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德星
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牙周科
牙周炎的相关知识
1457人已读
大部分摘录自百度
百度里有比较详尽的解释,但大家未必能够逐一看完,我在这里重点讲一下牙周炎的基本知识。
定义及流行病学:牙周炎是累及牙周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往往引发牙周支持组织的炎性破坏。牙周炎的患病率和严重性随年龄增高而增加,35岁以后患病率明显增高,50~60岁时达高峰。
病因:发病主要原因是堆积在龈牙结合部的牙面和龈沟内的菌斑微生物及其产物,引发牙龈的炎症和肿胀,使局部微生态环境更有利于一些在厌氧条件下生长的革兰阴性牙周致病菌滋生,形成致病性很强的生物膜,由龈上向龈下扩展,并扩大到深部牙周组织,进而破坏牙周组织。凡是能加重菌斑滞留的因素,如牙石、不良修复体、食物嵌塞、牙排列不齐、解剖形态异常等,均可成为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加重和加速牙周炎的进展。
临床表现:牙周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牙龈炎症、出血、牙槽骨萎缩吸收、牙齿松动移位、咀嚼无力,严重者牙齿可自行脱落或者导致牙齿的拔除。牙龈退缩,患者对冷、热、甜、酸食物或机械性刺激都可能出现敏感的表现。
治疗方法:第一阶段应进行牙周基础治疗。适用于患牙周炎的每位患者。对于出现急性龈脓肿、急性牙周脓肿、急性坏死性龈炎等急症的患者,应根据情况加以处理。拔除无望保留的牙齿,以保持较长时期的牙周健康。进行洁治、刮治、根面平整等以清除龈上、龈下的菌斑,牙石及坏死牙骨质。必要时进行松动牙暂时性固定、调合、药物辅助治疗。 第二阶段应进行手术治疗。基础治疗后2-3个月对牙周状况再评估,若某些牙位的探诊深度仍在5mm以上且探诊出血,或根分叉病变I-II度,或牙龈及牙槽骨形态不良,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第三阶段应进行维护期治疗。牙周炎患者经过治疗后,仍应终生自我维护牙周健康,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专业维护,以防止牙周炎的复发。第四阶段应进行全身疾病的治疗。反映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的牙周炎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病情通常凶猛而且严重,需要仔细的检查,认真的诊断,及时的治疗,一般都需要多学科联合治疗(不仅要治疗牙周炎,同时还要治疗糖尿病)。
疾病预后:通过良好的口腔卫生措施及去除局部菌斑滞留的因素,一般可使牙周炎得以控制,预后通常较好。其中重度慢性牙周炎,预后好坏与其严重程度、全身状况及患者的年龄、依从性等多因素相关。
预防:每半年(抽烟者)至一年要到正规医疗机构牙周科进行龈上洁治(洗牙)及全口检查,平时注意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刷牙--上下刷;饭后漱口)。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