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玲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科主任
皮肤性病科刘强
主任医师 教授
3.7
皮肤性病科佟盼琢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7
皮肤性病科李玉平
主任医师 教授
3.7
皮肤性病科董萍云
主任医师 教授
3.6
皮肤性病科四荣联
主任医师 教授
3.6
皮肤性病科张晓光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皮肤性病科褚京津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皮肤性病科王爱学
主任医师
3.5
皮肤性病科马耀辉
副主任医师
3.5
王大虎
副主任医师
3.5
皮肤性病科张丽华
主治医师
3.5
皮肤性病科卢凤敏
主治医师
3.4
皮肤性病科杨云
主治医师
3.4
皮肤性病科王卿
主治医师
3.4
皮肤性病科马喜兴
主治医师
3.4
皮肤性病科张环环
主治医师
3.4
皮肤性病科王博
医师
3.4
概述:是一种过敏性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炎。临床表现:多累及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下肢,以小腿伸侧为主,重者可波及上肢和躯干。起皮疹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低热,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皮损表现为紫红色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病程长短不一,大部分治疗后痊愈,部分慢性化。易复发。组织病理: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和细 小血管的内皮细胞肿胀,管腔闭塞,管壁有纤维蛋白沉积、变性、坏死。血管及其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核破碎(核尘),水肿及红细胞外溢。 治疗: 1.维生素C,钙剂可降低血管通透性。 2.非甾体类抗炎药及氨苯砜、环磷酰胺等。 3.严重时可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概述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 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及遗传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及分型皮损多表现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结节或囊肿,经久不愈可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窦道和瘢痕。对称分布,伴皮脂溢出。 临床上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Ⅰ、Ⅱ、Ⅲ、Ⅳ度。 分型:1.寻常性痤疮 2.聚合性痤疮 3.爆发性痤疮 4.药物性痤疮 5.婴儿痤疮 6.月经前痤疮 7.化妆品痤疮。 治疗1.治疗原则为去脂、溶解角质、杀菌消炎及调节激素水平。 2.一般处理:温水洗脸,不使用油膏类化妆品;忌用手挤压搔抓粉刺;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劳逸适度、纠正便秘。 3.外用药物治疗:维A酸类;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 4.内用药物治疗:抗生素;维A酸类;其它(抗雄激素药物、糖皮质激素)。 5.其它治疗:用粉刺挤压器将开放性粉刺物内容物挤出等
概述:是发生于头面部及胸背部等皮脂溢出较多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初为毛囊性丘疹,扩大融合成暗红或黄红色斑片,覆盖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可出现渗出,结痂,糜烂,呈湿疹样表现。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慢性经过,反复发作。 治疗: 1.生活规律,睡眠充足;限制多脂多糖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2.外用药治疗原则为去脂、消炎、杀菌、止痒;常用药物为含激素的混合制剂。 3.内服药物治疗:口服B组维生素和锌制剂。
总访问量 1,459,821次
在线服务患者 2,023位
直播义诊 1次
科普文章 4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