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感冒后慎防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小明在一次普通感冒后长时间倦怠、乏力、低热,自述胸口闷、长叹气,妈妈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患了病毒性心肌炎。这可吓坏了小明妈妈,一次普普通通的感冒怎么会招惹来可怕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呢?
是呀,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怎么回事?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冬春季节儿科的常见病,是病毒侵犯心脏所引起的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的炎症。病毒性心肌炎在小儿中发病率较高,其危害性也较大。
哪些因素可诱发或导致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呢?
可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有20余种:柯萨奇病毒(甲组和乙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病毒、鼻病毒以及疱疹病毒等,其中,尤以柯萨奇病毒乙组(1-6型)最常见。
可是,小儿被这些病毒感染的机会很多,例如冬春季节感冒流行时,孩子易被传染。但患儿多数是发热、咳嗽、流鼻涕,经过治疗休息,过几天就好了,并不发生心肌炎。所以,小儿罹患心肌炎还有本身心肌的易感性和一些其他的诱因,即在感染病毒期间又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干扰,如剧烈运动、过度疲劳、合并细菌感染、营养不足、外伤、接受手术等,宝宝自身的免疫力降低,那么,病毒性心肌炎就会乘虚而入了。
患心肌炎后孩子会有哪些表现呢?
病毒性心肌炎一般在感冒后1~3周发病,其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一般说来,轻的可有头晕、疲倦、食欲不振、胸闷气促等。随着病情的发展,患儿可出现恶心呕吐、心前区痛、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早搏等)症状;病情严重的可表现为暴发性心肌炎:病情在几小时内急剧变化,出现呼吸困难、浮肿,甚至发生心力衰竭、休克或晕厥。极少数患儿病情迁延不愈,会反复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进行性心脏扩大,即迁延为慢性心肌炎,甚至极少数进展为不可逆的扩张型心肌病,从而危及患儿生命。
心肌酶高就是心肌炎吗?
国外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有严格的病理学标准。因病理学的诊断需要做心肌活检,即利用器械直接从患儿心脏上取心肌组织做病理检查,这本身是有创的,而且可靠性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国内临床工作中根据实情制定了其临床诊断标准,这包括很多体征与检查指标,仅仅心肌酶高并不能确诊为心肌炎。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病情做相应的检查然后做出诊断。当然,诊断上需要严谨些,以免给患儿和家长造成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但在治疗上应尽量宽泛些、积极些,毕竟心肌炎延误治疗恐有后患。
心肌炎的早搏需要治疗吗?
早搏是心律失常的一种,是心肌炎的一常见症状。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早搏特别敏感、紧张,恨不得立即把所有的早搏一下子消灭干净。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早搏都需要治疗,大多数早搏会随心肌炎的积极治疗而逐渐减少、消失,而不需要另外用抗心律失常药。但有些早搏,如频发早搏(指>5次/分钟)会影响到患儿心功能,需要积极治疗,酌情选用抗心律失常药。另外,抗心律失常药的用与否及其用量用法都是很严格的,毕竟它本身对心脏有许多副作用,家长不要随意自做主张,医生也会在给患儿做心电图和/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后才决定其应用。
那么小儿患了病毒性心肌炎,该如何进行治疗和护理呢?
1.休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1~6个月),休息很关键,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促进心肌逐渐恢复。恢复期(6~12个月)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可过于劳累。慢性心肌炎要长期注意休息,避免剧烈的体育活动。
2.药物治疗:急性期要住院治疗半个月,遵医嘱积极应用心肌营养药(如1,6-磷酸果糖等)、抗自由基药物(如VC、VE等)、抗病毒药和免疫增强剂等。慢性期也要根据病情对症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服药一定要遵医嘱,尤其是伴心律失常(如频发早搏等)的患者,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3. 护理:要精心护理,注意增加营养。多给孩子吃易于消化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鱼、大豆等);多吃含维生素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桔子、蕃茄等),少食油腻、辛辣的食物。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感冒等。另外,心理的疏导也很重要,尤其对年长儿,家长的过于紧张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这样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能治愈吗?是不是可以复发?
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是可以治愈的,仅有极少数的患儿会发展成为慢性心肌炎或扩张型心肌病。预后与病情轻重有关,如起病时不十分严重,同时得到及时的诊断治疗,并能保证足够的休息,一般预后较好;严重病例一般预后较差。
由于病毒对心脏损害的特殊性,其恢复期要长于病毒对其它脏器的损害,一般为3个月到半年。部分患儿在此期间因不愿意耽误课程,会坚持到学校学习,但要注意不要过于劳累,适当限制体力活动,并且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如果在此期间孩子过于劳累、自身免疫力低下,同时又反复罹患病毒感染,那么心肌有可能再次受病毒侵扰,导致心肌炎复发。
本文是于永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