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白成 三甲
白成 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 消化内科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慢性胃炎

8010人已读
转自http://www.hmphanmi.com.cn/hmp/expert/tabulation.hmp?tcd=E002&seqno=137
功能性消化不良旧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组无器质性病变或仅有一般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候群,可反复或持续发作,中青年多见,症状以上腹饱胀不适最常见,其次为嗳气、早饱、食欲下降、上腹隐痛或灼痛、恶心等。本病相当多见,有关资料显示约占内科门诊总数的30%,消化病专科门诊的40%~50%。由于本病常与慢性胃炎同时存在,据胃镜检查统计资料,约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慢性胃炎,但其症状多少与轻重程度并不与胃炎病变程度相一致,因此国内外学者多倾向将此类慢性胃炎的症状纳入功能性消化不良范围,治疗亦基本相同。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病人中女性多于男性。调查研究发现,本病患者常有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疑病积分明显高于正常人,其生活中应激事件发生频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治疗效果与心理因素也有明显关系,据报道用安慰剂治疗有效率可达30%~60%,故医生在为患者治疗中应十分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原则有三,一是用药要有针对性,根据其突出的症状,从病理生理的角度选择药物。二是要体现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三是提倡间歇用药,避免长期用药。多数病人治疗2~4周即可,仅少数病人需更长时间治疗。我国病人中最多见的症状为上腹胀满不适,属胃运动障碍型,用药应以促胃动力药为主,如吗丁啉、
莫沙必利等。少数病人以上腹痛为主要表现,属溃疡样型,则应以抑酸剂为主,如奥美拉唑、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达喜等虽也常用,但居次要地位,因目前多数资料显示此类药物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其疗效与安慰剂比较基本相同。在调整异常心理方面,必要时给予适量的抗焦虑、抑郁药物,如罗拉、赛乐特等,常会显示有效。
我国的慢性胃炎主要由幽门螺杆菌引起,是否应一律根治此菌一直存在争议。为此,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作出了适宜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四条建议:
1有明显异常的慢性胃炎(黏膜有糜烂、中至重度萎缩及肠化生、异型增生)。
2有胃癌家族史。
3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
4消化不良症状经常规治疗疗效差者。
上述第四条就是针对伴有慢性胃炎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而言。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约65%~75%,但此菌的存在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出现与否无明确联系。此菌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中的作用还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根治幽门螺杆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只是试验性治疗,在整个治疗方案中不占主要地位。
白成
白成 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