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病就是健康?
许多人认为没热没痛、能吃能睡、能干能走就是没病,就是健康,果真如此吗?让我们来看一些令人深思的数字:三国时期的周瑜因妒忌34岁撒手人寰,孔明忠心辅佐、终日劳累死于54岁;当今的数学家罗健夫(47岁)、光学家蒋筑英(43岁)、数学家张广厚(50岁)、音乐家施光南(55岁)、小说家路遥(42岁)等一大批英才在他们风华正茂的年华过早的离开了人间;难道真的是天妒英才吗?而拥有健康强壮体魄的排球运动员海曼、短跑名将乔依娜及我国的健美之星马华之死,不得不使人震惊和深思。英年早逝的现象,其实就是十几年前日本提出的“过劳死”,它与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工作负荷量不断增大、生活节奏加快和心理负担过重等因素有关。
很多人总认为自己身体好、精力充沛,其实人在25岁以后就开始出现多个系统功能的退化,包括骨质、脊柱的椎间盘、皮肤、肌肉及听力等功能的退化,而人体的主要免疫器官之一的胸腺,在青春期后便开始萎缩,其功能也随之减退;35岁之后各器官功能减退的速度逐渐加快,因此日本科学家太田邦夫概括指出:20岁以前为生长期,20岁以后开始老化,30岁以后各器官和功能开始衰老。健康是人的第一状态,生病是人的第二状态,在两者之间还存在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有研究表明,全世界人群中,处于第一和第二状态的人群均占20%左右,而60%左右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城市中,这种群体多于农村;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有:食欲不振,心绪不宁,头痛头晕,疲劳无力,萎靡不振,失眠健忘,抑郁烦躁及皮肤干燥等。多种因素可以引起亚健康状态,它们涉及社会、环境、气候、生物、营养、心理、生活方式及行为等各方面。具体来说,吸烟、嗜酒、劳逸无度、饮食不节或偏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来自水、环境、空气和农产品中的污染,以及现代生活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都可危及健康,导致亚健康状态;在人的一生中,它可间断或连续地存在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不能及时纠正,将导致疾病的发生,另外,在生命过程的某些阶段,象产前期、产后期及更年期等也会出现亚健康状态,还有的人在季节交替时也会表现亚健康状态的症状。
17世纪以后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所开展的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其目的是消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以保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所以,当时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就是没有疾病,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生物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在一些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不再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而因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所引起的不良生活方式病,如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癌症、心血管病、肥胖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就成了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在我国,各种死亡原因中,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占44.7%,居首位;在美国,该比例更高达50%,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就包括吸烟、嗜酒、不当饮食、缺少体力活动、心理失衡和精神障碍等。因此,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第二次世界卫生革命,WHO于1948年提出了健康的新定义:健康乃是人在躯体、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也就是说,这一定义把健康的内容扩展到人类活动所涉及的身体、心理及社会3个领域。
总之,健康新概念应该是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状态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均不能算健康。
本文是喻永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