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铁石 三甲
刘铁石 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二医院 泌尿外科

器官移植术后合理免疫抑制与监测(上)来自2008 美国移植大会(ATC)的报道

4103人已读

编者按 2008年5月31日至6月4日,第八届美国移植大会(ATC)在加拿大多伦多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吸引到来自世界各地超过3500名移植领域的医师、药师、护士、技师、基础研究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参会交流。现就本次会议在器官移植术后合理免疫抑制与监测方面的内容综述如下。



免疫抑制不足的危害与后果

免疫抑制不足可能导致移植术后对患者和移植物造成诸多危害和不良后果,包括急性排斥反应(AR)、亚临床和慢性排斥反应,从而导致移植物结构和功能损伤、移植物功能丧失、受者致敏(sensitization)以及造成再移植困难甚至受者死亡。

1. 急性排斥反应

研究资料表明,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1995年至2000年期间,移植术后0~6个月、6~12个月和12~24个月的AR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在移植术后72个月内未发生过AR或仅发生轻度AR[Banff Ⅰ级且血清肌酐(SCr)较基线升高<5%]患者的移植物存活率更高。

长期移植物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包括免疫学因素和非免疫学因素。同种异体移植物发生急性或慢性免疫学损伤是由于免疫抑制不足所致,其原因主要包括①患者依从性差:由于经济原因或担心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而自行减量,甚至停用免疫抑制剂;②医师不恰当地采用过小剂量的免疫抑制方案;③配药错误:服药方法或剂量错误等;④因恶性肿瘤或感染而使用较小剂量的免疫抑制剂等。

2. 移植物功能障碍

由于免疫抑制不足所致急、慢性排斥反应可引起移植物结构和功能损伤,导致移植物功能障碍。以SCr水平升高衡量的肾损伤可导致移植物过早丢失,移植肾损伤的加重可增加受者因心血管事件而死亡的危险。一项研究表明,透析与移植术比较,接受透析治疗患者的总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48~60个月时达到高峰),而接受移植术的患者却恰恰相反(0~3个月时达到高峰,以后明显降低,但当出现移植肾功能障碍时又重新升高)。

3. 移植物丢失与受者死亡

研究表明,发生移植物丢失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未发生移植物丢失的患者。

4. 致敏作用

一项新研究表明,等待再次移植患者出现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11%)的比例高于等待初次移植的患者;在重新等待移植的患者中,发生中、高度致敏(PRA≥30%)的比例约为35%,高于初次移植患者。

5. AR与移植术后不良后果直接相关

既往的研究表明,与安慰剂比较,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患者的移植物存活率显著增高(P=0.03)。近期发表的FREEDOM研究显示,无皮质类固醇治疗组和中途撤出皮质类固醇组患者发生活组织检查证实的AR(BPAR)比例显著高于标准剂量皮质类固醇组(P=0.003,P=0.03)。CAESAR研究表明,移植术后12个月撤除小剂量环孢素A(CsA)组患者的BPAR发生率最高,达38%,而维持小剂量CsA组患者BPAR发生率最低。Symphony研究显示,小剂量他克莫司(TAC)组患者的BPAR累计发生率显著低于小剂量西罗莫司(SRL)、常规剂量CsA和小剂量CsA组(图1)。另一项比较移植术后6个月不同免疫抑制方案AR发生情况的研究显示,无论在接受活体移植还是尸体移植的患者中,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吗替麦考酚酯(MMF,骁悉)或SRL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AR发生率均低于SRL+MMF组(图2)。

综上所述,免疫抑制不足可以导致移植物免疫学损伤,引起诸如移植物功能下降、移植物丢失、受者死亡和受者致敏等严重不良后果。



免疫抑制过度的标志物

免疫抑制过度会增加移植受者发生获得性和机会性感染以及产生肿瘤的危险,而感染除可严重威胁移植受者的生命安全外,还可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导致免疫改变,诱发急、慢性排斥反应,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移植物功能衰竭等不良后果。

1. CMV感染

在因免疫抑制过度而导致感染的患者中,细菌、巨细胞病毒(CMV)是较常见的致病原,其他还包括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念珠菌、丝状真菌和卡氏肺囊虫等。被感染的器官以肝、肾、心和肺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在实体器官移植(SOT)中,CMV是最主要的单一微生物致病原,其可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影响移植物的功能及移植受者的生存状况。研究发现,50%以上的移植受者体内存在CMV复制,移植受者清除病毒的能力也因为感染CMV而受到很大损害。CMV感染可增加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从而降低移植物的功能和存活率。CMV感染是影响患者与移植物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移植术后相关费用增加有关。研究表明,在采用不同免疫抑制方案治疗1年时,标准三联用药方案[(CsA/TAC+泼尼松(Pred)+MMF/硫唑嘌呤(AZA)]的CMV感染发生率最低(10%~15%)。

2. BK病毒感染

研究表明,感染BK病毒的肾移植患者容易罹患尿毒症(30%)、病毒血症(13%)和移植肾病(8%)。在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中,CsA+MMF治疗组的尿毒症和病毒血症的累计发生率均低于CsA+AZA、TAC+AZA和TAC+MMF组。

3. 恶性肿瘤

在器官移植受者中应持续监测免疫抑制对发生新生实体肿瘤的作用。

一项采用移植受者科学注册资料来明确抗淋巴细胞抗体诱导治疗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研究,共纳入了4.1万余例初次尸体肾移植受者,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估诱导治疗与两种恶性肿瘤[新生实体肿瘤和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诱导治疗可显著增加发生PTLD的相对危险(RR = 1.78, P< 0.001),但与新发肿瘤无关(RR = 1.07, P= 0.42)(图3、4)。与CsA比较,在接受诱导治疗并采用TAC维持治疗的患者中,新发肿瘤的RR较未接受诱导的患者具有显著差异(P = 0.024)。因此,评估诱导治疗与恶性肿瘤发生相关性的大小可能有益于临床实践。

目前,常用于诱导治疗的药物包括达利珠单抗、巴利昔单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阿仑单抗等。

既往的研究表明,与各种癌症、实体肿瘤和皮肤癌发生率相关的免疫抑制剂从高到低依次为AZA、 CsA、 MMF和TAC;与PTLD发生率相关的免疫抑制剂从高到低依次为AZA、CsA、TAC和MMF。移植后发生PTLD的危险因素包括:使用AZA、儿童受者、白种人受者、供受者均无CMV感染、供者CMV阳性而受者阴性。

(未完待续)



图1 活检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移植物存活率

图2 移植术后6个月不同免疫抑制方案的AR发生率比较

图3 是否采用诱导治疗与新生实体肿瘤的发生无关

图4 诱导治疗与PTLD的发生显著相关

4. 检测三磷酸腺苷(ATP)水平可能有助于监测免疫抑制水平

当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多数健康人的ATP呈中等水平释放(226~524 ng/ml),少数健康人呈高水平释放(≥525 ng/ml),另有极少数健康人呈低水平释放(<226 ng/ml)。既往的研究表明,胰腺移植受者术前ATP水平均值为374 ng/ml,术后稳定期ATP均值为194 ng/ml,发生排斥反应时的ATP均值为550 ng/ml,发生感染时的ATP均值降至48 ng/ml。该研究还表明,当ATP水平均值为228 ng/ml时,患者发生排斥和感染的危险最小(图1)。上述结果提示,检测ATP水平可能有助于监测免疫抑制状况。



5. 小结

免疫抑制过度的标志物包括巨细胞病毒(CMV)或BK病毒感染频率增加以及病毒介导的恶性肿瘤或新生实体肿瘤发生频率增加。通过免疫抑制剂浓度监测、适时减少剂量或调整药物类型可避免或减轻因免疫抑制过度带来的诸多不良后果,但也应注意避免因不恰当地处理免疫抑制过度而对移植物排斥和移植物存活率产生不利影响而付出更大的代价。有效、合理的免疫抑制是一种动态平衡,精确的免疫监测将有助于获得理想的平衡点。需要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前瞻性研究来探讨准确、有效、可行的免疫监测方法和指标。



理想的免疫抑制监测策略

1. 合理使用免疫抑制方案和剂量,避免免疫抑制过度和不足

治疗性药物浓度监测(TDM):是目前监测免疫抑制状况的一种有用工具;免疫监测:尚处于发展阶段。

CAESAR研究表明,在与吗替麦考酚酯(MMF)联合治疗12个月后, 环孢素A(CsA)撤药组、小剂量CsA组和标准剂量CsA 组的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分别为38%、25.4%和27.5%,CsA撤药组患者的AR发生率最高。3组间肾小球滤过率(GFR)、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在发生AR的受者中,MMF的平均使用剂量更小。

ELITE-Symphony研究显示,在1645例肾移植患者中,在与MMF 2 g/d联合治疗12个月后,小剂量他克莫司(TAC)组活组织检查证实的AR(BPAR)发生率最低(12.3%),GFR和移植物存活率最高;小剂量和标准剂量CsA组患者的GFR无显著差异;TAC组新发糖尿病发生率较高;标准剂量CsA组患者发生更多机会性感染。该结果表明,与在达利珠单抗(daclizumab)诱导的前提下加用小剂量CsA或小剂量西罗莫司(SRL)方案,或标准剂量CsA无达利珠单抗方案比较,达利珠单抗+MMF(2 g/d)+皮质类固醇+小剂量TAC的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改善移植肾功能、同种异体移植物存活和降低AR发生率。

FREEDOM研究结果显示,标准剂量皮质类固醇组患者的BPAR发生率更低;较低的CsA C2水平(<1500 ng/ml)与未使用皮质类固醇组患者发生更多BPAR相关。研究中未进行霉酚酸(MPA,MMF的代谢产物)监测。

RCCT研究表明,MMF的暴露量与AR相关,当在三联用药方案中加大MMF剂量时,排斥反应率无显著增加。

APOMYGRE研究显示,12个月时,与固定剂量MMF组比较,浓度控制MMF组的治疗失败率较低(P=0.03),AR发作次数较少(P=0.01),且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浓度控制组MMF的用量在治疗第14天(P<0.0001)、1个月(P<0.0001)、3个月(P<0.01)时均大于固定剂量MMF组(表1)。在第14天和1个月时,两组MPA的中位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33.7 mg.h/L对27.1 mg.h/L(P=0.0001)和45.0 mg.h/L对30.9 mg.h/L(P<0.0001)。该结果表明,在移植术后12个月内,对MPA进行监测可降低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治疗失败和发生AR的危险,而且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

Opticept研究表明,小剂量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联合浓度控制MMF方案的疗效不劣于标准剂量CNI组,而且有发生AR和不良事件较少的趋势。



2. 有限样本模型(limited sampling models)

对于提高MPA-AUC检测的临床实用性而言,采用有限样本模型计算简化MPA-AUC是一种很好的临床方法,必须用于晚期人群(如移植类型、年龄、联用药物、剂型和移植后时间),该模型应在第二人群中被验证。为保证有限样本模型计算简化AUC的准确性,必须准时采集样本。



3. MPA谷浓度测量

在标准剂量CsA联合MMF的方案中,当MPA谷浓度为1.2~1.3 mg/ml时,18%患者的MPA-AUC<30 mg.h/ml,33%患者的AUC>60 mg.h/ml;而在TAC联合MMF的方案中,当MPA谷浓度为1.6~1.9 mg/ml时,83%患者的AUC≥30 mg.h/ml;由于MPA的肝肠再循环作用,TAC谷浓度更高。



4. 药物间相互作用

① CNI:与CsA联用相比较,MMF与TAC联用时MPA的暴露量增加。② 皮质类固醇:可以通过诱导葡萄糖苷化导致MPA暴露量减少。③ SRL:与CsA联用相比较,MMF与SRL联用时MPA暴露量更大。④ 制酸剂:可使MPA生物利用度降低15%。⑤ 铁补充剂:可能降低MPA的吸收率。⑥ 肠道净化剂(如诺氟沙星等):降低MPA的肠肝再循环,从而降低MPA-AUC。



5. MMF剂量与监测指南

① 初始MMF剂量:与CsA联用时采用MMF 1.5 g每日2次,与TAC联用时采用MMF 1 g每日2次,分别在第3、7、10~14天、3~4周和以后在需要时进行药物监测,并进行剂量调节。② MPA目标值:最初30天内,AUC0~12h为30~60 mg.h/ml ;与CsA联用时,MPA谷浓度(C0)≥1.3 mg/ml;与TAC联用时,C0≥1.9 mg/ml;无CNI方案需要更高的MPA-C0;如果患者存在影响MPA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情况(例如肾功能不全,高胆红素血症等),可考虑测定游离型MPA(fMPA)浓度,因为在上述情况下,MPA总浓度通常是不可靠的。③ 剂量调整公式:新MMF剂量=原来剂量×AUC0~12h目标值/AUC0~12/h测量值。



6. 药物遗传学

个体药物遗传学特征对于移植术后早期获得CNI或MPA的目标暴露量可能有明显影响。研究显示:CYP450 3A5阳性表达者(CYP450 3A5*1) 需要TAC的剂量明显大于(2倍)无表达者(3A5*3),达到TAC目标值的时间延迟,而且发生AR的危险更高;与表达CYP450 3A4*1/CYP450 3A5*3比较,CYP450 3A4*1/3A5*1和CYP450 3A4*1B/3A5*1表达与发生更多TAC肾毒性相关。



7. 小结

目前,对大多数免疫抑制剂理想的最小化治疗方案和目标浓度仍存争议。在CNI最小化治疗方案中,MPA药物浓度监测显示出特殊的益处。有必要深入探索药物遗传学在理想的免疫抑制治疗(疗效最大化和毒性最小化)中的作用。期待开发更多高效、低毒的免疫抑制剂以提供最佳的药物暴露量来满足治疗需要。此外,对免疫抑制剂仿制品的药物特性、生物利用度、疗效和毒性必须通过深入、广泛的体内和体外试验与原研药进行比较。

[本文(上)见7月24日E6版]



图1 胰腺移植术后ATP水平与发生感染或排斥反应的危险相关



表1 APOMYGRE研究结果

第7天 第14天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2个月

平均每日MMF剂量(mg)

浓度控制组 2000 2698±543 2669±780 2279±878 1924±770 1827±654

固定浓度组 2000 2000 1960±186 1852±441 1778±446 1958±306

P值 <0.0001 <0.0001 <0.01 0.222 0.206

浓度控制组剂量分布(%)

<2 g 8 6 26 48 44

2 g 12 12 23 22 36

2.5~3 g 80 42 36 25 20

3.5~4 g 0 40 15 5 0

固定剂量组剂量分布(%)

2 g 100 95 84 79 90

1~1.5 g 0 5 12 16 10

<1 g 0 0 4 5 0

浓度控制导致MMF剂量使用更大,但与更大的毒性反应无关

至获得目标MPA AUC的时间在浓度控制组更短


麦德 根据2008年ATC会议资料整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卢一平 教授审校 责任编辑 天海

肾病

引自“中国医学论坛报”

刘铁石
刘铁石 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二医院 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