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君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蛋白尿的产生及分类

发表者:于大君 人已读

多数健康人尿蛋白排出总量为每天30-130mg,最多为150-200mg/天。白蛋白总量为每天30mg

超过这个数值则可称为尿蛋白。

尿蛋白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机制,第一为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破坏,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液中的白蛋白和高分子量蛋白进入尿液。第二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后其蛋白重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肾小球滤出的小分子蛋白质不能被重吸收而进入尿液。此外,血浆蛋白产生过多,滤过增加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

尿蛋白的增加首先需区分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

一、生理性蛋白尿分为功能性与直立性蛋白尿两类:

1、功能蛋白尿是指健康人在以下情况下,出现了短暂、轻度的蛋白尿,包括剧烈运动、发热、寒冷、高温、情绪紧张。这些因素造成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所致。当因素解除后,尿蛋白随即消失。

2、直立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是指在直立位或脊椎前凸位时出现的蛋白尿。其特征是清晨卧位时尿蛋白检查阴性,起床活动后逐渐出现尿蛋白。体位性蛋白尿多见于体型瘦长的年轻人,尿蛋白含量一般每日小于1g。需要注意的是,持续的直立性蛋白尿可能提示肾小球病变,需进一步检查治疗。

二、病理性蛋白尿 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病所致的蛋白尿,统称为病理性蛋白尿。其特点是蛋白尿呈持续性,含量可多可少。

1、肾小球性蛋白尿 各种肾小球疾病,引起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造成蛋白尿。尿蛋白以白蛋白为主。这类蛋白尿临床上最常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2、肾小管性蛋白尿 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使原尿中的蛋白质不能充分被重吸收,而出现的蛋白尿,多为免疫球蛋白片断、β2-微球蛋白、淀粉酶等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管间质性疾病。

3、溢出性蛋白尿由于血浆中异常蛋白质,如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成分增加。因其分子量小,易从肾小球溢出,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而造成的尿蛋白的增加。普通尿液检查不会发现这种蛋白。

4、分泌性蛋白尿 正常肾及泌尿道能分泌一些蛋白质,如Tamm—Horsfall蛋白、其中以Tamm—Horsfall在临床上意义较大。

所以出现蛋白尿,首先要确定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然后再确定产生蛋白尿的疾病。

本文是于大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