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杨俊峰 人已读
视网膜是眼内一层半透明的膜,是感受外界光信息的神经组织,位于眼球内的底部,其功能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较严重、较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它是由于视网膜发生裂孔,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导致视网膜隆起而脱离正常位置。视网膜脱离发生后,感光细胞的营养受到损害,如不及时复位,视网膜将发生萎缩及变性,造成视功能不可逆损害。而且,长期视网膜脱离将导致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成功率降低,还可能继发葡萄膜炎、瞳孔闭锁、并发性白内障等,甚至眼球萎缩。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才能尽可能地挽救视力和眼球。
目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治疗手段就是手术。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是巩膜扣带术(也称为视网膜冷凝、巩膜外硅胶垫压术)和玻璃体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有各自的适应症(即各自的适用病情或范围),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医生能做的工作就是通过适当的手术为视网膜恢复到正常位置提供机会,但术后还需要患者本人配合保持一定的头部位置。
95%左右的视网膜脱离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治愈,其中少数患者可能需要两次或更多次手术。其他患者可能虽经多次手术亦不能得到治愈,也可能因病情过于严重或延误过久而丧失了手术价值。治愈是指视网膜复位,即解剖学上视网膜恢复到正常位置,不再处于脱离状态。但是手术后视力的恢复则是相对困难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什么药物可以促进视力恢复。视力恢复的程度与视网膜脱离部位和时间长短有关。通常而言,如果没有其他引起视力下降的因素,黄斑脱离在1周以内,约75%的患者可以恢复到0.4以上;2-8周之间,约50%的患者可以恢复到0.3以上;超过8周,则视力恢复会非常困难,能到0.1就算比较好的结果了。如果视网膜脱离区域没有累及黄斑,则85%左右的患者术后可以维持术前的视力,约15%的患者会因为黄斑水肿、黄斑前膜、并发性白内障、青光眼等原因导致视力低于原有视力,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再次手术治疗。
视网膜脱离经手术复位后,约10%的患者在有生之年会再次发生同一只眼的视网膜脱离,而另一只眼也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风险也是大约10%。所以,在视网膜复位以后,一般需要每6-12个月到医院散瞳详细检查视网膜,如果能发现视网膜裂孔或格子样变性区等病灶,可以用激光作视网膜光凝封闭这些危险病灶,降低视网膜脱离风险。如果出现眼前漂浮物或原有的漂浮物增多、眼前有闪光感等,需要尽快到医院散瞳检查眼底,这些是发生视网膜裂孔或脱离的前驱表现。如果运气不佳,在两次复查之间发生了视网膜脱离,就只能手术治疗了。
本文是杨俊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