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风胜
主任医师 教授
3.7
中医内分泌苏秀海
主任医师 教授
3.5
内分泌科迟秀娥
主任医师
3.2
内分泌科崔荣岗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内分泌王元松
主任医师
3.4
内分泌科孔五宝
主治医师
3.1
中医内分泌苏阳
副主任医师
3.4
中医内分泌王晓蕴
主任医师
3.3
中医内分泌李文东
主任医师
3.3
中医内分泌吕树泉
副主任医师
3.3
李华君
副主任医师
3.1
内分泌科牛跃龙
主治医师
3.0
内分泌科高娟娟
医师
3.0
中医内分泌边云
主治医师
3.3
中医内分泌孙文亮
主任医师
3.2
中医内分泌于文霞
主任医师
3.2
内分泌科刘瑞雪
医师
2.9
中医内分泌韩中千
主治医师
3.2
中医内分泌张忠勇
副主任医师
3.2
内分泌科马凌云
副主任医师
2.9
于红俊
副主任医师
2.9
中医内分泌郭瑞卿
主治医师
3.1
中医内分泌赵红敏
主治医师
3.1
中医内分泌金倩倩
主治医师
3.1
内分泌科马艳霞
主治医师
2.9
中医内分泌陈伟
医师
3.1
内分泌科代亚芳
医师
2.9
中医内分泌孙文娟
医师
3.1
内分泌科姜文慧
医师
2.9
一些糖尿病患者对注射胰岛素有畏惧,认为一旦用上胰岛素就会成瘾,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开启葡萄糖进入细胞的大门,只有进入细胞的葡萄糖才能为细胞提供动力,使人体具有正常的各种生理功能。首先,胰岛素是人体内本身存在的唯一一种降糖激素,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用来控制高血糖;当停用胰岛素注射,病人即使出现血糖的再次升高也不会出现戒断表现。胰岛素与可以产生依赖的某些药物(如毒品)是不同的两种机制。 其次,注射胰岛素同样也是一种降血糖的治疗手段,是需要持续注射或短期应用是根据病情变化决定的,而不是一成不变。如1型糖尿病由于机体绝对缺乏胰岛素,补充外源胰岛素不仅是为了控制血糖,而且为了维持生命,不是“依赖”,而是需要。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在某一阶段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是可治之症,但却不可治愈。目前许多糖尿病患者都希望有一剂良药能治愈糖尿病,或者是认为西药降糖药物对肝肾有损害,而盲目追求纯中药制剂,以为纯中药无任何毒副作用,这是极其错误的。人们忽视了老百姓常说的“是药三分毒”这一俗语。很多商家打着中药无毒副作用的旗号,宣传某降糖药是纯中药制剂,“能修复胰岛,胰岛激活,治愈糖尿病”,而蒙骗患者,达到赚钱的目的。殊不知,任何药物进入人体都要经过肝肾转化、排泄。中药同样也要经过这一过程,对肝肾功能不全者仍会加重肝肾的损害,有些中药毒性极大,如木通造成肾衰者不在少数,甚至有些人因为发生尿毒症而死亡。所以并不向有人宣扬的那样,纯中药就无毒副作用。对于肝肾已经有损害的患者,不适合口服西药降糖的同时,中药降糖也不宜再用。从降糖效果讲,中药远比不上西药。高血糖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机体损害的罪魁祸首,目前研究纯中药降糖效果不如西药理想,也不能治愈糖尿病。很多中药降糖药物为了保证降糖效果,添加了西药成分如优降糖,患者不明真相服用此类药物,认为是纯中药制剂,而认为有很好的降糖作用。西药也不象患者所想的那样毒性大。每种药在上市前都要经过严格的药理学、毒理学、动物实验、临床研究等阶段,证实安全后才会批准应用。在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不会因为口服这些药物而造成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而在肝肾功能不全者,为了避免增加肝肾代谢的负担,同时也为了不造成药物在体内的蓄积,应该停用口服降糖药物,改用胰岛素!正确认识中药的作用,发挥其在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上的优势,弥补西药在治疗慢性并发症上的不足。另外,针灸和按摩用好,对改善症状有效,也有利于并发症的好转。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但应正确应用方可造福人类。
有一个说法在糖尿病患者中广为流传,那就是二甲双胍伤肾、刺激肾,使许多本该从二甲双胍使用中获益的患者对其望而却步。实际上,二甲双胍以其降糖效力强、普遍且易获取、价格低廉、减轻体重、调节脂代谢、保护心脑大血管等诸多益处被世界上许多糖尿病治疗指南所推荐,并被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一线并维持终身的用药。二甲双胍性质稳定,口服后自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液,不与白蛋白结合,相当于在人体内旅游一圈后以原型经过肾脏排泄。从某种意义上说,二甲双胍和水一样,从肾脏排出。肾脏只是排泄二甲双胍的器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肾功能不全时应避免使用二甲双胍, 因为此时肾脏对二甲双胍排泄会出现障碍,造成二甲双胍蓄积,增加导致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总访问量 1,358,327次
在线服务患者 3,405位
科普文章 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