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上睑下垂是由于主管睁眼的提上睑肌发育薄弱、残缺或其支配神经及神经核先天发育不全导致上眼睑部分或完全性下垂,遮挡角膜(黑眼球)超过2mm,其发病率约为0.12%,可单眼或双眼发病。上睑下垂不仅影响外观,而且对于发育期的儿童,可能影响视力发育导致弱视的发生,同时也会对孩子的心理、性格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应该及时给予相关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出现,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然而,由于儿童的各个器官尚未发育成熟,上睑下垂矫正手术并非越早越好,手术时间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上睑下垂矫正手术的理想结果是能够达到双眼大小对称、重睑自然,这就要求患者的相关器官和组织发育成熟,术前和术中检查能够与医生做好配合。婴幼儿的各个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相关检查不能配合,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很大限制。而且,手术必须在全身麻醉下实施,手术量不容易掌握。所以,从美观的角度来说,上睑下垂矫正手术应该在成年之后、能够耐受局部麻醉的时候最佳。 其次,从影响视力发育的角度。单眼重度上睑下垂和严重的双眼上睑下垂会影响患眼的正常视物,由于人类的视觉发育主要在5岁以前完成,而且年龄越小视觉发育越迅速。如果在出生后早期上睑下垂遮盖瞳孔,光线无法进入眼内产生视觉刺激,视网膜就不能正常发育,数周至数月就能导致弱视的发生,而且一旦出现其治疗就非常困难。所以对此类孩子应该尽早施行手术治疗,或通过其他有效方法牵开眼睑,使光线能够顺利进入眼内,防止弱视的发生。对于单眼的轻度和中度上睑下垂,只要眼睑不遮盖瞳孔,一般不会影响视力发育;多数双眼上睑下垂儿童,多数人会通过昂头视物的方法避开上睑下垂对瞳孔的遮挡。此类患儿手术时间可以适当向后推迟,但在此其间应该定期到专业医院进行视力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应尽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必要的治疗。 最后,从影响心理和性格发育的角度。上睑下垂容易招致周围人异样的目光甚至与歧视,这会使孩子逃避与人的接触和交流,养成孤僻、自卑的性格。孩子出生后的早期尚没有明显的自我意识时期,此种影响较小。此时家人应该学会坦然接受孩子身体的异常,尽量不在其面前提及此事,让孩子忽视身体异常的存在,以积极的心态健康成长。等到3~5岁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心理发育逐渐加速,接触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此时眼部的发育基本接近成人水平,可以考虑进行手术矫正,以利于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当然,具体手术时间还要考虑孩子自身的性格,开朗的孩子心理影响较小,可以适当延迟,内向敏感的孩子可以适当提前。 另外,对于伴有斜视的患者,应先矫正斜视后再矫正上睑下垂;睑裂狭小综合征患者最好分期手术,先做内外眦成形术,半年后再行上睑下垂矫正;Marcus-Gunn综合征(下颌瞬目综合征)患者,多数随着年龄增长症状能够逐渐减轻或消失,一般情况下等到青春期后仍有明显上睑下垂者才考虑手术。 总之,儿童上睑下垂的手术时间应该根据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等待手术的这段时间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视力发育情况,尽量避免弱视等并发症的发生。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病,俗称“迎风流泪”、“风流眼”。病人主要表现为眼角经常流泪、流脓,一般没有局部疼痛、皮肤红肿等不适,医学上称之为“慢性泪囊炎”。 充满泪囊的脓液里含有大量细菌,仿佛是一个细菌库,若眼球上有伤口,细菌便会乘虚而入,引起角膜炎或角膜溃疡。轻者,愈后遗留角膜瘢痕;重者,会因角膜溃疡、穿孔而失明。因此眼科医生常把慢性泪囊炎比作眼球旁边的“定时炸弹”。 值得警惕的是,慢性泪囊炎对眼部手术,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眼手术等都有影响,会造成术后严重感染,此类患者须把慢性泪囊炎治愈后才能做。所以,当发生眼角流泪现象时,千万不能轻视,要尽早治疗。慢性泪囊炎过去常用泪道探通冲洗、穿线留置,但效果不理想。而传统的泪囊鼻腔吻合术存在手术创伤大,出血明显,面部遗留疤痕等无法克服的缺点。激光泪道成形联合植管术是一项眼科微创新技术,应用激光将泪道阻塞部位打开,同时植入泪道支架,促使泪道成形,恢复通畅,以达到治疗目的。它具有以下优点:手术成功率高;出血少,痛苦小;操作简单、安全、省时;不做皮肤切口,手术后面部不留瘢痕;不改变原有的解剖位置,人工鼻泪管阻塞后,可重新介入或改用其它方法;手术适应症广,疗效肯定。
泪道包括上下泪小点、上下泪小管、泪总管、泪囊和鼻泪管。泪小点位于内眦部上下睑缘,直径0.2~0.3mm,为泪小管的开口,上下泪小管向内走行,会合成泪总管,继续向内通入泪囊,泪囊向下延续为鼻泪管,连接鼻腔。鼻泪管下端有一瓣膜,称为Hasner瓣,人在出生前此瓣膜为关闭状态,出生后瓣膜逐渐打开。正常情况下泪液从泪腺、结膜上的副泪腺和杯状细胞产生,冲刷过眼前表面,然后汇集到内侧眼角,在泪小管的抽吸作用下,泪液经泪小点依次进入泪小管、泪总管、泪囊和鼻泪管,最后流入鼻腔。正常情况下,成人每16小时分泌0.5~1.0毫升泪液,这些泪液除湿润眼球及部分蒸发外,剩余的都由泪道引流入鼻腔。
总访问量 3,864,986次
在线服务患者 3,046位
科普文章 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