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
主治医师
4.0
心血管外科朱俊明
主任医师 教授
3.8
心血管外科郑铁
主任医师 副研究员
3.7
心血管外科刘永民
主任医师 教授
3.6
心血管外科张宏家
主任医师 教授
3.6
心血管内科吴文辉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7
心血管外科胡海瓯
主任医师
3.6
心血管外科葛翼鹏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心血管外科郑斯宏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心血管外科许尚栋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里程楠
主任医师
3.5
心血管外科薛金熔
主任医师
3.5
心血管外科张科峰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心血管外科齐瑞东
主任医师
3.5
心血管外科李建荣
主任医师
3.5
心血管外科潘旭东
主任医师
3.5
心血管外科王晓龙
主任医师
3.5
心血管外科白涛
副主任医师
3.5
心血管外科唐兵
副主任医师
3.5
心血管外科陈彧
副主任医师
3.5
邢晓燕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4
心血管外科赵宏磊
副主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杨波
副主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乔志钰
副主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关欣亮
副主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刘光锐
副主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陈雷
副主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董松波
副主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钟永亮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杨祎
主治医师
3.4
张巍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夏瑀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金秀峰
主治医师
3.4
医学影像科马晓海
主任医师
3.5
心血管外科郭世超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乔环宇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肖付诚
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彭文星
副主任药师
3.4
心血管外科陈苏伟
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黄琦
医师
3.4
吕晓烁
医师
3.4
医学影像科郭曦
主任医师
3.4
医学影像科濮欣
副主任医师
3.4
治疗前 患者主因发作性胸闷、气短6年加重1月就诊。入院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重度)伴关闭不全(轻度),主动脉瓣狭窄(轻度)伴关闭不全(重度),肺动脉高压(中度),房颤。决定行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房颤射频消融。 治疗中 术中见左心房增大,二尖瓣、主动脉瓣为风湿改变:瓣叶增厚、卷曲、瓣下结构融合。给与二尖瓣、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手术过程顺利。 治疗后 治疗后7天 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机械瓣功能良好,心律恢复窦性心律。
治疗前 患者女性60岁,自觉胸闷、气促、不能平躺休息,活动耐量下降,心慌。检查发现重度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左房增大、房颤、肺动脉高压。 治疗中 手术中发现患者二尖瓣为风湿改变,瓣叶增厚、挛缩、钙化,瓣下腱索和乳头肌融合挛缩,左心房扩张,左心房内大量血栓形成。给与二尖瓣置换(25#生物瓣膜)、房颤射频消融、三尖瓣成形等手术。手术过程顺利。 治疗后 治疗后30天 患者术后症状消失,已恢复日常体力活动,复查二尖瓣人工生物瓣功能良好、无房颤发生、恢复窦性心律。
治疗前 女性,43岁,入院诊断:主动脉根部瘤,主动脉瓣狭窄(重度),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主动脉弓部瘤,心功能Ⅱ级。 治疗后 治疗后7天 入院完善检查及术前准备后于2020.04.28行Bentall主动脉根部置换、部分主动脉弓置换、升主动脉-无名动脉人工血管转流、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中经右腋动脉、右股动脉和右心房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断升主动脉并切开主动脉根部发现主动脉瓣严重钙化(呈火山口状改变),切除钙化主动脉瓣并清除钙化。取四分支人工血管与23#机械瓣制成带瓣管道,间断吻合于主动脉瓣环。左冠状动脉开口移位不明显,行“城门洞”法与人工血管吻合;右冠状动脉移位明显,原位移植于人工血管。降温至28℃,阻断三支头臂动脉,左颈总动脉插管插管,经右腋动脉及左颈总动脉插管行双侧选择性脑灌注,流量7ml/kg/min,灌注压力60mmHg,下半身停循环,切开主动脉弓部,将四分支人工血管主干远端与左颈总动脉以远主动脉弓部吻合,置换右半主动脉弓,排气后恢复全身循环。将人工血管的两个分支分别与左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吻合。充分心脏排气后恢复心脏灌注,完成手术。手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复查结果满意,病愈出院。 本例治疗体会:1)手术前认真总结资料,特别是超声心动图及主动脉CTA等影像学资料,详细设计手术方案,特别是体外循环及脑保护策略、主动脉置换和头臂动脉重建的范围、顺序等,为手术成功奠定基础;2)手术中使用四分支人工血管与机械瓣制成带瓣管道,可以节约手术费用、简化手术操作步骤、减少体外循环时间,有利于患者恢复。
总访问量 8,446,708次
在线服务患者 9,751位
直播义诊 1次
科普文章 2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