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叫“椎间盘”,椎间盘是位于人体脊柱两椎体之间,由软骨板、纤维环、髓核组成的一个密封体。上下有软骨板,是透明软骨覆盖于椎体上,下面骺环中间的骨面。上下的软骨板与纤维环一起将髓核密封起来。纤维环由胶原纤维束的纤维软骨构成,位于髓核的四周。纤维环的纤维束相互斜行交叉重叠,使纤维环成为坚实的组织,能承受较大的弯曲和扭转负荷。纤维环的前侧及两侧较厚,而后侧较薄。纤维环的前部有强大的前纵韧带,后侧的后纵韧带较窄、较薄。因此,髓核容易向后方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造成椎间盘突出症。病因 基本因素是椎间盘退变,但某些诱发因素可致使椎间隙压力增高,引起髓核突出。此种诱发因素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年龄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好发年龄在30-50岁。平均手术年龄在40岁。因此退变可能是其重要因素。 2. 身高与性别:有人认为身材过高也会易发腰突症。而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5倍。 3. 增加腹压:临床上有约1/3的病人在发病前有明确的增加腹压的因素,如剧烈的咳嗽,喷嚏,屏气,用力排便等。使腹压增高,破坏了椎节与椎管之间的平衡状态。 4. 不良体位:人在完成各种工作时,需要不断更换各种体位以缓解腰部应力。如长期处于某一体位不变,即可导致局部的累积性损伤。特别是长期处于不良姿势更容易诱发本病。 5. 职业因素:重体力劳动者发病率最高,白领劳动者最低。汽车驾驶员由于长期处于颠簸和振动状态,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大且反复变化,也易诱发椎间盘突出。 6. 受寒受湿: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可能造成退变的椎间盘破裂。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腰腿痛有三个方面的机制: 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跟职业也有牵连,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见于各行业的人,经常从事弯腰劳动,驾驶员的腰部颠簸和右侧手足劳累重,皆易导致腰椎间盘受损。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是什么,一般认为从事重体力劳动者椎间盘退变重。但是,脑力劳动者的发病率也并不很低,这可能与脑力劳动者长期处于坐位和活动量相对少有一定关系。 腰椎间盘突出,多数是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姿势所导致。最初的表现只是姿势不正弯腰驼背,局部的过度受力,时间久了会造成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形成腰肌劳损等慢性腰痛,所以也称姿势性腰痛,而腰椎间盘突出则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积累的结果。机械压迫机制: 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马尾神经、硬脊膜等产生压迫,使其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血流减少,影响神经根的营养,进一步增加水肿,从而增加了神经根对疼痛的敏感性,这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已发现这一观念并不能解释所有临床表现有些患者在影像学资料上可见椎间盘突出严重,压迫明显,而临床症状轻微。大量研究表明神经根机械压迫并不是腰腿痛的唯一原因。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由于人体的老化造成的,老年骨质疏松症等原因也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也有不少的青壮年也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其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平时坐姿不良,外伤等原因导致的。炎性反应机制: 在手术中常可发现神经根炎性充血水肿。原因在于破裂的椎间盘会释放出许多化学刺激性物质,导致受累的神经根或脊神经节发生炎症反应。此时神经根对疼痛敏感度增加,即使没有突出髓核的直接压迫,也会出现腰腿痛的症状。神经体液机制: 生物化学物质和神经肽在疼痛感受中起着重要作用。背根神经节是机体内多种神经肽的制造场所和输送站,椎间盘纤维环、后纵韧带、关节囊部位富含神经肽。损伤时神经肽类物质释放,可直接刺激周围的感受器引发疼痛。临床表现1、腰部疼痛 腰痛是大多数本症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少数病人只有腿痛而无腰痛,所以说并不是每一个患者一定会发生腰痛。还有一些患者先出现腰痛,一段时间后出现腿痛,同时腰痛自行减轻或消失,来就诊时仅主诉腿痛。痛多为刺痛,常伴有腿脚麻木、酸胀的感觉。2、下肢放射痛 腰腿痛在外伤、劳累和受寒后容易发作,每次时间约2~3周,可以逐渐缓解。在发作时如卧床休息,疼痛往往减轻。从事重体力劳动尤其是反复弯腰活动者发生腰腿痛几率高。还有缺乏锻炼的人,腰背部肌力差,即使偶尔弯腰抬重物或腰部扭伤,也易诱发腰腿痛。任何使腹压增加的因素如咳嗽、用力排便、大笑、喷嚏、抬举重物、慢性咳嗽等,都容易诱发腰腿痛,或使已发生的腰腿痛加重。3、腰部活动受限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的前屈后伸活动与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密切相关。如纤维环未完全破裂,腰椎取前屈位置,后伸受限。原因在于腰椎前屈时,椎板间的黄韧带紧张,增加了椎管容积和椎间隙后方空间,相应的后纵韧带紧张度增加使突出的髓核部分还纳,从而减轻了神经根压迫的症状。4、脊柱侧凸 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减轻疼痛所采取的姿势性代偿畸形。表现是腰椎在向左侧或右侧弯曲,在背部触摸正中位置的棘突可以发现棘突偏歪,但这并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有体征,约50%的正常人也有脊柱棘突偏歪。5、间歇性跛行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跛行多为间歇性,即行走一段距离路程后出现下肢疼痛,无力,弯腰或蹲下休息后症状可缓解,仍能继续行走。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缓慢加重,出现上述症状之前的站立时间或者行走距离逐渐缩短行走距离越短,病情越重。 6、感觉麻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中,有一部分不会出现下肢的疼痛,而仅出现肢体的麻木感,这多数是因为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的。大腿外侧是常见的麻木区域,当穿衣裤接触时可以有烧灼感,长时间站立可加重麻木感。大腿外侧感觉障碍的原因多为纤维环膨出或关节退变,而并非由于椎间盘突出。治法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很早就有描述,《素问·痹论》云:“风寒湿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明张景岳云:“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而病也”。该病属中医“腰痛”及“痹症”范畴。此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一经明确诊断,即应采取有效的方法积极治疗。针灸通过针刺疏通局部气血经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消除水肿,减轻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以此达到缓解痛疼的目的。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见效快,无副作用,无创伤,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理疗手段。
疾病简介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发病年龄大多4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且多见于体力劳动者。由于50岁左右的人易患此病,所以本病又称为五十肩。肩周炎祖国医学称之为“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等,是以肩关节疼痛为主,先呈阵发性酸痛,继之发生运动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患有肩周炎的患者,自觉有冷气进入肩部,也有患者感觉有凉气从肩关节内部向外冒出,故又称“漏肩风”。其病变特点是广泛,即疼痛广泛、功能受限广泛、压痛广泛。症状体征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亦可两侧先后发病。多为中、老年患病。逐渐出现肩部某一处痛,与动作、姿势有明显关系。随病程延长,疼痛范围扩大,并牵涉到上臂中段,同时伴肩关节活动受限。如欲增大活动范围,则有剧烈锐痛发生。严重时患肢不能梳头、洗面和扣腰带。夜间因翻身移动肩部而痛醒。病人初期尚能指出疼痛点,后期范围扩大,感觉疼痛来于肱骨。发病特征肩周炎患者中以左肩发病为多,双侧同时发病较少,发病时期和发病的时间长短因不同患者而有所差别。⒈急性期,急性发作一般属于早期,有持续性自发疼痛症状,多数患者是慢性疼痛,但是也有急性发作的,也有的患者只是感觉到肩部不舒服及束缚感。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治疗肩痛就会迅速加重,出现肌肉痉挛、疼痛症状,尤其是夜晚,疼痛加重,不能翻身,影响睡眠。⒉慢性期,到了慢性期,肩周炎的疼痛症状就会慢慢消失。但是肩关节的挛缩僵硬症状慢慢凸显,活动受限,甚至不能活动。病因肩部原因①本病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软组织退行病变,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 是基本因素;②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所产生的慢性致伤力是主要的激发因③上肢外伤后肩部固定过久,肩周组织继发萎缩、粘连。④肩部急性挫伤、牵拉伤后因治疗不当等。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变部位在肩部的经络和经筋。五旬之人,正气不足,营卫渐虚,若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或习惯偏侧而睡,筋脉收到长期压迫,遂致气血阻滞而成肩痹。肩痛日久,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以致患处肿胀粘连,最终关节僵直,患处不能举动。 治疗方法 治则:舒经通络,行气活血,针灸并用。 处方:以肩关节周围局部穴位为主,配合阿是穴,可祛风散寒,舒经通络,配合远端取穴,能舒经活络,通经止痛。远近相配,使病邪得祛,经脉疏通,气血调和,疼痛自止。
什么是面瘫 面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面部疾病,发病原因大多由面部受凉、物理性损伤或病毒入侵所致,面神经的发病之初表现为面神经发炎,此时还未形成明显的面部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眼角下垂、口眼歪斜等典型的症状表现。中医认为面瘫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脉,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迟缓不收而发病。因此,对于面神经的症状一定要加以了解,便于及时地发现这种疾病,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因治疗不及时而使病情加深。面瘫的临床症状是什么?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它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见面神经麻痹的分型)。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平常人们所常说的面瘫,在多数情况下是指面神经炎而言,此类情况比较容易治疗,绝大部分患者经过合理治疗,均可痊愈。因为面瘫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毁容病”。后遗症面瘫后遗症一般是指病程超过半年,因治疗方法不当而延误病情或者经多种方法治疗仍未痊愈的情况。 面瘫后遗症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患侧麻痹的神经没有完全激活,功能未完全恢复所遗留的部分病症; 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病情过重而形成的不可逆的损伤。具体表现:无抬眉运动或抬眉低,大、小眼或眼上睑松弛,抬眉时嘴角上错、闭眼时牵动嘴角、鼓嘴时眼小,鼻唇沟浅,面部僵硬、滞食、流泪等。一般情况下由于治疗不及时(最佳治疗时间面瘫后半日内)或治疗期间不良嗜好及生活习惯(抽烟、喝酒、熬夜等),使神经细胞的损害(例如:神经干的脱髓鞘)得不到及时修复,面神经就会出现传导神经冲动泛化情况,出现鳄泪症和口眼联动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还会继发患侧面肌痉挛,进一步可发展成失神经性肌萎缩。疾病分型中枢型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周围型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等。中医分型一、风寒阻络这种发病类型的面瘫患者通常是由于面部受寒而发病的,不过也有遭受感染侵袭发病的情况。中医解释是风邪或者是寒邪侵入人体,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应从温经通络入手,而这种面瘫的中医分型宜首选针灸或温经散寒的药物加以服用,平常多用手按摩或搓揉脸部肌肉,帮助气血的运行。针灸作用于这种类型的面瘫效果比较好,一般2周以内能看到效果。二、血瘀伤络这种发病特点的面瘫患者多是由于脸颌外伤而导致病情发作的,因此,会导致严重的口眼部健康受损。并且这个面瘫的中医分型属于面部神经损害引起,治疗难度比较大。中医角度认为外伤后或者手术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瘀血积聚,损伤经络。治疗上以活血祛瘀通络为主,但是这种类型的面瘫,治疗所需的时间更长,要求病人要有耐心。面瘫的治疗面瘫的西医治疗主要主张早期应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改善血循环的药物。但是如果过多的应用抗生素的话,可能会产生很多副作用和反作用,使面瘫患者免疫力下降、恢复缓慢、肥肿难分、水钠潴留等症状的出现。而针灸治疗面瘫,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取面部局部的穴位,达到活血通络,疏调经筋,祛风散寒等作用。针灸治疗面瘫疗效好,无副作用,无肝肾损害,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手段。
总访问量 86,072次
在线服务患者 5位
科普文章 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