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水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膝骨关节炎——针刀疗法的优势病种之一

发表者:刘福水 人已读


关节炎又称为骨关节病、老年性关节炎、骨关节骨质增生症、肥大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是以滑膜关节出现软骨丧失及关节周围骨质增生为特征的关节疾病,临床以关节痛、压痛、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行走跛行、关节弹响为主要表现,有时伴有关节积液,严重者出现关节畸形,但不伴有明确的全身症状。

关节炎可见于全身多处关节,膝关节是本病发生的主要部位。膝关节骨关节炎是是引起膝关节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发病者尤以中老年女性为多。目前,该病的临床治疗有多种选择,如药物(含中药)、物理疗法、手术(单髁置换或全关节置换)、针灸、针刀等。

针刀疗法是以发明人朱汉章教授为代表的我国医学专家的潜心研究和艰辛探索而创立的一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的医学体系。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针刀疗法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行之有效的独特方法,其理论体系也日趋成熟。目前,已有多所中医药大学开设了针刀医学专业,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开展中医诊疗技术的整理、规范、推广和开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向社会广泛宣传和推广使用中医诊疗技术,专门成立了中医医疗技术协作组,针刀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中医诊疗技术就位列其中,说明针刀技术在国家层面获得了充分的认可和重视。

针刀疗法诞生以后,很多以往的医学难题得到了解决,很多以往以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和西医治疗手段都难以治疗的疾病,用针刀治疗后得到了奇效。以膝骨关节炎为例,过去病人得了这种病痛通常都是到骨科就诊,而其实骨科医生对这种情况基本上是束手无策,认为本病是一种退行性疾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一种必然性疾病,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关节骨质的增生和软骨的退变,一般病情较轻的给予消炎镇痛药等口服,短期虽然有一定效果,但长期效果较差,患者依然会有较严重的疼痛,影响工作生活,同时药物治疗均有一定的胃肠道副作用,使一部分患者望而却步;病情较重的则建议手术治疗甚至行人工关节置换。针刀疗法独辟蹊径,把对本病的关注重点从骨性改变转移到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从而为本病的治疗打开了一条通途,明显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针刀技术对于早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尤为明显,这种临床效果体现在快速缓解膝关节的疼痛、畏寒等症状,以及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减少关节积液等方面。原则上,针刀治疗不适用于膝骨关节炎晚期(尤其是已经出现关节畸形)病例,但也有人报告针刀治疗可以使晚期病人狭窄(或消失)的关节间隙获得部分恢复,对于晚期骨关节炎病人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意义。

那么,针刀技术上对于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为什么会取得好的疗效呢?

针刀医学认为,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后导致的关节力平衡失调是导致骨关节疾病的重要原因。而与年龄、遗传等因素的变化关系不大,而且,针刀临床中注意到:膝关节局部骨质增生的有无及其程度的轻重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成正比,说明骨质增生并不是产生临床症状的直接原因。而骨质增生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膝关节外的动力装置首先发生应力改变( 如运动损伤软组织与骨连接处致使瘢痕形成、软组织挛缩以及体重增加造成膝关节承重部位受力不均、力线改变等),从而导致软组织对骨组织的持续过度牵拉所致:一是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引起粘连、牵拉,破坏了膝关节的力平衡,使关节内产生了高应力点;二是由于某种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破坏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从而使关节内力平衡出现失调。应力改变除了会刺激骨与肌腱、韧带等组织的连接处出现骨质增生以外,还会导致关节内压增高,关节内压的增高不利于关节软骨的生理代谢,可能是关节软骨退变的重要原因。因此,慢性软组织损伤和关节软骨的退变是膝骨关节炎同时存在的两大病理变化,而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大多位置表浅,针刀治疗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使瘢痕、挛缩等病变得到松解,直接的临床效果是膝部疼痛缓解或消失,间接作用是恢复膝关节动力装置的平衡,恢复力线结构,有利于纠正内、外翻和屈曲畸形及缓解骨性关节炎病变。并且针刀医学特别重视疾病的精确诊断和精确治疗,将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损伤细分为内侧副韧带及髌内侧支持带损伤、外侧副韧带及髌外侧支持带损伤、髌下脂肪垫损伤、鹅足滑囊炎、髌韧带损伤、髌下滑囊炎、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等,然后再根据这些精确诊断采取针对性的针刀松解治疗,从而为疾病的临床痊愈奠定了基础。

2006年到2008年间,一项严格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针刀治疗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JOA膝关节评分量表中行走疼痛和上下楼梯疼痛在复诊和随访时均有显著改善作用,且能明显减轻局部压痛,改善膝关节局部的软组织张力,并对因膝关节病变导致的足底力学改变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