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CCN食管癌临床诊疗指引中文版(2007年)
一、概述
上消化道肿瘤(指那些起源于食管、胃食管连接部和胃的)是全世界的一大健康问题。据估算,2006 年美国大约新增36,830 例上消化道肿瘤病例,约有25,200 例死亡。在美国,上消化道肿瘤的发病位置有明显变化;在欧洲的某些国家,上消化道肿瘤的组织学和发病位置的也在变化。在西方国家,最常见的食管癌发病位置是食管下1/3 段,常常累及胃食管连接部。
二、食管癌的流行病学
食管癌(鳞癌为主)是全球第九大常见恶性肿瘤,在全球许多地区流行,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食管癌发病率的地区性差异最大,高发地区和低发地区的发病率相差60 倍。高发地区包括亚洲、东南非洲和法国北部。在美国食管癌发病率较低,仅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和所有上消化道肿瘤的6%,2006 年大约有14,550 例新病例和13,770 例死亡病例。
尽管食管癌的病理类型在高发区以鳞癌最常见,但是在非高发区,却以腺癌是最常见,如北美洲和许多西欧国家。食管鳞癌男性多于女性,并且与吸烟和饮酒相关。食管鳞癌的病人常常有头、颈部癌肿病史。食管癌发病率的增加可能是由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的增加,在西方大约30%的人群存在GERD。诊断为腺癌的病人多数是白人,大约62%的患者有Barrett食管。
三、食管癌的分期(此部分有删减)
食管癌新的分期是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原有TNM分期基础进一步修改而来的。病人预后与初诊时的临床分期相关。虽然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包括食管内镜超声(EUS)使术前分期准确性有一定提高,但是术后病理分期仍为金标准。FDG-PET对于诊断远处淋巴结和血行转移是有帮助的。在北美和许多西欧国家,由于没有开展早期食管癌筛选工作,食管癌一般都在晚期的才得到诊断。诊断时,近50%的病人已经超出肿瘤原发灶局部,近60%的病人局部病灶不能完全切除,近70%~80%切除标本在相关的淋巴引流区域出现转移。因此,临床医生要处理的新诊断病人往往都是相对较晚期的。
四、食管癌的外科治疗
食管癌的发生率,尤其是远端腺癌的发生明显增高。由于对食管下段肠化生进行随访,早期食管癌诊出率有所增加,可手术切除的病人也相应增多。
1.结果
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进展之一就是手术相关的死亡发生率明显降低,这主要是由于术前分期水平、病人选择、手术相关的支持疗的发展。手术策略的选择包括术前分期,根治性切除和姑息性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达到R0 切除(显微镜下达到完全切除)。在那些术前明确不能完全根治的病人或晚期患者,尽可能避免姑息切除,而采取非手术的综合治疗模式。R0 切除后5 年存活率15%~20%之间,中位生存期约18 个月。术前辅助治疗结合手术与单纯手术相比,对生存期没有太大影响。
长期生存取决于病人初诊时的分期。I,II和III期病人有潜在切除的可能。进一步术前分期(包括EUS,PET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可以改善手术病人的选择条件和提高总生存率。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术前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体重变化和临床TNM(cTNM)分期可以换算成一个综合指数,用于判断食管癌病人的预后。但血浆C-反应蛋白是否作为术前常规检查仍需进一步研究。治疗前体重减低是已知预后不良因素。选择手术病人包括评估一般情况以及是否伴发其它器质性疾病。如病人同时伴有其它器质疾病,包括严重心脏病和肺部疾病,一般认为没有手术指征,而应行姑息介入治疗,往往能给患者带去更多受益。然而,大多数早期病人能够耐受手术。
2.术式
食管癌的治疗外科有多种术式,主要依据原发肿瘤的大小、部位以及外科医生的习惯。对吻合口的最佳位置一直存在争议。颈部吻合的优点包括食管切除范围广,避免开胸的可能,食管反流症状较轻以及吻合口瘘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胸内吻合的优点包括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低。尽管一些外科医生倾向于结肠间置术,但大多数外科医生仍然在胃食管切除术后首选胃代食管。管状胃简化手术操作,病人满意而且术后并发症少。结肠间置术一般用于曾行胃手术或由于其他的手术操作影响了胃血供的病人。
胃食管切除术的几种手术入路都是可以接受的。Ivor-Lewis胃食管切除术是经腹和经右胸切口,于上胸部行胃食管吻合(平或高于奇静脉水平)。此术式适用于任何胸段食管的病变,但是当肿块位于食管中段时,肿瘤上缘可能切除不足。经膈胃食管切除术是行腹部和左颈切口。此术式适用于任何胸段食管的病变,但是当肿块巨大、位于食管中段且靠近气管时,操作困难而且风险很大。经左胸腹联合胃食管切除术是指经左第八肋间行胸腹联合切口。此术式适用于食管下段病变。
微创食管切除术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微创手术适用于老年食管癌病人。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临床随机研究证实微创食管癌切除术比常规手术能改善远期生存率。在许多情况下常规开胸食管癌切除仍然是标准方法。
(点评:国内绝大部分外科同道对食管癌发生在相当于隆突以下部位及近贲门部者采取左后外侧开胸径路,对发生在隆突以上部位者采取右后外开胸径路,施行部分食管或部分胃食管切除及二野淋巴结清扫作为标准术式。微创食管切除国内已有报道,但由于开展时间不长, 病例数少,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评估。但随着手术观念、手术方式、手术技术和器械的不断改进, 微创技术将更多地应用于临床。)
五、放疗
关于单纯外照射放疗屡有报道, 大多数研究入组的都是病期较晚的病人(如cT4)。接受传统剂量单纯放疗5 年存活率在0%~10%之间。本指引建议单纯放疗只用于不能接受化疗的病人或作为姑息治疗。
改进放疗方法,如泛氧细胞增敏和超分割放疗,没有证实其能延长生存。手术中放置照射源做为外照射改进方案经验很有限。还有关于适形放疗和放疗增敏方面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在辅助治疗方面,随机临床试验没有显示术前或术后单纯放疗能够延长生存期。
六、联合放化疗
由于单纯手术切除的长期生存率较低,因此目前食管癌往往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目前,比较术前联合放化疗和单纯手术的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是有争议的。因此,术前联合放化疗虽然是合情合理的,但仍需继续研究。一项荟萃分析表明,术前联合放化疗与单纯手术相比,明显提高3 年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和使肿瘤降期,但术后死亡率明显升高。但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两组的生存率相似。
七、单纯近距离放疗
单纯近距离放疗作为一种姑息方案能达到25%~35%的局控率,中位生存期5 个月。但增
加腔内近距离放疗益处仍不清楚。
八、化疗
化疗对部分局部晚期的(食管癌病人)起到暂时姑息作用,但对于姑息治疗,其它手段(包括联
合方案)更有效。根据临床试验结果,指引不推荐术前化疗作为标准治疗手段。因此,目前对于
局部食管癌病人术前化疗不能被推荐用于临床试验外治疗。同样,术后化疗现在也没有比较标准的系统的方案。
(点评:以往各国食管癌术前化疗临床研究均应用5-FU+DDP方案,此联合方案无论对食管腺或鳞癌的疗效均不理想,因此研究结论是食管癌术前化疗没有明显生存受益,但近年来随着新药在食管癌化疗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特别是在食管鳞癌的疗效更好,使人们对食管癌术前化疗的临床研究又有了新的认识,但还仅限于临床研究,相信不久新药在食管癌术前化疗中的研究结果将给予临床提供指导。
术后化疗是否应用、应用多长时间等目前在国际上没有统一标准,由于临床上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率较高,有些术后分期早的患者同样存在复发转移的高风险,因此食管癌术后辅助治疗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些术后辅助放疗、化疗和放化疗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在我国以食管鳞癌为主,其特有的生物学行为和对放化疗的敏感性使其术后辅助治疗更为重要,但由于我国临床研究开展的滞后,到目前还没有具有指导意义的临床研究结果。建议对术后分期>T3NOM0的患者给予辅助放疗、化疗。)
已被证实对食管癌有效的化疗药不多。在过去25 年里,只有16 种细胞毒药物对治疗转移性食管癌进行了系统研究。单药方案反应率(RR)在20%以内或稍高,且几乎所有药物都是建立在对鳞癌有效的基础之上。较早的药物包括5-FU、丝裂霉素、顺铂、博来霉素、甲氨喋呤、米多恩醌、阿霉素和长春地辛。新的药物包括紫杉醇、多西他赛、长春瑞滨、伊立替康(CPT-11)、奥沙利铂+ 5-FU和洛铂、奈达铂、吉西他宾。NCCN推荐术前化疗采用5-FU/DDP和紫杉醇为主的方案,术后化疗采用紫杉醇为主的方案。关于转移性食管癌的联合化疗方案的研究还在进行当中。与腺癌相比,鳞癌对化疗,放疗或放化疗更为敏感,然而两种病理类型在远期预后方面并没有太大区别。联合5-FU和DDP方案是研究最多和使用最多的方案,报道的有效率在20%~50%之间。联合伊立替康(CPT-11)和DDP认为对食管鳞癌有较高疗效。另外,紫杉醇联合5-FU和DDP被认为是一个对鳞癌和腺癌都有效的方案。尽管联合化疗有很高的反应率,但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
(点评:由于晚期食管癌姑息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患者生存时间有限,老药对食管鳞癌的疗效低,因此,如不考虑经济原因,建议将新药,如紫杉醇、伊立替康(开普拓,CPT-11)等联合DDP做为一线治疗方案,以取得更好的疗效,为进一步的综合治疗赢得机会。)
九、内镜下姑息治疗
对有梗阻、吞咽困难、气管食管瘘、上消化管出血的食管癌病人可考虑接受非侵入性治疗。不能切除或根治切除的病人出现吞咽困难,更为现实的目标是改善症状,改善病人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有效的内镜下姑息治疗吞咽困难的手段包括球囊扩张、激光切开松解、探条扩张术、局部注射酒精或化疗药物、光动力疗法(PDT)、腔内照射、食管内支架或膨胀金属螺旋管。联合PDT和自动扩张支架为大多数梗阻和不能切除的食管癌提供了最好的姑息治疗。置入带硅胶膜的金属支架可有效治疗气管-食管瘘病人,避免姑息性食管切除术和短路手术。胃造瘘管或空肠造瘘可提高病人营养状况。
十、诊治指南
1.检查
新近诊断的患者应该详细询问病史和做全面体检,同时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确认是必要的。对于内镜下不能观察上消化道的患者应行上消化道的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还应做全血细胞计数、血生化检查、凝血检验及胸腹部CT。如果没有远处转移的证据,PET或CT是有用的。PET-CT可用于术前化放疗后再次分期和监测治疗反应。如果肿瘤位于相当于气管隆突部位或其以上,应行支气管镜检查(包括异常组织的组织学检查和支气管刷检物的细胞学检查)。
如果没有肿瘤转移的临床证据,建议做EUS(有指征也可以做内镜下细针穿刺活检术)。另外,如果肿瘤位于胃食管连接部,可选择行腹腔镜进行肿瘤分期。怀疑转移的病人应该经组织学确认。这些检查可以把患者分为2 组:①明确的局部病变(Ⅰ-Ⅲ期,ⅣA期);②明显远处转移癌(ⅣB期)。
2.胃食管连接部
Siewert等认为胃食管连接部肿瘤有其独有的特点。如果肿瘤中心或超过66%的肿瘤组织位于解剖学上的胃食管连接部1cm之上,则为食管下段腺癌,定为Ⅰ型;如果肿瘤中心或肿块位于解剖学上的胃食管连接部口侧1cm内和远端2cm内,则被分类为Ⅱ型腺癌;如果肿瘤中心或超过66%的肿瘤组织位于解剖学上的胃食管连接部2cm以外,则为Ⅲ型胃食管连接部腺癌。2000 年这种分类有些细微改变。肿瘤中心位于解剖上贲门近端或远端5cm内被定为胃食管连接部腺癌。这包括Ⅰ型腺癌,它可能从上浸润胃食管连接部;Ⅱ型,它起源于胃食管连接部;和Ⅲ型腺癌或贲门下胃癌,它从下向上浸润胃食管连接部。
Siewert等认为这些肿瘤分类是基于肿瘤中心或肿块的解剖学定位的单纯形态学上的分类。各种常用诊断技术包括食管钡餐、食管镜检查和CT。特殊患者和特殊部位肿瘤首选基于全面的肿瘤治疗前分期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确定治疗决策主要考虑肿瘤的位置和控制局部肿瘤的特殊要求。
(点评:关于胃食管连接部肿瘤,目前国内胸外科界没有采用这种分型方法,而是笼统地将腺癌归于贲门癌,将鳞癌归于食管癌。在外科治疗上,可采用经腹、胸腹联合或经胸切除术。)
3.进一步评估
对那些明确的局限性肿瘤患者,进一步评估有助于评价他们的健康状况。对于腹部有阳性体
征的患者必须进行。进一步评估应包括肺功能检查、心功能检查和营养评估。为了术前营养支持,应考虑放置胃管或空肠造口,但不推荐经皮内窥镜胃造瘘术(PEG)。如果拟进行结肠代食管术,则应进行结肠钡餐造影或结肠镜检查。如果拟进行结肠间置,则应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由于食管癌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胸外科学、放射肿瘤学、化疗学、营养支持、肺支持和内窥镜检查,因此鼓励治疗前多学科评价。
4.首选治疗
可以手术切除的食管癌病人(T1-3 或可切除的T4, N0-1,NX,或ⅣA
本文是王保收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