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连军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感音神经性耳聋

发表者:卢连军 人已读

耳蜗及蜗后病变引起的耳聋称为感音神经性耳聋(sensorineural deafness),其中耳蜗病变最常见,其引起的耳聋又称为耳蜗性或感音性聋。蜗后病变的部位包括听神经、中枢听觉传导通路,因此蜗后病变引起的耳聋又称为蜗后性聋、神经性聋或中枢性聋。

一、耳蜗性聋

【病因】

1.先天性:可分为基因或染色体异常导致的遗传性耳聋、由妊娠期母体因素或分娩因素引起的非遗传性耳聋

2.噪声: 强噪声暴露可导致耳蜗机械性或代谢性损伤,进而引起耳聋

3.创伤: 颞骨骨折或气压性损伤均可导致迷路震荡或迷路挫伤,引起耳聋

4.感染:耳部感染侵入内耳骨迷路或膜迷路可导致迷路炎。

5.耳毒性药物:部分药物对内耳听觉或前庭功能具有毒性作用,进而可引起耳聋或前庭症状。常见的耳毒性药物包括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抗疟药、抗肿瘤制剂、水杨酸盐类的止痛药和袢利尿剂等。

6.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综合症可导致双耳非对称性耳蜗性耳聋,如Cogan综合症、Wegener氏肉芽肿病和原发性内耳自身免疫病。

7.年龄因素:伴随年龄老化可出现内耳的退行性改变,进而引起听力损失。

8.突发性耳聋:原因常不明,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耳蜗性听力损失。

9.其他:包括内耳供血障碍、代谢性疾病、耳蜗性耳硬化症等。

【临床表现】

1.听力损害:表现为耳聋和听觉失真。耳聋可突然发生,如突发性耳聋;但通常多表现为缓慢进行性耳聋,如老年性耳聋;另外,尚有一些耳蜗性聋,一旦致病因素消失后,耳聋程度及维持稳定,如药物性和噪声性耳聋

2.耳鸣:耳蜗性耳聋常伴有主观性耳鸣,音调及程度因病因而异。

3.前庭症状:耳蜗性聋可伴有前庭症状,如眩晕和平衡障碍。

【诊断】

1.病史:需要明确有无噪声暴露史、头颅外伤史、中耳炎病史、家族史和耳毒性药物应用史等。

2.检查

(1)耳镜检查:正常。

(2)听力学检查:纯音测听图示气、骨导阈值均增加,尤以高频听力下降多见;声阻抗正常;耳声发射消失;听觉脑干电反应波形可消失,如存在则I-V波间期正常。

(3)影像学检查:颞骨CT可以显示畸形、外伤等原因所引起的骨迷路改变;MRI用于排除听神经及脑干病变。

【治疗】

1.药物治疗: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根据不同的病因,常采用的药物包括扩张血管药物、降低血液粘度药物、溶栓药、B族维生素、激素、抗菌素和抗病毒药。

2.助听器:助听器是一种扩音装置,主要适用于中度至中重度耳聋患者。

3.人工耳蜗植入:人工耳蜗是一种声电转换电子装置,包括植入体和言语处理器两部分,适用于极重度耳聋和全聋患者。

二、蜗后性聋

【病因】

1.肿瘤:内听道和桥小脑角肿瘤,如听神经瘤。

2.血管压迫:桥小脑角微血管压迫听神经,如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等。

3.听神经病:为不明原因的、以低频听力下降为主的双耳感音神经性聋,ABR引不出或明显异常,但耳声发射正常。

4.创伤:如颞骨横形骨折

【临床表现】

蜗后性聋的症状与耳蜗性聋的症状基本相同,但蜗后性聋患者言语分辨率往往很差。

【检查】

1.耳镜检查:正常。

2.听力学检查:纯音测听图同耳蜗性聋;声阻抗正常;耳声发射正常;听觉脑干电反应波形可消失,如存在则I-V波间期延长。

3.影像学检查:MRI是诊断内听道、桥小脑角和脑干病变首选方法。

【诊断】

蜗后性聋的诊断相对比较困难,有赖于脑干电反应和MRI检查。

【治疗】

1.药物治疗: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

2.助听器:助听器的应用存在争议,主要问题是无法提高言语分辨率。

3.人工耳蜗植入:对听神经病,有人工耳蜗植入术初步报道。

4.听觉脑干植入:针对双侧听神经瘤、双侧外伤性蜗后性聋,可选择听觉脑干植入。

5.病因治疗:如内听道和小脑桥脑角肿瘤的手术切除。

本文是卢连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