显得不恰当。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经验在帮孩子解读社会。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觉察,特别是有很偏激的经验的时候。这样就可以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2,如果孩子和“好孩子”在一起就会好,和“坏孩子”在一起就会坏,那是我们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孩子的人格大部分是来源于家庭。孩子慢慢脱离家庭,开始和别的小朋友建立关系。他是去找“好孩子”还是“坏孩子”玩,一定是他需要这样风格的孩子。如果我们想左右他的取向,我们要从自己的家庭中去寻找原因。另外一点,“好孩子”还是“坏孩子”是我们拿着没有任何依据标准的方式在区分孩子。“好孩子”身上有很多在成长后期对孩子不好的东西,而“坏孩子”却在很多方面体现着很优秀的品质。还有一点,如果真有所谓的“坏孩子”,我们也不需要让我们的孩子和其绝缘。和各种各样的孩子交往,会让孩子更健康。一个健康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有能力分辨是非。3,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需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替代不了的。小朋友的关系是平等的。这种关系会慢慢去掉孩子自我中心的行为方式。而爷爷是单向满足孩子的需求。会强化孩子自我为中心的原则。影响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陈保平
总访问量 2,574,478次
在线服务患者 1,821位
科普文章 32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