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睡觉打呼噜,有的家长会觉得这是宝宝睡得沉的表现。但实际上,偶尔如此或是由于睡眠姿势不好,或是宝宝感冒发烧期间短暂出现打鼾,鼾声不大且平稳均匀则并无大碍。 当宝宝频繁打鼾,或睡觉时突然出现憋气、呼吸中断,鼾声时大时小,而且开始爱闹脾气、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踏实时,宝宝可能就是患上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又称“小儿鼾症或小儿OSAHS”。 有资料表明目前全国约有10%的孩子受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影响。尤其多见于3-7岁的儿童。现在让我们来揭开小儿鼾症的面纱吧。 1.发病的原因有哪些?1)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 ①鼻腔及鼻咽部狭窄:包括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后鼻孔闭锁及鼻腔肿物、腺样体肥大等。(腺样体肥大是小儿最常见的原因) ②口咽部狭窄:常见的如扁桃体肥大,软腭肥厚,咽侧壁肥厚,舌根肥厚,舌根后缩等。 ③喉部:先天性喉软骨软化、喉蹼、气管闭锁等,(较少见)。 ④先天性疾病及发育畸形:如小颌畸形、颅-面畸形、舌根囊肿或异位甲状腺、鼻咽闭锁、软骨发育不全性侏儒、粘多糖病、颈椎畸形等。 2)上气道扩张肌及张力异常 主要表现为颏舌肌、咽壁肌肉及软腭肌肉张力异常。其他如全身肌张力减低(唐氏综合征,神经肌肉疾病)等。 3)肥胖,应用镇静药物治疗,饮酒,遗传等。 2.有哪些诱因?主要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饮食不均衡、仰卧位睡姿、被动吸烟、运动偏少、高体重指数(BMI)等。 3.有哪些症状?1) 不安宁的睡眠(如打鼾、无法仰卧睡眠、张口呼吸、夜惊、肢体翻动等)。 2)夜间多汗、梦游、尿床、磨牙、睡姿异常、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3)白天疲劳以及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而引起学习成绩下降、反应迟钝、神经行为改变、认知障碍等。 4)长期发作可有生长发育迟缓、高血压、心脏扩大、右心衰竭及肺心病等(近些年较少见)。 PS:对儿童来说,OSAHS的症状和体征往往比成年人更轻——小孩子很少出现呼吸暂停,同时鼾声可能非常小或根本不存在。许多孩子只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症。甚至还有人认为打鼾是个家族性遗传问题,从而忽视了它。 4.有哪些危害?很多小朋友在早期除了打鼾并无其他症状,但任其发展会给儿童带来很多的潜在危害。 1)多数鼾症儿童存在夜间睡眠低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儿童正处于生长代谢的高峰期,低氧血症对其骨骼、身高、智力的发育都有影响。 2)腺样体肥大所致的小儿OSAHS,多伴有咽鼓管口堵塞时,还将导致中耳的持续负压、中耳积液,从而出现耳闷、听力下降,这对于正处于语言、智力发展重要时期的儿童显然是不利的。 3)鼻咽部阻塞,导致孩子持续性的张口呼吸会影响儿童面容发育,出现颚骨高拱、牙列不齐、唇厚、面部表情减少等,形成“腺样体面容”。 4)鼻咽部阻塞,影响鼻窦引流可造成反复难治性的鼻窦炎、咽炎等。 5)有研究表明,小儿鼾症与肥胖互为因果,治疗效果较差,可导致的内分泌紊乱、生殖系统发育缓慢、性格异常。 总而言之,小儿鼾症,看似问题不大,实则危害众多。 5.需要做哪些检查?1)睡眠呼吸监测(目前本院只能为成人监测),患儿家长也可提供明确的病史,录音,录像来观察孩子睡眠时的状态作为初步判断。 2)电子鼻咽镜检查:检查上气道狭窄平面,若患儿不配合可行鼻咽部CT平扫或鼻咽侧位片。 3)胸片和心电图有助于除外右心室肥厚及心肺疾病。 6.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应与发作性睡眠病、癫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夜游症、不眠综合性等疾病相鉴别。 7.怎么治疗?儿童的病因与成人不同,因此治疗方法差异很大,必须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治疗分为手术和非手术疗法两种。 1)手术治疗 a)腺样体切除术和扁桃体切除术 为最常见的一线治疗方法,有效率达85~90%。当扁桃体和腺样体都肥大时单纯腺样体或扁桃体切除术是不够的,疗效不能令人满意。 除了传统的扁桃体剥离术外,应用等离子射频消融的方法切除,可以明显减轻疼痛。(我院现在同时开展传统手术及等离子手术,可满足不同患儿及患儿家长的需求)。 b)其它外科治疗 包括悬雍垂腭咽成型术、颅面正颌手术、下鼻甲减融术、严重的病例进行气管切开术。但悬雍垂腭咽成型术、气管切开术等治疗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应非常慎重。 2)非手术治疗 1)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PAP) 对于有外科手术禁忌证、腺样体扁桃体不大、或腺样体扁桃体切除后仍然存在OSAHS以及选择非手术治疗的病人,CPAP是一项可以选择的治疗。CPAP的压力滴定必须在睡眠实验室完成,并且需要定期调整。 3)其他治疗方法 a)鼻炎的治疗,有下鼻甲肥大的患儿,在全麻手术的同时,可进行下鼻甲等离子消融的治疗。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的治疗,术前、术后均应系统、规律治疗。 b) 肥胖病人应该控制体重。 c)口腔矫治器(颌面畸形可通过正畸矫正)。 经过上述讨论,相信家长们已经知道小儿鼾症不仅仅是睡觉打呼噜这么简单,而是需要尽快查明原因并进行干预的一种疾病,因此,尽早就医才能为小朋友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