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喜容
主任医师 教授
新生儿大科主任
新生儿科彭小明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新生儿科黄瑞文
主任医师 教授
4.5
新生儿科吴运芹
主任医师 教授
3.6
新生儿科李贵南
主任医师 教授
3.5
新生儿科黄玫
主任医师
3.5
新生儿科郭家弘
主任医师
3.5
新生儿科刘新晖
主任医师 教授
3.4
新生儿科颜卫群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新生儿科李军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张蜜
主治医师
3.2
新生儿科廖镇宇
副主任医师
3.2
新生儿科周勇
副主任医师
3.2
新生儿科胡月圆
副主任医师
3.2
新生儿科李强
副主任医师
3.2
新生儿科肖勇
副主任医师
3.2
新生儿科庄严
副主任医师
3.2
新生儿科黄维清
副主任医师
3.2
新生儿科常淑婷
副主任医师
3.2
新生儿科刘银芝
副主任医师
3.2
杨慧
主治医师
3.2
新生儿科马金霞
主治医师
3.2
新生儿科尹芳
主治医师
3.2
新生儿科占彩霞
主治医师
3.2
新生儿科张榕
主治医师
3.2
新生儿科杨志明
主治医师
3.2
新生儿科叶红球
主治医师
3.2
新生儿科马叶
主治医师
3.2
新生儿科李军帅
主治医师
3.2
新生儿科胡杨
主治医师
3.2
李笑
主治医师
3.2
新生儿科张帆
主治医师
3.2
新生儿科张敏
医师
3.2
新生儿科曾铮
医师
3.2
新生儿科肖丁良
医师
3.2
新生儿科肖倬君
医师
3.2
新生儿科鲁玉姣
医师
3.2
新生儿科郭琼
医师
3.2
新生儿科易娟
医师
3.2
新生儿科詹敏
医师
3.2
谢晶晶
医师
3.2
新生儿科李玲
医师
3.2
新生儿科刘剑
医师
3.2
2016年9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就发布了《总局关于修订茵栀黄注射液说明书的公告(2016年第140号)》,在附件文档中,修订了茵栀黄注射液说明书修订要求,在禁忌项目中添加说明“新生儿、婴幼儿禁用,孕妇禁用”,并要求在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和注意事项,那么,是否我们就真的谈“黄”色变呢,“茵栀黄”就真的无法应用于新生儿黄疸了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茵栀黄”? 茵栀黄制剂是传统的退黄利胆药物之一,纯中药制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主要成分黄芩苷通泄胃肠郁热,能使奥狄氏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增加胆汁流量,同时还有抗氧化作用;栀子素能清湿热,有利胆以及促进胆汁分泌作用;茵陈有防细胞变性坏死及明显利胆作用。市面上的茵栀黄主要有注射液、口服液、颗粒等类型。2008年就通报过茵栀黄注射液,因静脉输注导致4名新生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名出生9天的新生儿死亡,药监总局才发布禁用公告。这次食药监总局明确表明新生儿、婴幼儿禁用的是注射液,而不是口服液,中药注射液是指从药材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人体内的制剂,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可能跟制剂不纯、提炼技术不过关以及输注给药方式有关。口服液则是将汤剂进一步精制、浓缩、灌封、灭菌而得到的,作为国家妇儿用药直接挂网目录品种的茵栀黄口服液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目前仍在临床上予以使用,口服液就是否有效安全? 现在,指南推荐的黄疸使用药物只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和白蛋白,因是血液制品,所以有着严格的指针,而我们常用的“茵栀黄”却不在推荐之列,这是因为其药理作用在使用后会出现大便增多、腹泻等情况,许多医生对没有达到住院标准的但胆红素偏高达的新生儿,门诊都会开这类药物辅助治疗,但由于新生儿胃肠道功能不健全,家属在家中服药无法进行有效地自我识别和判断,经常导致宝宝服用茵栀黄后出现腹泻而脱水或者尿布性皮炎的发生,所以,我们宝妈在口服茵栀黄时,需要联合肠道菌群药物制剂使用,并注意观察大便次数,若一天大便超过5次,便中有血丝,宝宝尿量减少,则需要停止服用,及时来医院就诊。既然口服茵栀黄不推荐,那宝宝出现黄疸,我们应该怎么办?什么样的宝宝容易出现黄疸,需要我们进行早期干预呢? 如果妈妈是O型血或者Rh阴性血,第一胎曾出现过黄疸,家族中有蚕豆病史或其他遗传病史,妈妈产前有过发热或者宝宝早产出生,那么,在宝宝生后就密切监测皮肤黄疸水平,及时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听取专业意见,而不应迷信百度,错过早期干预治疗的最佳时期而导致严重后遗症的发生,妈妈们要切记,黄疸可防可治,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的将黄疸水平降下来! 我们建议妈妈在宝宝出现黄疸后,应该多进行母乳喂养。因为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最初3-5d由于摄入母乳量不足,胎粪排出延迟,使得肠肝循环增加,导致其胆红素水平高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甚至达到需要干预的标准,而且母乳喂养性黄疸常有生理性体重下降> 12%,所以我们早期出现的黄疸有可能与本身母乳喂养不足有关,因此我们要确保新生儿摄入足量母乳,必要时补充配方乳,多吃多拉,黄疸消退得也就快了。民间流传甚广的晒太阳,多喝葡萄糖水目前已并不推荐,太阳的直射在没有防护的措施下,容易导致新生儿眼睛和皮肤发生损害,而葡萄糖水的作用与母乳一致,也是为了加快体内代谢的过程,促进大便排出,从而达到降低黄疸的作用,所以最好的预防黄疸的措施就是增加我们的喂养次数。在此期间,我们应当严密的监测皮肤黄疸水平,如果黄疸持续升高,达到需要进行医疗干预的时候,就应该听从医生建议,及时光疗而避免后面更严重需要新生儿换血术的发生,面对“小黄人”,我们应防治于未然!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胆红素脑病对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的永久性伤害。网络上很多信息都是以偏概全,家长别盲目相信,也不必恐慌,茵栀黄口服液目前仍是临床辅助用药,使用仍有争议,家长在选择时需严格按照医嘱,密切监测,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本文系张榕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母乳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最理想的食物。 因为: 1、母乳能够改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生理状况、营养状况以及临床表现,降低日后肥胖的风险。 2、母乳喂养对肠道菌群的健康生长也是有利的,有研究表示母乳喂养至少 9个月可以普遍增加胃肠道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母乳中含有的人乳低聚糖(HMO)对于防止病原菌的肠道侵入,避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有重要意义。 3、母乳喂养可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但母乳喂养也是生后巨细胞病毒(CMV) 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因为:CMV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大部分的育龄女性呈 CMV 隐形感染状态,若孕妇携带 CMV,在妊娠晚期受激素的影响,出现病毒的再活化,病毒分泌入乳汁,故母乳喂养是生后 CMV 感染的常见途径。 目前对CMV感染的母亲,尤其是母乳CMV-DNA阳性的母亲,如何进行喂养,有以下的意见: 1、对于足月儿,推荐新鲜母乳常规喂养,因为即使是母乳获得性CMV 感染,对于足月儿来说大多数无临床症状,引起耳聋和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机率很低。 2、对于胎龄大于32周和/或出生体重大于1500g的早产儿,仍推荐新鲜母乳常规喂养,这是鉴于母乳带来的好处远大于此类早产儿 CMV感染所致风险。 3、对于胎龄小于32周和/或出生体重小于1500g的早产儿,推荐巴氏消毒后的母乳喂养,直至宝宝的纠正胎龄达到34周。在此要特别提出,不推荐此类宝宝用冻融的母乳进行喂养,因为常规冻融后的母乳营养成分丢失严重,但不能减少CMV的传播。
新生儿和小婴儿容易吐奶,这其实有解剖上的原因。新生儿的胃容量很小,只有30毫升,胃的位置很高位于腹腔上部,呈水平位,就像一个浅盘子,而且胃的上口(贲门较松),所以稍一用力、晃动,奶就从嘴角溢出,量较大时也可从鼻中溢出。引起婴儿呕吐的原因很多,绝大多数是因为喂养不当引起的。如:喂奶不定时、喂奶前后哭闹、吮奶过急过快、吃的太多、人工喂养奶汁过热或过凉、奶瓶的奶嘴孔眼过大、喂养时奶瓶未垂直于面部,导致吃奶时吸进大量空气、喂奶后未及时拍嗝等等。所以小儿吐奶先要从喂养方法上找原因,只要喂养得当呕吐的发生率就会明显下降。治疗方法主要是体位治疗:抱起喂奶、奶后拍嗝、抱半小时后才放下,如果仍有吐奶,可以取30度头高、左侧卧位。如果不是以上原因引起,就要想到是否有消化道异常,最常见的是小儿胃扭转,人的胃就像一个“囊袋”。胃扭转就是胃这个囊袋扭了个麻花。治疗方法很简单,就是喂奶时应采取立位喂(小儿头靠着母亲的上臂竖起来),这样就能扭转的胃逐渐恢复正常位置,呕吐症状也就会好了。还有一种是胃上口(医学叫贲门处)肌肉松弛。胃上口在未进食时一般是关闭的,当胃上口平滑肌松弛时,导致胃在蠕动时把吃进去的奶或食物从这里溢出来,引起呕吐,松弛的贲门会随着小儿月龄的增加逐渐恢复正常。 呕吐的小儿若呕吐物是黄色胆汁样和/或伴随有肚子痛(小儿哭闹)、精神不好、拒食、发烧,就要考虑小儿是否患有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胃幽门肥大等,应及时找医生就诊。本文系黄玫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总访问量 9,394,883次
在线服务患者 17,200位
直播义诊 1次
科普文章 116篇
年度好大夫 1位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