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我院为电子住院证。a.如在门诊就诊时已经敲住院证,住院证有效期为2周,可以直接携带挂号条及住院押金前往A座1楼(第一住院部)住院处办理住院手续,医保患者转身对面可以开通医保。b. 住院患者需要有核酸检验报告,陪伴家属也需要核酸报告,核酸报告1周内有效,三甲医院的核酸报告均可,医大二院可以在肛肠外科门诊开核酸检查,也可以在核酸筛查门诊开检查,检查时在发热门诊那块,核酸结果汇报一般一天出结果。c. 携带挂号条及住院押金、核酸结果、流行病学调查表、住院审批表前往A座1楼住院处办理住院手续,医保患者可以开通医保。2.来时清晨尽量空腹,以便抽血化验。3.自带洗漱用品、医保卡、住院押金(需要现金或者储蓄卡),医院有每日订餐。4.入院既往病例资料尽量携带,以供参考。5.如服用抗凝药物(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拟手术患者需提前停服1周。6.A座1楼(第一住院部)办理完住院手续后可以做电梯到该楼14楼肛肠外科病房,将住院手续交予护理站主班护师,住院押金条需自己妥善保管。
手术后处理的正确与否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不宜忽视。一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 休息 术后患者的休息,依据麻醉和病情而定,局部麻醉的患者术日适当卧床休息,鞍麻和骶麻的患者术后6小时内平卧。根据病情可给予二、三级护理。 饮食 采用局麻的患者术日即可进正常饮食,并鼓励患者多吃富含纤维的饮食,如蔬菜、水果、粗粮等,以利粪便的排出。 采用鞍麻、骶麻的患者,须术后3天内禁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及热量的输入。 排便 术后24小时内可控制粪便的排出,以后应每日晨排便,保持大便的通畅。术后可给予缓泻药物,聚乙二醇4000散剂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抗菌药物 一般可给予0.5%甲硝唑100毫升,每8小时一次静脉滴注,亦可给予酌情给予其他抗生素。术后3~5天,体温正常、白细胞总数正常即可停用。 止痛 目前手术常采用长效麻醉,术后患者伤口灼痛,一般均可忍受。若灼痛较重或肛门括约肌痉挛性疼痛,可口服止痛药,如去痛片、强痛定片等。疼痛剧烈者可给予氨芬待四口服,对精神紧张的患者术日晚可给予安定lOmg肌注。 热敷和坐浴 肛门手术后1天即可开始肛门局部热敷,可采用热水袋外敷,或使用微波、远红外线理疗热敷。坐浴是一种方法简便和效果好的方法,将臀部坐入盛有温水的盆内,水温以不烫为度,水深7~8cm,浸泡肛门局部伤口,可随时加入热水。坐浴可在取出伤口敷料或排粪便后开始,每次10~15min,每日1~2次。亦可在水内加入坐浴的中药液。 伤口处理 手术四周受污染机会较多,伤口的处理甚为重要。 缝合的伤口 适用于痔切除后闭合带加固缝合的伤口,因组织对合良好,遗留间隙小,愈合后组织瘢痕小。但因处于污染环境中,注意观察有无缝合面下感染形成。术后48h内以促进血循环为主,如热敷和外敷抗生索软膏,使炎症反应早日消退。 开放伤口 手术常采用开放伤口,虽肛门部污染较重但因引流通畅,加之肛门部组织的特殊免疫能力,很少发生感染。伤口愈合是经过伤口收缩和肉芽组织增生,达到Ⅱ期愈合,瘢痕组织较多。 愈合过程有炎性反应和组织修复阶段,手术后数小时内局部即有炎性反应,由于充血和渗出物使局部肿胀,因组织内压力增高和缓激肽等引起疼痛,手术后48~72h可达高峰,以后逐渐消退。自术后3~4日伤口开始出现收缩现象,1~2周内收缩最快。 愈合是由皮肤边缘的上皮细胞增生,伤口其余部分是由肉芽组织增生填充伤口。肉芽组织逐惭变为瘢痕组织,同时新生上皮覆盖于一部分或大部分瘢痕组织表面,完全愈合。按伤口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况,分别给予不同处理,每日检查伤口,使伤口由深部向外正常生长。 炎症反应肿痛阶段:促进血液循环,术后第一日即开始热敷。在未排粪便时可不取出伤口内的凡士林纱条,只更换外部敷料。排粪便或尿液污染伤口时,及时取出伤口内凡士林纱条,坐浴后用新洁尔灭棉球清洁伤口后再放入凡士林纱条,或局部涂九华膏。 组织修复阶段:促进伤口生长,可用凡士林纱条、紫草油纱条换药或喷撒生肌散。 肉芽组织水肿或过度生长,可用高渗生理盐水纱布压迫,或用红升丹纱条外敷,或喷撒九一丹。 伤口正常愈合时,每日排便后换药,可用珍珠散、生肌橡皮膏等。 加强肛门及盆底肌肉的运动 每日做提肛运动2~3次,每次5~10分钟,可增强肛管周围肌肉如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的功能和肛提肌的功能,有利于肛门直肠功能的恢复。
肝移是结直肠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约50—60%的结直肠癌患者最终出现肝转移,其中同时性肝转移有20-40%,异时性肝转移有22%-50%。 手术后肝转移即为异时性肝转移。控制异时性肝转移的发生率、有效治疗异时性肝转移已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重要部分。 结直肠癌肝转移有哪些表现? 早期可能没有症状,只在复查中影像学上发现肝脏占位。随着瘤体的生长可出现局部的不适、包块,当压迫总胆管时可出现黄染。 大多数肝功能基本正常,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的肿瘤标记物如CEA 、CA199等在早期或在肿瘤隐匿转移期即增高,并随转移瘤的生长进行性升高,因此术后监测肿瘤标记物,特别在术前肿瘤标记物增高术后明显下降的病例,是早期发现转移瘤的很有效的途经。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超声波检查,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手段。当CEA 、CA199提示有肿瘤复发的迹象,而超声波检查未见异常时,CT 、MRI可以较早期地发现病变。当然目前PET、PET/CT可以早期准确地发现肿瘤的肝脏转移。 结直肠癌肝转移该如何治疗? 肿瘤在转移过程中,针对肿瘤细胞的移动、粘附、侵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等诸多环节及参与其中的细胞因子而进行的各种基因及分子水平的研究,都相当活跃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的已经进入临床研究,这将进一步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但是就目前而言,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重要的有效的手段。 研究表明接受手术切除的病例5年生存率达到了28%,未做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5年生存率为0。另一项针对孤立性肝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研究显示,不切除的病例组中位生存期为19月,5年生存率0%,而手术切除的病例组中位生存期为36月,5年生存率25%。综合文献报道,结直肠癌孤立性肝转移的病例,手术切除和非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5-38%及0-2%。 肝脏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手术适应证为: 患者肝外转移及局部复发病变可以切除,手术切除全部病灶的同时并能保证有足够的残留肝脏以确保术中及术后的进一步抗肿瘤治疗,而不出现肝功能的衰竭。如果残余肝脏完全正常,切除6-8个解剖肝段(相当于肝体积的75%)术后不会出现肝功能衰竭。 相反残余肝脏功能不正常,就不能施行大范围的肝脏切除,特别是应该考虑到术后病人尚需进一步的抗肿瘤治疗,残余肝脏能否耐受进一步的打击。 肝转移灶的定位也相当重要,术前可以根据CT 、MRI等影像学资料加以明确,术中结合触摸以发现转移病灶,若病灶深在无法触及,也可以结合术中超声波检查明确。 手术方式有哪些? 至于手术方式,是采取单纯的楔形切除还是肝段、肝叶切除,应根据术中的具体情况结合病人的全身情况确定。若术中病情不稳定,或切除范围过大,或难度过大,可以采取术中直视或结合超声波定位下行病灶的微波固化、射频消融及药物注射等治疗以达到手术切除效果,不必过分强调手术切除。 至于不能切除的肝转移病灶或者病人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例,同样可以在CT、超声波定位引导下行转移病灶的微波固化、射频消融及药物注射等治疗,并且可以根据病人的耐受情况一次或多次治疗以期达到消除肝脏转移病灶的目的。肝动脉的介入治疗在肝转移癌的治疗中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总之,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病灶的治疗直接关系到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目前手术切除仍为首选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