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科常识
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主要是因为颈、腰椎间盘各组成部分(髓核、纤维环、软骨板),尤其是髓核,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侧)方或椎管内,从而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和脊髓等受到刺激或压迫,产生颈、肩、腰腿痛,麻木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颈椎病诱发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部件的磨损也日益增加,颈椎同样会产生各种退行性变化,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中最 关键原因。
2.慢性劳损:是指各种超过正常范围的过度活动带来的损伤,如不良的睡 眠、枕头的高度不当或垫的部位不妥,反复落枕者患病率也较高。另外,工作姿势不当,尤其是长期低头工作者颈椎病发病率特高。再者,有些不适当的体育锻炼也会增加发病率,如不得法的倒立、翻筋斗等。
3.外伤:在颈椎退变、失稳的基础上,头颈部的外伤更易诱发颈椎病的产生与复发。
4.咽喉部炎症:当咽喉部或颈部有急性或慢性炎症时.因周围组织的炎性水肿,很容易诱发颈椎病症状出现或使病情加重。
5.发育性椎管狭窄:椎管狭窄者更易于发生颈椎病,而且预后也相对较差。
6.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各种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椎体融合、颅底凹陷等情况都易于诱导颈椎病的发生。
7.代谢因素: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人体代谢失常者,特别是钙、磷代谢和激素代谢失调者,容易产生颈椎病。
8.精神因素:从临床实践中发现,情绪不好往往使颈椎病加重,而颈椎病加重或发作时,病人的情绪往往更不好,很容易激动和发脾气,颈椎病的症状也更为严重
腰椎间盘突出症诱发因素:
1.腹压增高,如剧烈咳嗽、便秘时用力排便等。
2.腰姿不当,当腰部处于屈曲位时,如突然加以旋转则易诱发髓核突出
3.突然负重,在未有充分准备时,突然使腰部负荷增加,易引起髓核突出。
4.腰部外伤,急性外伤时可波及纤维环、软骨板等结构,而促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
5.职业因素,如汽车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易诱发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 椎间盘又称椎间纤维软骨盘, 是由纤维软骨组成, 并连接于上下两个椎体之间。其结构成分为两部分:
(1) 纤维环:为椎间盘周边部的纤维软骨组织, 质地坚硬而富有弹性。纤维环前方较厚, 因此髓核偏后, 故多见其向后方突出或脱出。
(2) 髓核:为一种白色的类似粘蛋白物, 内含软骨细胞和纤维母细胞, 含有很多水分, 借以调节椎间盘压力。随着年龄的增大, 含水量减少。如幼年时含水量占80%以上, 老年时则可低于70%。髓核处于纤维环的包围中, 犹如一个滚珠, 椎体在其上方滚动, 即能将所受压力传递至纤维环, 因此椎间盘起着弹性垫的作用, 可以缓冲外力。
(3) 软骨板:为透明软骨, 形成椎间盘的上、下壁, 与椎体的松质骨相接, 并与纤维环融合, 将髓核密封其中, 因此, 当软骨板完整时, 髓核既不易突入上下椎体的松质骨内, 也不易向后方突出。
颈椎间盘在颈椎总长度中占20%~40%, 它是椎体间的主要连接结构, 而且极富有弹性, 故能使其下位椎体所承受的压力均等, 起到缓冲外力的作用, 并减缓由足部传来的外力, 使头部免受震荡。颈椎间盘还参与颈椎活动并可增大运动幅度, 其前高后低的结构, 使颈椎具有向前凸出的生理弯曲
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18世纪,人们已认识坐骨神经痛和腰腿痛,这时从解部学上虽然己经了解了椎间盘突组织的存在,但并没有意识到腰腿痛症状是由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后来人们进一步观察发现,腰椎间盘突出是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5.2%其发病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在各种外力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使相邻的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痛、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可归结为内在与外在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内在因素是腰椎间盘的退变,外在因素主要是外伤、劳损等,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是纤维环的破裂和髓核突出,由此产生化学性的刺激和物理压迫。
腰椎间盘突出症从程度上可分为:
(1) 膨出:髓核未突破纤维环,纤维环整体移位后压迫相邻组织。此 型最轻,最易于恢复。
(2) 突出:髓核突破纤维环,刺激、压迫周围组织,未突入椎管内。此型最常见,一般保守治疗能够恢复。
(3) 脱出:突出的髓核进入椎管内。此型较少见,保守治疗困难,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宜手术治疗。
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可分为:
(1) 单侧型:产生单侧下肢症状,此型最为多见。
(2) 双侧型:出现双侧下肢症状。
(3) 中央型:可压迫马尾神经,可出现会阴部麻痹及大小便障碍等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后可继发腰椎生理曲度变直、后凸、侧弯、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等一系列改变。由于腰椎生理平衡的破坏,还可引起腰部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如棘间韧带损伤、臀上皮神经损伤、梨状肌综合征、骶髂关节损伤等病变,使许多患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如果治疗处理不当,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生的痛苦,难以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提出几点忠告,供患者参考。 (1)积极正规治疗。在确诊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要到正规医院进行积 极治疗,慎重选择治疗方法。 (2)注意卧床休息。卧硬板床休息是最基本的治疗措施。尤其是在发病初期和治疗期间,关节韧带比较松弛,炎症较重,如果休息不好可能加重病情。 (3)先选择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疗法,真正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约占总数的5%。绝大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可以治愈。 (4)不要单纯依赖内服药或外用药。药物可以帮助消除炎症,减轻症状,但很难促使突出物变位。 (5)不要连续长时间内服或注射激素类药物。过量应用激素类药物可导致骨质疏松、肥胖、痤疮、易受感染等,重者可致股骨头坏死、糖尿病、高血压、胰腺炎等。尤其是在非正规医院治疗时,大量应用激素可迅速明显减轻疼痛,给患者以疗效显著的假象,但后果却是非常严重的,患者应特别注意。 (6)注意腰部保暖。腰部受凉所致的腰肌纤维炎、痉挛常引起腰椎关节的僵硬,椎间盘突出复发,神经根水肿。由于腰部肌肉损伤,血液循环较差,腰部比其它部位更容易受0凉。 (7)注意腰部活动姿势。为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不要做既弯腰又转腰的动作,如扫地和拖地、弯腰搬重物等。避免长时间腰部一个姿势工作。 (8)注意节制性生活。肾气实则腰壮。性生活过程中腰骶部血液循环的变化可致腰肌缺血、缺氧,腰部的动作可对椎间盘产生较大的影响。 (9)注意腰部的功能锻炼。腰肌强壮对腰椎的保护作用自然加强,可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从根本上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可因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病程长短,以及个体差异的不同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
(1) 腰部疼痛: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都有这一症状。腰痛可在有明确的扭伤或外伤后出现,也可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腰痛的范围较广泛,但主要在下腰部及腰骶部,以时轻时重的钝痛为主,急性期可有撕裂样锐痛,平卧时疼痛可减轻,久站或弯腰活动时疼痛加重。
(2)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疼痛主要沿臀部、大腿及小腿后侧至足跟或足背,呈放射性刺痛,严重者可呈电击样疼痛。放射痛一般多发生于一侧下肢,即髓核突出的一侧。少数中央型突出的患者可有双侧下肢放射痛,一般一侧轻、一侧重。下肢放射痛的直接原因是突出物及其炎性代谢产物对神经根的刺激。
(3)下肢麻木及感觉异常:下肢麻木的发作一般在疼痛减轻以后或相伴出现,其机制主要是突出物的机械压迫神经根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麻木或感觉减退的区域与受累的神经根相对应。下肢的感觉异常主要发凉、患肢温度降低,尤以脚趾末端最为明显。
(4)肌力减弱或瘫痪: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严重时,可产生神经麻痹而致肌肉力量减弱甚至瘫痪。这多为腰4-5椎间盘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麻痹所致。
(5)间歇性跛行:患者行走时,可随着行走距离的增加而加重腰腿痛的症状,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又可行走,再走相同的距离又出现同样的症状。这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 后继发地产生腰椎椎管狭窄,出现神经经根炎,加重症状。
(6)马尾神经症状:中央型的腰椎间盘突出,若突出物较大,或椎管骨性狭窄,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会阴部的麻木、刺痛,排尿排便无力,女性可出现尿失禁;男性可现痿
本文是艾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