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郭慧荣 三甲
郭慧荣 主任医师
郑大一附院 精神医学科

中国医生的工作现状、职业压力及心理调适

16849人已读

此文荣获2013年郑州大学一附院文化交流一等奖

我原本是一个极其热爱医生这一职业的人,最近有一天,我的脑海里突然产生一个冲动:很想回到乡村种田种果树,而且似乎对自己辛勤耕耘、努力奋斗了17年的医生职业生涯并没有太多的留恋,似乎也已经想不起来最初宣读“希波克拉底宣言”时的梦想和激情。这一念头不禁使我掩面沉思:想起刚刚过去不久的中共十二大人民代表大会上一些代表的提议:1、中国各级医学院校每年招录的学生约有60万人,最终只有约10万人成为医生,50万医学生大军去了哪里?这并不是淘汰体制下的结果,而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放弃!2、仅10%的患者信任医生,从2006年至今,全国医疗暴力事件徒增70%,医患关系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恶劣程度!为医学辛苦付出一辈子的老教授的生命不知哪一天会徒倒在病患的屠刀之下?3、一项来自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有近八成的医生不愿自己的子女从医……当医生似乎意味着一种低薪、高强度、高压力、高压榨,却看不到希望的职业,医院、医生成为了病患对政府、医疗体质不完善,对无法承受生命的局限性的所有矛盾的最大载体,这让医生情以何堪?

在一个社会,医生无法从外部制度及行医环境中得到足够的尊重,无法真正成为一门重要而有含金量的职业,这是一场灾难。这意味着很多缺少医疗资源的地区,很多孤立无缘的生命将失去他们原本可以得到的更好的对待。当今的中国处在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中国的医生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职业压力——职业耗竭。

中国医生的工作现状,面临多重的压力

1、工作超负荷:也不知道是谁发明了医生的工作制,上了一宿夜班,第二天还要继续上班,体力精力透支能看好病吗?甚至很多医院还要提倡带病坚持工作,你自己不健康怎么能为病人服务的呢?尽管我们知道这是不合理的,但是几乎每个医院都是这样做的。“一个上午要坐5个小时,看50名患者,连水都不敢喝”,同时来自于工作性质与工作强度方面、继续教育与职业需求方面的压力,都让医生苦不堪言,为了职称的要求还要忍受良心的谴责捏造文章。医生的窘状让人同情吗?

2、社会压力:主要是司法的不公正、公众对医疗工作的误解和媒体的推波助澜,这种不公正源于对医学的不了解、无知和想当然,制定法律的人对医学几乎是一无所知,患者更是对医疗期望值过高,不顾客观条件,认为只要进了医院医生就必须保证治好病,一旦有失,便是医疗事故。而媒体更是为了新闻效应,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感情用事,闭门造车,或者是出于对一些个别现象的不满意,便一概而论,以偏盖全。医学是个不完善的学科,甚至不能算作一门科学,最多算是一个职业,医学不能像数学物理那样精确,最好的医生也不能计算出一个病人什么时候死亡,甚至我们都不能计算出来一个感冒的病人什么时候痊愈,一种药物用到一个病人身上会有什么后果,常常是我们在一些病人的身上的得到的经验用在另一些病人身上,这是当代医学的现状,每个病人个体差异很大,结果可想,经常出现不可预料的结果,这是病人和医生都不希望的,这令我们很难堪,也是公众不能相信的,但这是现实。医学就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病的同时又造成新的损伤、副作用乃至于死亡,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个浅显的道理。医学本身就像一个孩童,他在成长,完善,可是人们却要医生成为完人、上帝,不能出错,这是不可能的。疾病普遍存在,死亡最后获胜,我们会失败,这是当然的事。当我还是医学生的时候,就知道自己选择从事的职业是一个注定——美丽的、荣耀的失败。医生承载着来自病人类似对上帝的期待,却脱不了一个凡人的身份。社会对医生的苛求是医生难以担当的。特殊的环境竟然造就了一批所谓“医闹”。他们闹得医生不能正常工作,医院不能正常开诊。古今中外,闻所未闻。面对病人的死亡医生本来就很内疚、痛苦,甚至几天都不能从抑郁的情绪中摆脱出来,如果再受到病人家属的指责、辱骂、甚至是殴打,法院的传讯,对于他们心灵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日积月累,很多医生承受不了这种打击,结果导致了各种心理疾病,当然最后受害的还是病人。一个病人给另一个病人治病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在医生这个群体,有心理疾病的占相当多比重。有谁能来救救这些天天在救死扶伤却受人误解的医生呢?

3、医患关系的压力:当前的患者和家属,他们总想花最少的钱甚至是不花钱,找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设备,用最好的药物,当他们的要求不能得到时,就会不满意,投诉、告状。但他们对于治病的要求是不同于其他消费的,没有钱治病却有钱大办丧事;没有钱治病但是为了找个好医生去送礼;他们宁可把钱花在赌博、到娱乐场所,也不愿意花在治病上;观念的落后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医患之间互不信任,当病情变化时,家属往往第一反应是,是不是用错药了或者手术做错了,更有甚者他们还用现代化的设备监视医生的行为,比如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还有笔记本记录你的一举一动,为了告状准备证据,医生边抢救边要防备授人以柄,结果是越紧张越出错,最终结果吃亏的当然还是患者,很多医生都有如履簿冰之感,终日诚惶诚恐,特别是低年资的医生,这种压力甚至是导致了医生在处理问题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治疗不积极,导致病人失去救治的机会。

4、医院环境的压力:医疗改革方兴未艾,改革的主要方式就是把医生变成商人,医疗市场化,医生本来是要节约医疗资源,但是医院为了维持生存,就要鼓励医生多开药,多作检查,花费多了 ,病人就不满意,怨气就会发泄到医生的头上,为了完成医院下达的任务,医生不得不多开单子,但是静下心来有多少医生会经常感到内疚,受到良心的谴责,卫生部有八不准,地方政府有把你推向市场,医生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不知自己是商人还是医生?

5、生活压力: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国家的医生像中国医生这样劳累,而报酬却是低的可怜。人只有吃饱了饭才能去从事道德、艺术,当然医生也不例外。由于不能从正常渠道得到他们的报酬,这对大多数医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压力,本身生活就很困难了,还要赡养父母,为子女付出高昂的学费,超负荷的工作和低微的收入更导致了一些医生的心理失衡。医生高知识含量的付出与合法收入过低导致了医生队伍的不稳定。

6、健康状况:医生经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病人打交道,工作的关系是以服务对象的现存问题为中心的,并经常围绕病人的精神、心理、社会问题(如窘迫、恐惧、失落等)进行工作,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常常不容易获得,长期的睡眠不足,因而工作情景难免令人沮丧。长久以往,积累的压力会情绪化地影响心身健康,严重者造成心身耗竭综合征。耗竭是由于过度应激等导致的一种完全的躯体和精神的衰竭,是对过高压力或不满意工作的一种反应,在心理上产生拒绝,在态度和行为上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有研究指出,耗竭可以导致对工作的厌恶,表现为服务质量退化或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失去同情心,工作效率低,死板、固执等。

中国医生的活路在哪里?心理调适的必然

想要终结眼前这种种职业压力,只有让医生作为最崇高最受人尊重的职业的价值感充分在现实中得到回归扎根——让负责呵护生命健康的机构与救死扶伤的医生天使获得更多的回报和尊重。政府及医学教育部门要重视医学人文关怀并开展相关教育,加强医学人文理论、实践及沟通技能的培训,让医学人文根植于年轻的青年学子的理念中,根植于日常医疗实践中,重建医患信任,改善医疗环境。保持一颗希望的心,让社会公众特别是法律界人士和媒体了解医学的本质。让病人和家属回归理性,明白医学不是万能的,人的死亡是必然的,只要我们尽力了,也是对生命的尊重。这是和每一位医生息息相关的事情,我们自身先做起来,因为这件事只有医生才说得清楚,不要等待环境会自己变好。

我们渴望有良好的行医环境,有较好的生活保障,有足够的对生命的重视,对健康的重视,医生作为职业的意义,已经超越职业之外。作为一种和生命相关的特殊职业,它要求把谋生和兴趣,把工作和信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直到现在,我依然信奉“现代医学既非艺术也非科学,它是一种宗教”。因此,在医生遇到如此巨大职业压力的时候,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作为医生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热爱自己作为医生的职业,没有人能够一天到晚与自己深恶痛绝的事情和平相处。医学巨大的魅力在于不停止的探索。每一个病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就是一个全新的有待查明的问题,并且需要完全新颖的方法来解决。如果我们寻找不到滋养我们自己的方法,我们将怎样给予其他人支持?助人这件事,它可贵和可叹的就是,它是一种冒险。医生应该喜欢更积极的冒险,而逃到学习中,不断的学习中…...

寻求专业上的支持,参与定期的职业压力团体活动,我们所有人都需要一个地方,我们能去这里清理我们自己、得到关心的交流,让我们心理和情绪功能得到调节,比较成熟的有巴林特(Balint)小组,巴林特小组特别注意医患关系。医生要把病人看作是有不同原因的,小组从不同角度再演医患关系,使医生有机会有新的观点和认识到潜意识中的影响。这样就产生了新的理解和新的好的关系。这种新的观点会帮助医生,更好的理解病人和自己,也可以很好地缓解职业压力,重新获得资源力量。

拥有生命的代价,就是要忍受生命的局限性。作为医生,要避免想做上帝的愿望,避免渴望病人视自己为上帝的潜意识愿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执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你每天帮助过的人过得更开心。

学习冥想,打坐,让眼帘暂时与现实世界隔开,回归自己的内心,摒弃外界的各种诱惑和干扰,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知道自己每天的工作的价值在于自己如何看待,而不是别人的眼光。时刻让自己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这个世界有三样东西对人类最重要:FAITH,HOPE,LOVE,而对这三个字最好诠释的地方是医院和医生。医学依然是最崇高的职业。

郭慧荣
郭慧荣 主任医师
郑大一附院 精神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