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的肿胀、疼痛,发病率近年来持续上升,其危害为近期可能发生的肺动脉栓塞和远期出现的深静脉瓣膜功能破坏,严重的肺栓塞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而长期的瓣膜功能破坏则会导致患肢发生难以治愈的溃疡。目前我科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包括中医辨证论治、中医外治、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导管介入药物溶栓术(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等一系列序贯治疗方法。治疗方案体系中首先根据著名周围血管病专家尚德俊教授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采取中医内治、外治方案,通过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有效缓解病情。但常规途径的药物治疗对于髂-股静脉的开通率比较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较高,而CDT弥补了以上不足, CDT优点是可使高浓度的溶栓药物经导管直接注入血栓内,达到最佳溶栓效果,显著降低全身出血等并发症。如果时机选择得当,血栓完全溶解者可达85%~90%,从而保护静脉管壁、瓣膜和小腿肌肉泵的结构和功能,极大地降低了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但在置管过程中,由于新鲜血栓容易发生脱落,导致肺栓塞,严重的肺栓塞可以致命,因此需要在置管溶栓术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以防止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目前滤器分为永久性滤器、临时性滤器、可回收滤器三种,永久性滤器虽然可以降低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率,但其远期并发症较另外两种滤器要多:滤器移位、穿透血管、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等,因此,目前临床上更倾向于放置临时滤器和可回收滤器。溶栓后继续规范应用中西药物等治疗,随访结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说明导管溶栓安全有效,具有自身的优势。综上所述,在中西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滤器保护下的多途径导管溶栓术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针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体系。
本文是张大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