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家

疾病: 纵隔肿瘤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纵隔肿瘤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一例门诊巨大纵隔肿瘤患者,错失两年前的手术拼搏机会2024年九月底,一个外省病人的丈夫挂号找我。女病人在江苏南边的省,有一个巨大纵隔肿瘤。丈夫问我能不能手术,夫妻俩很想手术。我在他手机上看病人的外省肿瘤医院电子影像,2年前左纵隔肿瘤很大,大约10厘米。仔细看这个肿瘤与左肺动脉干之间大部分地方有薄薄的一层脂肪间隙,是可以手术切除的。2年前左胸腔里面还有3个胸膜转移灶,最大3厘米左右,三个转移灶也可以手术切除。当时胸腺肿瘤分期较晚,处于ⅣA期(四期里面的A期)。如果三年前切除,纵隔肿瘤和3个胸膜转移灶可以全部切除。治疗效果应该不错。2年前患者在外省省会挂了好几家医院的号,当地医生说这个纵隔肿瘤手术较难,开刀切不下来。病人不死心,在长江三角洲找了很多地方的医生,大家都说切不下来。最后患者夫妻俩死心了,就进行了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放疗,结果不仅没有效果,肿瘤还越长越大。我看今年8月份的CT,肿瘤增大到20厘米。在左上胸腔,巨大纵隔肿瘤侵犯左肺动脉干,侵犯左肺,还包绕左锁骨下动脉,包绕左颈总动脉。在左下胸腔,巨大纵隔肿瘤和几个胸膜转移灶融为一体,同时出现更多的胸膜转移灶。现在如果手术治疗,除了纵隔肿瘤要切除,还需要左全肺切除,还需要进行人工血管重建。创伤太大,病人受不了这么大的创伤,现在不能手术。我对这个外省家属说,两年前的纵隔肿瘤虽然有三个胸膜转移灶,但是肿瘤和转移灶都可以切除。切除后再想办法治疗,比如胸腔化疗或者热疗,患者会有一个比较长的无瘤生存期,这个阶段的生活质量比较高。如果两年前来找我,我会给你爱人做手术。现在手术创伤太大,病人受不了这么大的创伤,现在不能手术只能说我们没有缘。有网友问,两年前有三个转移灶,已经偏晚期,是不是不应该手术?我认为,这个病人当时是应该手术的,病人的三个转移灶全部在左胸腔。即使两年后的今天,也没有出现其它地方的转移。所以如果当时一次切除巨大的原发纵隔肿瘤和三个胸膜转移灶,手术效果会比较好。现在保守治疗效果不好,进一步说明当时如果手术,获益会很大。我引用一句第8版Shield胸外科学里面的话:除了ⅣB期以外,胸腺肿瘤通常认为是外科疾病,完整切除(R0)是治疗的主要目标。。这句话的意思,ⅣA期胸腺肿瘤的主要治疗目标是完整手术切除。你可以点击查看下面的文章:胸腺瘤的临床分期胸腺瘤各期的治疗效果怎么样?复发率多高?胸腺瘤术后寿命有多长?胸腺肿瘤的生存时间:胸腺瘤患者的寿命多长?胸腺癌患者的寿命多长?
传统开胸还是微创?十几岁的青春年华遭遇巨大畸胎瘤,两个女孩在同一天接受「命运的挑战」青春,本应是梦想腾飞的季节,是追逐希望的年华。然而,命运往往在最不经意的瞬间给我们出其不意的挑战。对于年仅15岁的依依和20岁的欣欣,这一挑战来得猝不及防。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将她们的生活推向了未知的深渊。依依在军训时突发的剧烈胸痛,欣欣呼吸不畅、胸口压迫感严重,两个年轻的生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她们都被诊断出患有巨大的前纵隔畸胎瘤,这一突如其来的疾病如同巨石般压在了她们年轻的生命上。更令两个家庭绝望的是,外院医生认为肿瘤位置复杂、体积巨大,无法进行微创治疗,只能采取传统开胸手术。面对肿瘤手术的抉择,家长们徘徊在传统开胸手术与微创手术之间。传统的开胸手术固然能解决问题,但其风险高,创口大,恢复期长,这对年轻的女孩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视频详情?点击观看视频???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纵隔MDT(多学科诊疗团队)的介入下,事情出现了转机。团队深知前纵隔占位的复杂性,因此为两位患者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排除了其他可能的疾病,并详细评估了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团队决定挑战微创手术的极限,为依依和欣欣争取更多的生存质量。在传统的治疗中,开胸手术是治疗胸腔肿瘤的常见方法,但其伴随的创伤、疼痛以及长时间的恢复期,给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然而,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微创手术正逐步成为治疗胸腔肿瘤的新选择。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具备多个显著优势:它仅通过几个小切口就能完成复杂的肿瘤切除,从而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术后创伤和疼痛。同时,由于创口小,患者的康复速度明显加快,术后并发症也显著降低。对于像依依和欣欣这样年轻的患者,微创手术意味着她们能够更快地恢复健康,重返学校和日常生活,继续追逐梦想。从科学角度来看,微创手术的核心技术包括胸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的手术,这些先进的仪器使得外科医生能够在不切开胸骨的情况下,通过高清镜头观察患者体内的细微结构,并利用精密仪器进行操作。这种技术要求外科医生具备极高的操作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也体现了现代医学在提高治疗精准度、减少患者负担方面的巨大进步。最终,两台手术都顺利完成。肿瘤被完整切除,女孩们成功康复,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手术前的不安、焦虑,与手术后的欣慰与感激形成了鲜明对比。两位女孩和她们的家人,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平静。每一步都在期待新的可能,每一次努力都在为更好的明天铺路。纵隔亚专科的努力不仅为依依和欣欣这样的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也为未来更多患者提供了希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纵隔亚专科微创手术自2017年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种复杂的胸腔肿瘤病例,随着技术发展和对病人身体状况越来越全面的考量,微创手术近几年逐渐开展,不断发展,为众多有可能的家庭提供多一种选择。不仅大大减少了术后疼痛和创伤,还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帮助更多患者重新拥抱正常的生活。
纵隔肿瘤:探寻病因与精准诊断之路在人体的胸腔中央,有一个神秘而重要的区域——纵隔。这里发生的肿瘤,即纵隔肿瘤,往往如同隐藏在迷雾中的神秘敌人,给患者带来巨大巨大的困扰和担忧。那么,纵隔肿瘤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诊断并查询其病因呢?01纵隔的神秘领域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它就像是人体胸腔中的一个交通枢纽,包含着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胸腺、神经等重要的器官和组织。这个区域相对狭窄而复杂,一旦出现肿瘤,可能会对周围的器官产生压迫和侵犯,引发一系列的症状。02纵隔肿瘤的种类与特点纵隔肿瘤的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胸腺肿瘤:胸腺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胸腺肿瘤可以分为胸腺瘤和胸腺癌。胸腺瘤多为良性,但也有一部分具有侵袭性。患者可能会出现胸痛、胸闷、咳嗽、重症肌无力等症状。神经源性肿瘤:起源于神经组织,如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等。这类肿瘤通常生长缓慢,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和组织,引起疼痛、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生殖细胞肿瘤: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和年轻男性,包括畸胎瘤、精原细胞瘤等。畸胎瘤可能含有多种组织成分,如毛发、牙齿、骨骼等。患者可能会出现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淋巴源性肿瘤:如淋巴瘤等,可累及纵隔内的淋巴结。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盗汗、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等症状。03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一影像学检查(1)胸部X线:这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可以发现纵隔内的肿块阴影。但X线检查的分辨率较低,对于较小的肿瘤或复杂的纵隔病变可能难以明确诊断。(2)CT扫描:CT是诊断纵隔肿瘤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增强CT还可以帮助判断肿瘤的血供情况,有助于鉴别肿瘤的性质。(3)MRI检查:对于某些特定的纵隔肿瘤,如神经源性肿瘤、血管源性肿瘤等,MRI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软组织分辨率,更好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二实验室检查(1)肿瘤标志物:某些纵隔肿瘤可能会导致特定的肿瘤标志物升高,如甲胎蛋白(AFP)、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等在生殖细胞肿瘤中可能升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可能升高。但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并非绝对,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2)血液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等可以帮助了解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三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明确纵隔肿瘤性质的“金标准”。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取病理组织:(1)经皮穿刺活检:在CT或超声引导下,通过细针穿刺肿瘤组织,获取细胞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这种方法创伤较小,但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和并发症风险。(2)纵隔镜检查:通过颈部或胸骨旁的小切口,插入纵隔镜,直接观察纵隔内的病变,并获取病理组织。纵隔镜检查的准确性较高,但属于有创检查,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3)胸腔镜或开胸手术:对于一些难以通过其他方法明确诊断的纵隔肿瘤,可能需要进行胸腔镜或开胸手术,在直视下切除肿瘤并进行病理检查。这种方法虽然创伤较大,但可以同时进行治疗。4查询纵隔肿瘤病因的艰难征程纵隔肿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某些纵隔肿瘤可能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例如,家族性胸腺瘤综合征患者具有较高的胸腺瘤发病风险。遗传因素在纵隔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具体的遗传机制仍在研究中。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如石棉、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可能增加纵隔肿瘤的发病风险。此外,吸烟、空气污染等也可能与纵隔肿瘤的发生有关。免疫因素:人体的免疫系统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监视和清除作用。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重症肌无力患者,合并胸腺瘤的风险较高。其他因素:病毒感染、内分泌失调等也可能与纵隔肿瘤的发生有关,但目前证据尚不充分。总结纵隔肿瘤的诊断和病因查询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医生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手段和临床经验,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发现症状、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纵隔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微创手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选择。同时,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也使得纵隔肿瘤的治疗更加个体化、精准化。在探寻纵隔肿瘤病因的道路上,科学家们仍在不懈努力。通过深入研究纵隔肿瘤的发病机制,有望找到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总之,纵隔肿瘤是一种复杂而神秘的疾病,诊断和查询病因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面对纵隔肿瘤的挑战,我们要有信心和勇气,相信医学的力量,共同为战胜疾病而努力。让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纵隔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