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尧
张尧 副主任医师
武东医院 药物依赖科

新型毒品,美丽的陷阱

2008人已读

—如何正确认识新型毒品

电影《门徒》中,这句话贯穿始终,似乎也在拷问着人人们的心灵。电影中的吸毒女阿芬,她的挣扎和无奈更让人唏嘘。

国家禁毒委公布数据表明,从1992年至今,吸毒人群由35岁以上逐渐转为20—30岁。而且近一两年,麻古、摇头丸、K粉等新型毒品披着“不上瘾”、“毒性低”的外衣迅速蔓延,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深陷其中,青少年占到了60%—70%。

新型毒品又名合成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精神药品(毒品)。大多为片剂或粉末,吸食者多采用口服或鼻吸式,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冰毒、摇头丸等新型毒品的吸食者一般由于在吸食后会出现幻觉、被害妄想、易激惹等精神症状,容易造成消极自杀,甚至暴力犯罪。目前在我国流行滥用的麻果等新型毒品多发生在娱乐场所,所以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休闲毒品”、“假日毒品”。

新型毒品认识常见误区

与传统毒品相比,新型毒品对人体的毒害更加隐蔽。一次足量尝试即可给吸食者带来明显的欣快和迷幻感,且因为短期吸食并不会马上出现身体依赖性,再加认识的误区,将新型毒品与时尚、狂欢、减肥等联系在一起,因此对年轻人具有非常强诱惑力。

误区一:偶尔吸食一两次麻果、K粉不会上瘾

误区二:吸毒能使人减肥

误区三: 别人吸毒会成瘾,我只是玩玩而已

误区四:“嗨”是一种时尚,不会“嗨”让人瞧不起

误区五: 再吸最后一次,以后不玩了

误区六: 我不吸毒,不需要了解毒品防范知识

误区七: 有钱人才可能吸毒

误区八: 吸毒是违法行为,吸毒者自作自受

误区九: 周围没有吸毒人员,不需要下大力气禁毒

如何早期发现吸毒行为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药物依赖治疗中心专家建议,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近期有以下一些异常行为,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1.生活节律紊乱,夜间兴奋难眠,白天无精打采;2. 身体消瘦、脸色灰黄、双目无神,不爱运动,体质明显下降;3. 经常找理由向家长要钱;4.不能坚持工作或学习,人际关系变差,敏感不易相信他人;5.情绪变得不稳定,容易烦躁不安;6.经常出入娱乐场所,早出晚归,甚至夜不归宿;7.行为举止变得隐秘,常与不良人群接触等。

一旦发现孩子有以上可疑行为甚或已染上毒瘾,家长不应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首先要尽快送孩子去专科医院或公安机关进行尿液检测确诊。如果确诊属实,应及时与医院、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联系,采取各种方法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生活的美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及早戒除毒瘾,切忌因为担心影响孩子的前途、家庭声誉,而隐瞒病情甚至包庇吸毒行为。

专家支招“防毒自卫术”

打击毒品犯罪是关键,加强对青少年的防毒教育也迫在眉睫。每个公民都应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

第一招:要宣扬正能量,加强正确引导。让青少年了解新型毒品的真相和严重后果,如吸食新型毒品最终会罹患精神分裂症等。

第二招:应学会识别和拒绝。在娱乐场所注意不接受陌生人提供的任何香烟和饮料,离开座位时最好有人看管饮料和食品。大部分人首次吸毒都是受他人“邀请”的,因此拒绝“邀请”不是胆怯,不逞无谓的“英雄”,就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第三招:不为他人保管、投递、买卖不明物品。

第四招:要建立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休息时间,正确面对压力、保持乐观情绪,不用毒品满足不良心理需求。

第五招: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遵照医嘱,合理用药。一些处方药、非处方药可能会成为青少年滥用新型毒品的“入门药”,如高考等考试来临之际,一些孩子为了提神,大量服用“止咳水、开心水”等,进而发展为吸食新型毒品。

张尧
张尧 副主任医师
武东医院 药物依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