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你如何看好乳腺专科门诊?
在上海新华进修的日子里,常跟老师一起出乳腺专家门诊。面对每一位患者,虽前来就诊的病因、目的各不相同,但过程是一致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患者,如何能更好的把握有限的就诊时间,提出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最终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方案。
读读本文的几点建议,相信下一次的乳腺专科门诊,你会“不虚此行”。
一点建议:做到“有备而来”
不管你的主诉是什么,乳房检查最初的重要步骤是获得详细的病史。有些患者针对医生的提问能做出快速详尽的回答,有些患者却支支吾吾、回答的“支离破碎”。你想效果能一样吗?
乳房疾病的医学病史内容
所以女性
初潮年龄 怀孕次数 生产次数 初产年龄
乳腺癌家族史,包括有病史的亲属
乳腺活检史(有用的组织学诊断)
绝经前女性
上次月经时间
周期时间和规律
口服避孕药的应用
绝经后女性
绝经时间
激素替代治疗的应用
在下一次预约门诊前,阅读并准备好以上信息,相信会为你的医生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又能节省宝贵的时间!
二点建议:“犹抱琵琶半遮面”要不得!
有些患者在行乳房检查时遮遮掩掩,衣服撩一小缝,胸罩不解,有的干脆说你就隔着内衣检查吧,如此的“注重隐私”,真让人有点哭笑不得。其实规范的乳房检查是:患者必须脱下腰部以上衣服彻底检查乳房,视诊是重要的检查部分,通过双侧乳房外观对照,可以察觉微小的异常,以期早期发现。
乳房手诊检查绝对有必要,且不能替代
医生的手诊除了乳房,还包括对腋下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的触诊。
很多人认为,反正还要做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因此手诊不重要,其实不管辅助检查进步到什么程度,手诊都是不能替代的。例如手诊时肿块的手感和活动度,对它的良恶性的定性很强。如果是肿块局部红肿,摸上去有波动感,可能是囊肿;如果摸起来像摸鼻尖的感觉,有点韧,有点弹性,可能是纤维瘤;如果摸起来就像摸自己的额头,下面是骨头那种硬硬的感觉,就有可能是恶性的。另外,手诊时可以看到乳房有橘皮征或酒窝征,这也是恶性肿瘤的一种迹象。
三点建议:“以一概全”可行吗?
有些患者认为乳房检查做超声或X线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做磁共振,或者三个同时做,这不是“过度检查”吗?其实不然!
1.B超
建议35岁以下的女性做
B超是乳腺癌筛查中最基本的两项检查之一,通过超声波可以明确肿块的位置、大小、范围,根据肿块回声的形态,对于乳腺的囊肿和结节、肿块的恶性良性都能发现。超声检查能看到0.5cm左右的肿块,对于一些早期的乳管扩张、还没有形成结节的,超声波也能发现,对于判断肿块性质和位置的能力也比钼靶检查强。
B超检查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适合于高密度型乳腺。中国的女性大部分是高密度型乳腺,等到年龄大了体形变胖了,乳房中脂肪增加,乳腺密度降低,做钼靶检查效果才比较好。一般建议35岁以下的年轻女性做B超,更容易发现早期小的病变。
2.钼靶
建议40岁以上再做
钼靶X光片在看钙化点方面很有优势,有些乳管内发生的、还没有形成结节的早期癌症,有可能在钼靶照相时显示成簇的钙化点,如果在1毫米的范围内有10个钙化点,对医生确诊很有指导意义。
建议年轻的女性不要做,“一般建议35岁以下的不要做,广东省人民医院乳腺科主任廖宁教授就建议50岁以上再做钼靶X线检测,不差钱的可以做MRI。”当然,中老年女性做钼靶检查如果控制在一年一次还是安全的。
3.MRI
敏感又准确,不差钱最好每年做
MRI是比较先进的乳腺癌诊断方法,敏感性和准确性均高于B超和钼靶检查。MRI对于判断肿块的形态、跟周围组织关系、血流供应效果比较好,一般用于B超和钼靶检查阳性但不能定性的升级版检查。
研究提示,MRI在检测乳腺癌的能力上优于乳房X线照片,但乳房X线照片能发现一些不能被MRI检测到的乳腺癌,特别是伴有微钙化的导管原位癌。因此,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钼靶X线和MRI检查,基本上能早期发现95%的乳腺癌。
乳房超声、钼靶X线及磁共振等检查在早期发现、疾病定性、手术定位及随访复查中各有各的优势,不能以一概全!在此与你的医生纠结实在没必要!
四点建议:与其“逼”她(他)要一个肯定的答案,不如多花点心思听听她(他)的建议!
医学科学发展到今天,多数疾病的病因并不清楚,病因不清楚也就意味着无法做到确切的预防;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影像学都只能反映一定的侧面,都有假阴性和假阳性,也就是会有过度诊断和漏诊,目前肿瘤的诊断金标准还是切片病理学诊断,术前要求确诊是超现实的。
正确的做法是听取医生的建议,是手术还是随访观察及用心了解随访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而不是苦苦追寻那80%还是99%的“确诊”!
五点建议:不要打断医生的话,做一个很好的聆听者!抛开相互尊重之类的话不说,反复打断一个人的话,也打断了她(他)的诊断思路和心情,得不偿失!
六点建议:不要把宝贵的就诊时间浪费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
有些患者常常会拿一些小事来占有宝贵的就诊时间,例如:1、怎么挂号?2、做个超声多少钱?3、大病医保怎么报销?4、做个检查需要等多少天?
这些问题往往就成了医生的“烦心事”,因为医生也不是“百事通”呀,这些小事会搞得你的医生“心烦意乱”的。
本文是徐妍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