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风经验
痛风性关节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引起关节反复炎症病变的一种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尿酸增高及反复发作性关节疼痛。现代医学用秋水仙碱类药物及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治疗虽有疗效,但副作用较大,且停药后易复发。谭维勇博士认为痛风虽属痹证湿热痹范畴,但又与一般的湿热痹证不同,一般痹证往往是在正虚卫外不固的基础上感受风寒湿热病邪,以致经络关节闭阻不通则痛。但痛风的发病,似与外感之说关系不大,而饮食不节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诱因,很多病人往往贪图一时口快,或恣饮琼浆或恣食肥甘,以致迅即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的病症,且每次发作与饮食不节密切相关。所以谭博士把痛风的基本病机归纳为脾虚湿浊,痰瘀交阻。
一、病机
(1)脾虚为本,湿毒为标,
经多年临床观察, 谭博士认为痛风是素体脾虚,内伤膏粱厚味,以致湿热内蕴, 患者多为体型丰满之人,在关节红肿热痛、口渴多饮、身热不扬、溲赤便结等湿热壅盛基础上,往往又伴见神疲懒言、乏力气短、纳少困顿等脾虚之象。祖国医学认为脾主四肢关节为后天之本,司运化之职,脾胃健运则水谷俱化为精微气血,输布濡养脏腑器官。若脾胃素虚或嗜食醇酒肥甘损伤脾胃,则运化失健,湿浊之邪自内而生,留而不去蓄久化热,热盛化毒,流注于关节经络,气血闭阻不通而发病。
(2)久病入络,痰瘀交阻
盖痛风患者,多先有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脏气日衰,若加不节饮食,沉湎醇酒,恣啖膏粱肥甘厚味,长此以往,即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其中脾之清浊代谢紊乱尤为突出,脾虚痰湿不运,气血阻滞,痰瘀阻络,不通则痛,故见关节肿胀变形或关节周围漫肿,局部僵硬麻木疼痛,痛如锥刺,肌肤色紫暗或见瘰块硬结,胸脘痞闷,舌胖质暗苔白腻,脉细涩或弦滑。
二、治疗
(1)解毒泄浊,健脾化湿
急性发作时以关节红肿热痛等湿热毒邪壅盛之象为主,谭博士主张治疗时勿忘求本,在清热利湿,解毒泄浊的同时健其脾而固其本。以土茯苓、萆薢为君药,泄浊解毒;臣以白术、黄芪健脾化湿,佐以知柏、制大黄、山慈菇、忍冬藤清化湿热,更进泄浊解毒之功,辅以生山查、莱菔子消积导滞,红花活血通络以利气血顺畅脉络通利共奏消肿止痛之功。谭博士对降泄浊毒药的选择,特别推崇萆薢、土茯苓二味,每方必用,是其经验独特之处。土茯苓甘淡性平,主入脾胃两经,可助升清降浊,有解毒利湿、舒经通络之功,使邪去正安,同时通经络,止痹痛,标本兼顾。得黄芪扶助正气,山慈菇、忍冬藤清热解毒,其效尤著。《本草正义》言:“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 萆薢苦甘性平,主入肾、膀胱二经,有利分清泌浊。两药皆有除湿、解毒、利关节之功,故人常用治梅毒、淋浊、脚气、疔疮痈肿、筋骨挛痛诸疾,而痛风一病既缘浊毒瘀滞为患,用之一以降泄浊毒,一以通利关节,甚为合拍,不但能降低血尿酸水平,又可解除骨节肿痛。
(2)健脾化湿,活血化痰
一旦痛风急性发作控制,必须予以健脾固本以杜其内生湿浊之源。慢性期谭博士则以生白术、生黄芪、茯苓、生米仁健脾益气化湿为主,、淮牛膝补益肝肾, 生山查、莱菔子消积导滞,土茯苓、山慈菇、野木瓜廓清余邪,佐加鸡血藤、川芎活血通络,以久病必瘀、久病入络故也。
谭博士主张,痛风诊断一旦明确,治疗便应恪守健脾化湿解毒这一大法。在此基础上,审证权变,加减用药,多可获得浊瘀逐渐泄化,血尿酸稳定下降的佳效,进而达到使内在脏腑清浊新陈代谢功能恢复之目的。如果大法不知守恒,方药朝夕更改,或调治时辍时续,稍效即失耐心,则佳效往往难期,病情每每波动,甚则前功尽弃,病反加重。
本文是谭维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