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涛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神经内科白水平
主任医师
科主任
神经内科林勉生
主任医师 教授
3.4
康复科吕学海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神经内科宋福聪
主任医师
3.3
神经内科孙彦书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神经内科朱海生
主任医师
3.3
神经内科贾庆祥
主任医师
3.3
神经内科刘新平
副主任医师
3.2
神经内科王相斌
副主任医师
3.2
段海丽
副主任医师
3.2
神经内科李炜
副主任医师
3.2
神经内科王斌
副主任医师
3.2
神经内科刘卫红
副主任医师
3.2
神经内科崔海军
副主任医师
3.2
神经内科房娉平
主治医师
3.2
神经内科杨芳
主治医师
3.2
神经内科李学强
主治医师
3.2
神经内科何俊芳
主治医师
3.2
神经内科庞旭阳
主治医师
3.2
薛靖
主治医师
3.2
神经内科赵萍
主治医师
3.2
神经内科王超慧
主治医师
3.2
神经内科郭淑娟
主治医师
3.2
神经内科李霞
主治医师
3.2
神经内科胡艳芹
主治医师
3.2
神经内科吕洲
主治医师
3.2
神经内科谭爱青
主治医师
3.2
神经内科贾俊栋
医师
3.2
神经内科段新飞
医师
3.2
张璇
医师
3.2
神经内科瞿娟娟
医师
3.2
神经内科吴斐
医师
3.2
神经内科张海清
医师
3.2
神经内科董小雪
医师
3.2
神经内科徐海发
医师
3.2
神经内科胡科
医师
3.2
神经内科郭敏
医师
3.2
神经内科刘超
医师
3.2
神经内科刘畅
医师
3.2
腰围具有腰椎的局部制动和腰椎稳定性保护作用,常推荐用于腰椎疾病急性期及腰椎手术后的病人。在佩戴腰围时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合适的腰围:腰围规格应与自身腰的高度、周径相适应,其上缘须达肋下缘,下缘平臀裂,后侧不宜过分前凸、一般以平坦或略向前凸为宜。不宜使用过窄的腰围,以免腰椎过度前凸;腰围长度应足够长,不要使用过短的腰围,以免腹部过紧。 (2) 注意腰围佩戴的时间:佩戴腰围的时间与病情相适应,腰椎疾病急性期,症状较重时,如无不适感,可经常戴用,不要随时取下;病情较轻时,可间歇使用腰围,并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睡眠或休息时需要解除腰围;症状消退后,应去掉腰围,逐渐恢复腰部的正常活动。一般来说,腰椎疾病病人佩戴腰围时间为4-6周,手术后患者佩戴时为6-12周,不宜过长,最长不应超过3个月。若果持久佩戴,腰部肌肉长时间不运动、缺乏锻炼,肌肉容易萎缩、功能下降,反而减弱腰椎稳定性,加重病情。 (3) 腰围佩戴后仍应控制腰部活动:腰围对腰部活动的制动是有限的,仅限制了前屈、后伸等方向的活动,而不能减小纵向重力。因此,佩戴腰围活动时仍应注意对腰部的保护,避免下蹲、弯腰等不良活动,避免腰部过度活动,一般以完成日常生活、工作为度。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作为筛查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最便捷的手段之一,颈动脉超声不但在形形色色的体检套餐中是必查项目,也是神经科的常规检查。 什么是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 在人的颈部前方,气管两侧,各有一条小拇指粗细的动脉血管,它是血液从心脏流向头脑部的主干河流,称为颈动脉。你若用手在下颌角往下触探,就能摸到这两根动脉随心脏的搏动而跳动。多普勒超声仪可以很清晰地探测到血管内血流的速度和宽度等多种血液流动的参数,同时也可以获知这两根动脉壁的薄厚和高低起伏。 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管壁上沉积了一层像腊样的脂类,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的病变。当这些腊样的沉积物一块一块形成时,就称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早期是平齐血管内膜的,通常顺着血管纵向分布,然后如果继续进展,斑块就慢慢在管壁上向内突入,引起动脉内径不同程度的狭窄;再然后,如果有诱发因素,动脉斑块的某个部分破裂,就会像火山喷发一样,诱发一系列的变化,形成血栓或整个血管被血栓堵塞。这个过程所用的时间因人因病而异,通常,一个人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大约从青春期(15岁左右)就开始隐隐发育,至40岁左右变得明显,而到60岁左右,查遍颈动脉没有发现一枚动脉硬化斑块的人就屈指可数了。 为什么会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高血压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高血压致使血液冲击血管内膜,导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细。管壁内膜受损后容易使胆固醇、脂质沉积,加重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因此,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颈部的血管壁上有斑块形成,在颈动脉分叉处侧壁及弯曲处的内侧壁和颈动脉窦部,这些部位的血液受血管角度的影响形成湍流等非层流状态,从而易使内膜受损,有利于脂质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粥样病变。 其次容易诱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因子包括:年龄增长、吸烟、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血糖异常升高、缺乏锻炼、身体内经常有炎症、同型半胱氨酸升高、饮食不健康等。这些因素会使动脉硬化斑块加速发展或提前出现,也会更多地使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发生“火山喷发”,诱发脑血管疾病,因此,良好控制这些因素反过来就可以治疗和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很危险吗? 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体检报告中或多或少会出现“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字眼。如何看待这种检查结果?我们告诫:不必谈斑变色,应科学对待。首先,应该注意这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突出于血管壁,如果没有,那么就可相当放心,因为前文述及,这是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早期。如果突出于血管壁,那么超声科的医师通常会报告斑块处的血流频谱变化,它可反映血管管腔是否发生了狭窄,如果提示有管腔狭窄情况,医生则需要进一步进行其他形式的检查如CTA或DSA,以明确这个病变的具体情况。当然,这个判断应该由您的医师去考量。 关于“低回声” “强回声”和“混合回声” 注意,这几个词语是超声探测仪上的术语,不能简单翻译成低回声就是不稳定斑块,强回声就是稳定斑块,而混合回声就是半稳定斑块!研究表明,回声的高低强弱与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规律。因此,如果您看到低回声斑块的报告,不必步步惊心;而看到强回声斑块就处处淡定。斑块的稳定与否的决定因素非常多,有一些指标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等指标可部分反映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另外,高场强的颈动脉MRI等检查手段也在研究当中。但必须厘清的是,通过超声波回声的高低强弱简单地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与否,或者进一步判断病情危险与否,是粗暴的。 怎样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预防包括调整生活、饮食习惯,多参加健身活动,禁烟限酒,降低血粘度,降低血脂,控制良好的血压,不吸烟等等,网上随便查查,知识一大堆一大堆的。但是,我们想告诉您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都必须用药物治疗。例如,一个身体健康(指他不吸烟、生活方式健康、无高血压和糖尿病、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60岁的人,查体发现右侧颈总动脉窦部一枚11.4mm*2.7mm大小的低回声斑块,血流信号正常,动脉内中膜厚度0.87mm。他就无需进行药物治疗。因为根据研究,卒中的风险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去评估,比如欧洲卒中风险评估量表(ESRS。关注神经科学后回复ESSEN或E可获得该量表),这位患者的ESRS评分为0分,表明他未来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很低,因此不必进行药物治疗。 而当颈动脉动脉硬化斑块生长到一定程度,开始影响颈动脉的血流时,就必须进行相应的评估和治疗,以防止发生血管事件。通常,当斑块生长导致血管管腔狭窄超过70%以上时,或者虽然狭窄程度不重,但是该斑块是不稳定斑块时,则应该进行积极的治疗。严重的颈动脉狭窄通常有一些非特异的症状如头昏、头沉,有时会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甚至发生脑卒中。其治疗方法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药物治疗,比如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这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力军;另一方面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一种通过外科手术把动脉硬化斑块从血管里面剥除出来的手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通过血管内介入方法把狭窄的动脉用支架撑开来的方法)。 另外,一些活血化瘀、抗氧化的药物对于颈动脉硬化的治疗具有辅助作用。平时多样化的饮食结构、初榨橄榄油的适量食用(在我们微信中回复橄榄油试试?)、多摄取新鲜水果和蔬菜也有很好的软化血管的作用。 三文鱼、金枪鱼,沙丁鱼,剑鱼等含有较多的Omega-3,可辅助软化血管。可见,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多么重要。
作为神经科医生,我经常会碰到看似健康的患者拿着CT片忧心忡忡地来问:“医生,医生,我拍的脑CT说有脑梗塞,该怎么办啊?”仔细询问,这些患者绝大多数并没有偏瘫、偏身麻木、言语不清等脑中风的常见症状,而CT报告写着“腔隙性脑梗塞”。 你可能会问,我没有这些症状啊,真的是“脑梗塞”吗?如果真的是”腔隙性脑梗塞“,是什么原因引起呢?要马上吃药、打针么? 别着急,让我详细告诉你该怎么办。 1.什么是“腔隙性脑梗塞”?CT报告的真的是“脑梗塞“吗? 回答:腔隙性脑梗塞是一个影像学的概念,是指发生在大脑深部直径15mm以内的小梗塞。 CT报告的“腔隙性脑梗塞”一定是脑梗塞吗?并非完全是。CT由于分辨率和成像原理的限制,凡是X线通过低密度的组织都可能会呈现出“黑点”或者“暗点”。真正的腔隙性脑梗塞确实在CT上是“小黑点”,但有时候CT也会把组织间隙、血管间隙等结构或者病变误以为“腔隙性脑梗塞”。所以,建议找一位有经验的神经科医师咨询,结合临床,是否需要进一步行颅脑核磁共振(MRI)检查。MRI可以清晰地判断到底是不是真的“腔隙性脑梗塞”。 2.我没有中风的症状,如果真的是“腔隙性脑梗塞”,是什么原因引起呢? 回答:如果MRI也判断真的是“腔隙性脑梗塞“,而你没有中风的症状(如偏瘫、偏身麻木、言语不清等),很可能是陈旧性的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塞。虽然这在老年人里面相当常见(60岁以上大约20%),但这已经提示了,实际上已经有过轻微中风了。只是由于病灶太小,或者发生在一些神经功能不是很重要的区域,才没有明显的症状。 这时候,你需要找医生进行一些检查看看自己有没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没有抽烟、肥胖、少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与心脑血管病有关)。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或者无创动脉硬化检查看看有没有动脉硬化的表现,如内中膜增厚、颈动脉斑块等。 虽然这种“腔隙性脑梗塞”症状不明显,但如果有明显危险因素没有控制,小黑点日积月累,逐渐增多,可能会对以后的智能、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3.需要马上吃药、打针么? 回答:如果做了检查没有发现上述这些明显的危险因素,可以继续观察,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暂时可以不用药,但是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如适当运动,多吃蔬菜等。 如果发现了一种以上的危险因素,应在医生的建议下采取积极的治疗,尽可能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如有高血压病,需要控制好血压;糖尿病者,需控制好血糖;高血脂者控制血脂水平。同时,需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避免酗酒,适当运动,多吃蔬菜等。如果存在多重危险因素,医生判断存在较高的中风或者冠心病风险,还要服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等),或者他汀类降脂药。同时注意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尽管并不多)。如无明显的急性症状,并不需要打针。
总访问量 824,750次
在线服务患者 1,231位
科普文章 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