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飞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媒体报道

童年心理阴影导致成年后暴力

发表者:周云飞 人已读

深圳特区报,2012-3-05:B8。天天健康

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拥有理学学士学位,29岁的小李似乎拥有良好的成长背景,然而他却反复打骂妻子,导致夫妻关系非常紧张。在妻子的建议下,他走进了深圳市康宁医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医师周云飞博士的诊室。周云飞对小李作了心理分析,认为小李在成长中存在多种相互影响的负面心理状态,正是童年阴影最终导致了小李如今的暴力行为。周云飞以此为例,对人们成长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心理状态提出了应对建议。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一平 通讯员 邵春晓

1、逆反心理

【现象】小李的父亲是工程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工作上,在同行享有较高名望。母亲在银行工作,为人较为强势。由于父母之间关系较为疏远,母亲几乎将全部情感投放在小李身上,对他要求很高,管教严格,如果小李没有顺从,母亲就会大发脾气。

从9岁起,小李就与母亲激烈对抗,有一次他求母亲为他买一个他很喜欢的玩具,被母亲拒绝,当天放学后他不回家,而是在街上流浪,直到凌晨两点被父母寻回并遭到暴打。小李从小对母亲充满畏惧和愤怒,但对父亲的记忆却显得遥远而陌生。

【分析】逆反是想要心理空间

小李的逆反心理从9岁时出现。周云飞说,表面上看,由于母亲管教很严格,小李没有自由,内心不舒服,所以开始用各种方式反抗母亲。“人的心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合体。通常,逆反心理是人的心理空间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应付方式。”周云飞解释,一方面,我们的内心渴望亲密与依恋,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但另一方面,当亲密感得到满足之后,心理上就需要一定的空间与自由。因此,如果被关注过度,心理上的空间与自由就得不到满足,于是,就会转而追求独立,而越是被过度关注,追求独立的动机就越强。

由于母亲比较专制、管得很严,小李的心理空间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就试图通过激烈对抗的方式回避或者改变现状,比如在大街上流浪、工作后尽快搬出去住,都反映了他内心的痛苦、挣扎和冲突。

【应对】改善父母关系利于增加孩子自由感

周云飞指出,孩子的逆反通常与家庭环境有关。由于父母关系比较疏远,父亲将精力放在工作上,必然导致母亲把感情更集中到孩子身上,对小李形成了情感依赖的关系,表面上看似母亲关心和管教小李,实质上则是小李成为了无意识满足母亲依赖的对象。

因此,要改变孩子的逆反心理,一般先要改变父母,只要改善父母间的疏远关系、增加亲密感,就可以让母亲从孩子身上“放手”。而对于家庭中父母孩子之间的三角关系来说,如果父母之间关系很亲近,他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相应会“疏远”,孩子就会觉得自由感上升,依赖个性就会减少。另外,如果母亲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发展兴趣爱好或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上,也可以避免在孩子身上投放太多的情感与关注,有利于改善孩子的逆反个性,满足其内心空间的需求。

2、习得性无助感

【现象】12岁后,小李慢慢不再和母亲争吵对抗,母亲很开心,感觉儿子总算“懂事了”、“听话了”。

【分析】表面“听话”实则无助

小李的逆反,反映了他想要自由空间的心理愿望,为达到这个愿望,他尝试了很多解决办法。但由于母亲很强势,他感到自己再反抗,她也不会妥协,这让他觉得,不管自己用什么方式,都没办法摆脱母亲的控制、获得自由与空间。于是产生无助感。这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既然放弃了反抗,行为就相应变得退缩。母亲感到,小李不再是一名叛逆的少年,而是变得“懂事”和“听话”了。她为之感到高兴,但不知道这只是表面上的,其实此时小李的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无助,因为他觉得“不听话不行”。

【应对】学会成长让母亲真的放心

要减少习得性无助感,周云飞认为,关键在于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小李为了能够独立、拥有自己的心理自由空间,采取的方法之一是放学后在大街上流浪、很晚也不回家,显然只能让父母生气、不放心,因此实际上无效并且幼稚。他的“听话”让母亲很高兴,但他自己内心感到压抑,因此也不是好的应对方式。如果他放学后就自觉回家做作业、参加一些学习或者实践活动等,真的变得独立,就会让母亲放心、满意,也就减少了对母亲的依赖,即可相应获得心理上的空间,这也就真正学会了成长。

3、抑 郁

【现象】小李觉得在家里“很压抑”,大学毕业后,宁愿呆在单位集体宿舍也不愿意回家,但也深感现实很无奈,觉得“生活没目标、没动力”,非常自卑,认为自己“没用”。

【分析】抑郁者习惯把失败归因于自身

逆反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让小李产生了无助感,当无助感产生时,往往会导致一个问题:抑郁。周云飞说,每个人对其失败的原因,会有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些人会把原因部分或全部归结到自己身上。越是将原因归因到自身而且稳定不变,越会导致个体的自卑和无用感,产生抑郁情绪。这是抑郁产生的最基本模式。如果一个人把挫折、失败等原因归结到外界,就不易抑郁。”

小李就将母亲对自己的不满意归因为自己不好、没用,产生自责和自卑,加之对母亲的愤怒,加重了他的抑郁症状。

【应对】改变归因习惯

“归因是一种习惯,如果不改变,就会一直继续这种习惯,并且会将之扩大化。抑郁症患者往往就是如此。”基于这种观点,周云飞建议改变归因方式,将原因解释为外在的、不稳定的因素上。例如小李可以将母亲对自己的不满意归因为“母亲的个性就是这样”、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差劲”,并且只是在自己小时候母亲是这样,并非一直和将来都是这样。归因方式改变后,抑郁会随之减轻。

4、家庭暴力

【现象】妻子是经人介绍认识的,起初小李觉得她温柔又文静,但婚后,他慢慢感觉妻子和婚前不一样,“变了”,“变得不理解不关心自己”,“没有了共同的语言”,“妻子不愿意和自己交流,而且还不讲道理”。小李开始控制不住地发脾气,甚至反复打骂妻子

【分析】过去经验的重复出现

小李反复打骂妻子,这与他小时候受到母亲的控制与暴力有关,这是一种“强迫性重复”,是童年时期的经验在成年后无意识地重复出现。

因为一个人会把过去对某个重要人物的经验,无意识地投射到目前的对象身上,并产生投射性认同,创造和复制过去彼此的关系,也就是把过去的方式用在当下的对象身上。这也是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不过,这种投射的角色可能相反:自己成为当年的“重要人物”,目前的对象则成为当年的自己。小李就是这样,在这种投射中,他无意识地将自己移情为童年期的母亲,将妻子移情为童年的自己,也就是将自己并不想要的被控制、不自由的感受,投射到妻子的身上,并要求妻子执行。

小李起初觉得妻子温柔顺从,但这并不是真实的妻子,而是他将内心的理想投射到妻子身上、希望她是如此。后来他想要控制妻子,不顺从就发脾气。但毕竟妻子是不同于小李的另一个个体,太多的控制必然导致妻子无意识的反抗。这就重复了小李自己童年时的母子关系,使夫妻关系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家庭暴力。

【应对】通过接纳使人格完整

首先,让小李意识到,他对妻子的感觉,其实是他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出来的结果,不是客观真实。妻子其实并没有什么变化,真正变化的是:小李后来发现妻子和自己当初幻想出来的妻子并不一样。如果他继续对妻子心理投射和幻想,认为妻子依然温柔又文静,他就会改变对妻子的行为和沟通方式,那么妻子有可能用同样温顺的方式对待他,那时他会发现,妻子可能真的会表现出温柔又文静的个性,形成投射性认同。

其次,学会接纳。周云飞指出,其实每个人的个性成分都是相同的,完整的个性会同时具有独立和依赖的成分,独立的人和依赖的人的不同之处,只不过在于前者将依赖的个性压抑下去而行为上显得独立、依赖的人是将独立的性格压抑下去而情感上显得依赖而已。一般而言,不被意识层面接受、而被无意识压抑下去的个性,是一个人的创伤性体验,周云飞称之为“人格阴影”。而被压抑的人格不是完整的人格。

基于这样的分析,周云飞认为,不自由感,就是小李因童年的创伤而受到压抑的情绪,如果他在生活中学会接纳妻子个性中使自己反感或讨厌的方面(主要指反抗和不顺从的个性),这其实就是接纳自己被压抑的人格部分,这样他的人格就变得完整,那么,无论妻子是独立还是依赖,他就都能接受,这就使他的自我得到成长,家庭暴力也将随之缓解。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