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元成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周围神经痛的中医治疗

发表者:曹元成 人已读

周围神经从功能上分为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两部分。前者由脊神经后根、后根神经节及脑感觉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鞘和无髓鞘两种。神经纤维是周围神经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众多神经纤维集合为神经束,若干神经束组成神经干。

常见脑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多发性脑神经损害;脊神经疾病:单神经病及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病、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由于疾病病因、受累范围及病程不同,周围神经疾病的分类标准尚未统一,单一分类方法很难涵盖所有病种。首先可先分为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后者按病因又分为营养缺乏和代谢性、中毒性、感染性、免疫相关性炎症、缺血性、机械外伤性等;根据其损害的病理改变,可将其分为主质性神经病和间质性神经病;按照临床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复发性和进行性神经病等;按照累及的神经分布形成分为单神经病、多发性单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等;按照症状分为感觉性、运动性、混合性、自主神经性等种类;按照病变的解剖部位分为神经根病、神经丛病和神经干病。

病因

常见的周围神经病损有:三叉神经痛、面瘫、神经炎(点击查看相关就医指南)、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臂丛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正中神经损伤、胫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股外侧皮神经炎、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

周围神经痛是指受累的感觉神经分布区发生剧痛而神经传导功能以及神经递质无明显变化。如:三叉神经痛。

神经疾患泛指周围神经的某些部位由于炎症中毒缺血营养缺乏代谢障碍外伤等引起的一组疾病和损伤,属炎症性质者习惯上称为神经炎。

症状

周围神经炎症与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①运动障碍: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

②感觉障碍:局部麻木灼痛刺痛感觉过敏实体感缺失等;

③反射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④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局部皮肤光润发红或发绀无汗少汗或多汗指(趾)甲粗糙脆裂等,周围神经损伤后常出现浮肿挛缩等合并症应注意预防。

肢体麻木、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部位包括面部、口舌、皮肤、肩背、胸腹、腰腿、四肢、指端等处。主要表现为患部麻木不仁、非痛非痒、肉内如有虫行,甚则痒痛不知、感觉消失、如木之厚;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中医临床以辨证施治效果最佳。

一、风邪入络:

1、病因:感受风邪、入侵面部、肌肤等处的脉络、气血痹阻、运行不畅。

2、症状:多见肢体、手足、颜面部麻木不仁,并可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恶风寒热、脉浮等。

3、治则:以祛风散寒、舒筋通络。

4、方药:养血祛风汤:天麻10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川芎12克,丹参30克,白术15克,乌药12克,白芷12克,木瓜15克,青皮12克,白附子10克,僵蚕12克,蝎子10克,蜈蚣3克,防风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天麻片、活血丸口服。

二、中气不足:

1、病因:脾胃虚衰、中气不足、气虚不运、肌肤失养。

2、症状:症见手足、肌肤渐渐麻木、感觉减退,并伴见神疲体倦、四肢无力、气短言微、食少便溏、唇面无华、脉象细弱等症。

3、治则:治以补中益气,佐以益血。

4、方药:补气汤:北芪50克,党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当归15克,黄精15克,莲子12克,陈皮12克,升麻12克,柴胡12克,淫羊藿12克,补骨脂12克,炙草10克,水煎服。参茯丸、益气丸口服。

三、营血不足:

1、病因:营血亏损、血虚液燥,气血不能随之运行,肢体、肌肤失养。

2、症状:症见肢体挛急、麻痹不仁、伸缩不利,或在肩背,或在腰腿,没有固定部位,麻痹不仁而常兼见酸软、面色无华,唇舌偏淡,或有头晕、眼花、心悸等,脉象细弱。

3、治则:治以补血和营,兼益气润燥。

4、方药:补血汤:当归15克,熟地20克,白芍20克,川芎12克,杞子20克,何首乌15克,黄精15克,玉竹12克,补骨脂15克,益智仁15克,龙眼肉20克,秦艽12克,黄芪50克,桂枝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还少丸、归脾丸口服。

四、痰湿阻滞:

1、病因:因气机不畅、痰湿阻滞或风湿之邪、闭阻经络、肌肤,致气机阻滞、脉络不利。

2、症状:症见肢体麻木不仁,反复发作、日久不愈。伴有肢节酸痛、得温热或按摩而暂减,或兼有轻度浮肿、胸肋不舒、下肢沉困等、舌淡、脉弱。

3、治则:治以除湿化痰、祛风通络、理气活血。

4、方药:化痰通络汤:瓜蒌15克,半夏12克,天竺黄12克,僵蚕12克,羌活12克,独活15克,防风12克,当归20克,丹参30克,没药12克,乳香12克,威灵仙12克,川芎15克,陈皮12克,天麻12克,蜈蚣3克,甘草6克,水煎服。蛇胆丸、珍珠丸口服。

五、瘀血阻络:

1、病因:气滞日久、血瘀不行或外伤积血、久而成瘀,瘀血阻络、脉络不通、经脉失养。

2、症状:症见麻木不仁、感觉迟钝甚则感觉消失。或兼肢端麻痛、面色黯晦、唇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不利等。

3、治则:治以活血行瘀,兼以理气。

4、方药:化瘀汤:泽兰12克,坤草15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丹参30克,香附12克,川芎15克,柴胡12克,桔梗12克,川牛膝12克,地龙20克,水蛭10克,蒲黄12克,乳香12克,甘草6克,水煎服。逐瘀丸、红花丸口服。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 曹元成

本文是曹元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