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底手术与去除晶状体
还记得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位德国著名的玻璃体视网膜专家在北京做学术演讲。他的观点是,超过50岁的需要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复杂眼底病患者,即使晶体仅有轻度混浊也要去除晶状体。当时有些不理解,但这近20年来,我们从当时不太理解,到现在我们也者这样做了。理由比较简单,一旦行玻璃体切除,特别是需要眼内充填(不论是长效气体还是硅油),这种眼内环境的改变,晶体混浊的发生和发展都是比自然混浊的时间和发展速度要早和快得多。甚至一些晶体原本透明的年轻患者,术后白内障的率也相当高,快者取出硅油数月就发生白内障,长效气体充填者也可出现不可逆转的气性白内障,这是很尴尬的一件事,事先如果解释工作不到位的话还可能出现纠纷。更有糟糕的是在当今,即使解释工作做得比较到位,回过头来借此寻事者也有。近期发生在笔者和另外几位同事的类似事件,促使我想写此文,写给我们的医师同行,也给我们的患者朋友。
我们把眼睛比作一部高级照相机是非常恰当的,当眼底出现问题时,就好比我们过去用的照相机胶卷出现问题,所不同的是眼睛的胶卷,也就是我们的视网膜是无法更换的,以视网膜脱离为例,唯有手术使其复位方可谈功能的恢复,且多数是部分恢复。晶体,相当我们的照相机的一个镜头,是可以更换的,大家通常听说的白内障手术,就相当于我们修理照相机镜头,人工晶体就像我们更换照相机镜头一样。但是,一旦眼底情况复杂,比如视网膜脱离时间较久,视网膜发生增生性改变,视网膜增厚短缩,手术就必须行视网膜切开切除进行松解,这种情况通常是指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其他情况多见的就是复杂的晚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开放性眼外伤。这类手术的中心和手术的重点就是确保眼内操作到位,保证手术质量,以便手术成功。如果不牺牲晶体,手术医师就难以完成一些眼内的必要操作,视网膜不能复位就意味着手术不能成功。牺牲晶体换来眼底手术的成功,是件丢卒保车的事,眼底手术成功后视验光结果而定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因此,眼科同行术前解释和详细记录,让病人签字非常重要,以让善者得以善果,也可防止小人有莫测之心。对于我们的患者,应相信为你医治的医生,他们在术前的决定是基于病情的考虑而做出的。眼底手术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常常在手术中会发现手术前难以预料到的问题,要去除晶体是根据手术发现的复杂情况而决定。局麻手术遇到临时要去除晶体的情况,最好交代病情,病人签字,有家属也应告诉之,切勿嫌烦。
本文是王志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