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燕 三甲
王燕 主治医师
郑大一附院 针灸科

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

3471人已读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S)是一种非关节性的软组织疼痛性疾病,以慢性广泛性肌肉骨骼疼痛、僵硬为特征,伴有疲劳、焦虑、睡眠障碍、头痛、肠道刺激症状、关节肿胀和麻木感等,在特定部位即压痛点出现明显压痛。本病多见于成人,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25~45岁。针灸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缓解局部症状有着独到的优势, 笔者采用背部透穴配合药罐治疗本病,与单纯药物治疗作对照,探讨针灸治疗疼痛的机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系2007年7月~2008年7月本院门诊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针罐组(治疗组)33例,男10例,女23例;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45岁;药物组(对照组) 20例,男4例,女l6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压痛点个数、伴随症状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符合199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制定的诊断标准(1):(1) 广泛性疼痛病史(至少3个月):左右侧躯体疼痛,腰部上下疼痛,且必须具备中轴骨骼(颈椎或前胸或胸椎或下背部)疼痛;(2) 用拇指指腹以4kg/cm2的压力进行检查全身18个压痛点中,至少有11个或以上压痛(+)。这18个(9对)压痛点部位是:枕骨下肌肉附着处;斜方肌上缘中点;第5至第7颈椎横突间隙的前面;冈上肌起始部,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肱骨外上髁远端2 cm处;第2肋骨与软骨交界处,恰在交界处外侧上缘;臀外上象限,臀肌前皱襞处;股骨大粗隆后方;膝内侧脂肪垫关节折皱线的近侧。诊断需同时满足上述2个条件者,且排除其他疾病,不能以病史、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作为特异性诊断依据。

1.3 治疗方法

1.3.1 针罐组

(1)取穴:病人取俯卧位,取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1、2侧线。

(2)操作:采用沿皮透穴针刺,用直径0.35 mm,长50 mm的毫针,由上至下分段刺入背部经脉循行路线,采用G6805-2A型电针治疗仪,连续波,频率为50次/min,强度以局部肌肉跳动、病人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每隔2日出针后施以走罐,在局部及火罐口内缘均匀地涂抹扶他林软膏。闪火法将火罐吸附在两侧大杼穴处,沿膀胱经背部循行(即骶棘肌纤维走行)施以缓慢柔和的走罐,反复推拉6~8遍,至皮肤局部出现红晕或稍紫斑,于肾俞留罐l0min,起罐,施按、揉等手法放松后结束治疗。针刺6d为1疗程,走罐1周2次,疗程间隔1d,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2 对照组

服用阿米替林25 mg,每天2次,连服20天。

1. 4 疗效评定

1.4.1 疗效评定指标

目前FS尚无统一的实验室检验标准,主要根据治疗前后压痛点的疼痛程度、数目及伴随症状的变化而判断临床疗效,由1名医师采用视觉类比表(Visual analogus scale,VAS)进行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各评定1次患者的疼痛指数,并通过查体确定患者的压痛点个数(2.3)

1.4.2 疗效标准

痊愈:疼痛及伴随症状消失,社会适应性良好,6个月内无复发;显效:疼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社会适应性一般,6个月内有复发,但同法治疗仍有效;好转:疼痛及伴随症状有好转,社会适应性较差,6个月内有复发,同法治疗效差;无效:疼痛及伴随症状,治疗前后无变化 。

1.5 治疗结果

1.5.1 疗效比较

组别

n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针罐组

33

19

5

4

5

84.8

对照组

20

4

7

5

4

80

1. 5. 2 痊愈病例复发随访比较

组别

痊愈例数

复发

复发率

针罐组

19

3

15.8

对照组

4

3

75

两组病例经统计学处理,治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两组无差异(p>0.05),针罐组痊愈病人六个月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讨论飥斤

王燕
王燕 主治医师
郑大一附院 针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