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耳蜗微创植入手术及新进展
文章部分转自戴朴《微创、保留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术》,经原作者授权同意。
1.什么是人工耳蜗植入,那些人适合做人工耳蜗植入?
要了解人工耳蜗植入首先要了解一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人类听觉的产生过程大概如下:外界声音经过外耳道及中耳传到耳蜗,耳蜗将声音转换为电信号后经听神经传输到大脑,此时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但是如果耳蜗因为发育不良或年老退化等原因丧失了将声音转换为电信号的功能,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听到声音了。人工耳蜗就是替代人体自身的耳蜗,完成把声音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而人工耳蜗植入术就是将人工耳蜗植入到人体的一种手术。
那么哪些人适合做人工耳蜗植入呢:①任何年龄段的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说明严重影响生活);②耳蜗没有严重的畸形(保证电极能够植入),③听神经功能良好,智力发育良好(确保电极植入后能够听到声音)。
2.什么是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术?
任何手术都是有创伤的治疗方式,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并发症,人工耳蜗植入术也不例外,此手术的并发症有很多,如术后血肿、切口感染、若干年后植入体或电极暴露等,有些并发症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但有些是可以通过改进手术方式避免的,这也是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意义所在。具体做法如下:
①采用新型的2.5-3厘米小切口取代传统的4-6厘米大切口。
其优点是切口小、出血少、创伤小、愈合迅速、感染和血肿的几率小。小切口对儿童及女性患者尤为重要,因为儿童抵抗力低下、对创伤的耐受性差,而女性则常对外观有较高的需求。
②采用皮肤、皮下切口位置错离技术。
皮肤切口与皮下切口对人体而言都是一种创伤,术后切口虽然可以愈合,但其坚固性和韧性已不如切开前,因此如果皮肤、皮下切口相互重叠的话,伤口裂开、植入体暴露的风险就大大增加,所以皮肤与皮下切口位置错离才是最科学的切开方法,这也是我们目前采取的手术方式。图中黄色虚线代表皮下切口,与皮肤切口不相重合,有效避免切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③采用小术腔技术。
目前我们采用小型乳突轮廓化代替标准的乳突轮廓化以减小术腔,并在节省下的骨壁内刻槽以容纳、固定电极,从而有效降低多年后电极脱出的风险。(植入体暴露、电极暴露均有报道,约7-10年)
④采用圆窗膜(奥地利耳蜗)或圆窗膜前下耳蜗开窗(澳大利亚电极)进路插入电极取代传统的鼓岬打孔法。
传统的人工耳蜗植入术不论电极的型号、特点一律采用鼓岬打孔法,其弊端是不能保证恰好打开鼓阶(最适宜放置电极的位置),开孔有可能位于前庭阶或介于鼓阶与前庭阶之间,从而使降低电极的刺激效率;而且鼓阶打孔与耳蜗的自然管道并不平行,也就是说在植入时电极弯折的可能性更大。现在,我们根据不同耳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进路:圆窗膜是鼓阶的终点,那么经圆窗膜或圆窗膜前下方打孔就可以保证电极一定能插入到鼓阶;而且从圆窗膜或圆窗膜前下方开孔与耳蜗自然的管道近乎完全平行,电极插入更顺利,电极弯折的几率自然很低;经过这样的改进后,电极就可以放置在正确的位置而且没有弯折。(图中黄色虚线圈为圆窗膜,蓝色虚线圈为圆窗前下打孔处)
⑤贯彻“柔手术”理念的电极植入方式。
“柔手术”是不同于“微创”的另一种理念,前者更侧重于保存原有功能的完整性,而后者侧重于创伤的最小化。在电极植入中贯彻“柔手术”的理念就是要求在插入电极的过程中通过最大限度的保护正常结构,如耳蜗内部血管、基底膜、外淋巴等,而最大限度的保存耳蜗的正常生理功能。其益处是减少了耳蜗损伤,保留了耳蜗的正常生理功能,有助于电极的长期高效工作。在实际手术中,我们采用圆窗或圆窗前下进路以保证电极以最自然的角度植入;插入前用激素局部冲洗加全身用药以减少耳蜗骨化的风险;插入前及插入时使用透明质酸酶封闭开窗口,以防血液及骨屑进入耳蜗(血液及骨屑进入耳蜗后会改变耳蜗内环境,损伤耳蜗微结构,加速耳蜗骨化);推荐使用澳大利亚弯电极或奥地利FlexSoft系列软电极。
3、保留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
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技术使人工耳蜗植入后保留残余听力成为可能,2011年9月27日至10月1日在希腊雅典举行的国际Polizter耳科大会,人工耳蜗微创手术研究和临床应用成为热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戴朴教授在此次大会上分别报道了保留残余听力手术、微创小切口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和术中CT引导下困难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报道了180例微创人工耳蜗手术的效果,其中一组低频听力接近正常的耳蜗患者(高频听力极差,术前语言识别不能满足需要)采用微创电极植入方式,他们的术后听力100%获得保留,术后术前听力基本一致。这是中国医生首次在国际会议上报道保留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手术,受到国际同行的瞩目和赞赏。此次大会宣示了人工耳蜗微创时代的来临,人工耳蜗植入不再是只要将电极放进耳蜗就行的常规手术,而是要注重减少创伤、出血及术后瘢痕;电极无创或微创植入;尽量保留残余听力和耳蜗内结构正常形态的精细化手术。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