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的医疗制度
“从今天起你和全国人民一样,看病不再掏钱了。”--英国工党政府卫生大臣、社会主义政治家贝文向躺在床上的13岁少女斯尔苇雅说
我孩子高中的时候得了一次肺炎住院治疗一周多,花了一万元人民币,而我在英国5年的生活中花在看病上的钱最多不超过6.5英镑(约人民币100多一点)。把这个事实告诉给朋友,他们多不相信;“骗人!难道英国看病不掏钱?”
在英国看病的确不掏钱。我支付的这6.5英镑,是1次处方费。如果住院动手术,更是分文不花。英国的医院里,我从未看到过收费处。我的一个朋友妻子分娩,叫了救护车,从救护车拉到医院到出院一分钱没有花,就连住院期间的吃饭钱是免费的,出院的时候还带回来一些婴儿奶粉一次性尿布。我那位朋友这是幸福极了,连陪护都不用他。
英国实施56年的国民保健体系(NHS),保证了每个人特别是老、弱、穷者不再为生病担忧。即便是临时性访英的外国人,甚至是避难者,只要踏上英伦,就可在任何一家医院或诊所享受免费医疗。我爱人一到英国就接到英国当地医院的来信,请我爱人到医院做结核及妇科检查,一切都是免费的。
尽管这种百分之百的公费医疗体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人们的骂声也从来没间断过,但制度设计者的理念从未受到挑战:让所有人不再因为经济原因而痛苦地等待死亡和忍受病魔煎熬,是一个文明社会最起码的标志。
NHS始于二战之后
1948年7月5日,英国工党政府卫生大臣、社会政治家贝文(Aneurin Bevan)走进了曼城特拉富德(Trafford)医院的5号病房,对躺在床上的13岁少女斯尔苇雅(Sylvia Beckingham)说,“从今天起你和全国人民一样,看病不再掏钱了。”
这是英国实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疗改革的第一天,斯尔苇雅是第一个NHS病人。多年后,她仍清晰地记得那一历史瞬间,“贝文先生走到我床前,问我是否意识到我们正在创建人类文明的里程碑,他还说任何国家都从来没像我们一样迈出这最最文明的一步”。
从这天起,英国的2688家医院实行了国有化。根据两年前通过的《国民保险法案》,国家要给失业者、病人、母亲、寡妇、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给予切实的关爱,全民享受平等的医疗待遇和养老金,所有费用来自有产者和就业者的“义务贡献”。按照中国人的说法,英国自此实现全民“公费医疗”。
1951年,由于朝鲜战争招致的财政负担,英国政府对免费医疗制度进行微调,引入处方费制度。当时只要求看牙科和配眼镜的个人支付处方费,贝文等3位内阁大臣为此愤然辞职。到了现在,看牙科和配眼镜都不再免费,病人到诊所看病要承担处方费(每次约5英镑),而药费则由国家承担,不管多么昂贵。急诊住院或动手术,病人则分文不掏。
虽然我在英国只掏了不到20英镑的处方费,但我给NHS贡献的费用可能有几千英镑。按照英国法律,个人每周收入超过80英镑的人,都必须缴纳工资中约10%的保健费用,富人因此为NHS承担着更多的资金支持。有些效益好的企业也为员工购买NHS系统以外的医疗保险,以便得到私立医院更加高效的治疗。
走进NHS医院
英国的环境保护很好,所以在医院和诊所一般很少看到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影子。不过,我还是进过诊所,出入过医院。刚到英国利兹(Leeds)时,一位中国留学生周末在英国最大的教学医院圣.詹姆斯医院打工,他说“医院比国内的宾馆还干净”。我随他去见识英国的医院,的确不假。走廊、窗户、暖气片上一尘不染,清洁工每隔2小时要擦洗一遍。最近我到深圳某医院看病,厕所臭不可进,过道上到处是污迹。都说中国人工廉价,可医院就是清洁不了。我还发现,医生和护士有特殊待遇——他们有自己的专用厕所,估计较干净。
我的朋友得了感冒,到诊所看病,医生就是不给开抗菌药。她建议我到超市买几袋冲剂就行了,不可乱吃抗菌素。不像中国,只要出钱,什么药都可买到。英国的医院和诊所对抗菌素控制严格,以防人体产生细菌抗体,很多药就失灵了。他们的算的是大账,节约了很多科研费用和药费。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医院会在病人身上“开源节流”。我的一位朋友.股上长了一个小瘤,到医院检查,要求马上做手术。打麻药当然不用给麻醉师送红包,谁是动刀的也不用打听。我是陪护者,完全派不上用场,因为护士做了所有的工作。我清楚地记得,手术完后要从推车上移到病床上,两位男护士把朋友的身体兜在一张较厚的床单上,麻利地移位。而在中国,陪护者承担了很多护士的工作。
最不能市场化的行业
英国的NHS制度,是在市场化的负面教训下建立的。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致使很多穷人根本看不起病,有些人只好等死。一些社会政治家和专业人士因此呼吁,这种现象是文明社会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医疗保险金成为“伦敦的发明”,一些慈善家捐款给医院,为穷人免费治疗。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有组织的医疗体系所带来的效能给建立全民保健体系起了示范作用。战后工党政府在“福利国家”的信念支撑下,实行了破天荒的医疗改革,形成NHS制度。尽管争议颇大,但英国政治家最终达成共识:医疗也许是最不应该全面市场化的行业。如果医院成了赚钱机构,那等于把人的生命当赌注。
英国的NHS当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得了慢性病住院要排队,有时得等待好几个月。也因此,在每次大选中,NHS改进都是辩论最激烈的焦点话题。不过,从没人敢说要废除NHS。有次在酒吧,一位到过北京的英国医学博士对我说,把医院当赚钱场地是中国人最不聪明的“创举”!
也许有人问,那英国医生怎么发财?我只能说,英国的医生、律师和金融家仍是收入最高的职业。
本文是李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