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发表者:郭兆安 人已读

肾病综合征定义:1.尿蛋白多于3.5g/1.73m2/24hr或50mg/kg体重;2.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3.水肿;4.血脂升高。

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高血压、高凝状态、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病的进展、微量元素缺乏、内分泌功能紊乱、感染/免疫功能低下。

一、水肿的治疗

利尿剂的分类

名称

部位

程度

原发作用

继发作用

剂量(mg/d)

并发症

乙酰唑胺

近端

+

↓Na+/H+交换

↑K+、HCO3-丢失

250-500

低钾血症

高氮血症酸中毒

速尿

亨氏襻

+++

↓Na+/K+/2Cl吸收

↑K+、丢失

40-600

低钾性碱中毒

利尿酸

亨氏襻

+++

↑H+分泌


50-400


氯噻嗪

远端

++

↓Na+吸收

↑钾丢失

500-1000

低钾性碱中毒

氢氯噻嗪

远端

++


↑H+分泌

50-100


美托拉宗

远端

++



2.5-10


氨苯喋啶

集合管

+

↓Na+不高于吸收

↓钾丢失

100-300

高钾性酸中毒

↓H+分泌

氨氯喋啶

集合管

+



5月10日


螺旋内脂

集合管

+



100-400


影响利尿剂疗效的因素:1. 血浆蛋白浓度;2. 血容量;3. 蛋白尿程度。

利尿剂的副作用:1. 低血容量;2. 血液浓缩,易于形成血栓;3. 影响代谢,高尿酸血症及代谢紊乱;4. 电解质紊乱。

轻度水肿(液体潴留达体重的3%):限制食盐摄入,4g/d(72mmol/d);弹力袜;保钾类利尿剂,不单独使用,常与排钾类合用,高钾或GFR<25ml gfr="">50ml/min),速尿40~80mg/d (如GFR<50ml/min)。

中度水肿(液体潴留占体重的6%):继续限钠,2g/d(36mmol/L);速尿160~480mg/d,丁尿胺1~2mg/d,torsemide 40~160mg/d。

重度水肿(液体潴留占体重10%以上):继续限钠;速尿160~480mg/d,口服或静注+美托拉美2.5~10mg/d;丁尿胺 1~2mg/d+美托拉美2.5~10mg/d;torsemide 40~160mg/d+美托拉美2.5~10mg/d。

顽固性水肿:给一次负荷剂量后,持续静滴速尿20mg/h,或丁尿胺1mg/h;无盐白蛋白20~50g+速尿120mg,静滴;缓慢持续静-静脉超滤(使用高通透性膜、聚砜膜)。输入的白蛋白通常在24~48小时内排出。

二、高脂血症的治疗

1、饮食治疗

控制每日总热卡摄入量,摄入脂肪产生的热量必须小于摄入总热量的20%~30%,不饱和/饱和≥1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150~300mg

2、药物治疗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降胆固醇贝特类:降甘油三酯 。如安妥明、Clofibricacid胆酸结合树脂:结合胆汁酸,促进胆固醇转化胆汁酸丙丁醇(probucol):轻度降胆固醇维生素E

3、血液净化治疗

分离LDL2/w×3w

三、抗凝治疗

1、使用抗凝剂的指征

1) 膜性肾病

2) 血清白蛋白<20~25g/L

3) 纤维蛋白原> 4.0g/L

4) 纤溶酶原< 0.2g/L

5) AT Ⅲ< 0.15 g/L

6) PAI-1> 0.8mg/L

7) D-二聚体> 0.3mg/L

2、抗凝剂使用方法

肝素:1000 u/h VD 8~10h

低分子肝素:5000u 皮下 2/d

华法令:需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使用5~7天后,PT达到正常1.5~2倍,才可使用

3、抗凝目标:CT达到正常的2~3倍,KPTT达到正常的2倍

4、抗血小板制剂使用方法

阿斯匹林50~100mg 1/d

潘生丁100~200mg 3/d

抵克力得0.25g 1/d

5、溶栓剂及其用法

UK20万~25万u+NS 5~10ml,在20min内静推,继之以20万u/h VD,24hSK5万uIV,继之以10万u/hVD共72hrt-PA 100mg,IV

6、停用抗凝剂的指征

抗凝治疗>6个月,血清白蛋白>30g/L,24h尿蛋白<3.5g/L

四、常引起肾病综合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微小病变性肾病(minimal change glomerulopathy)

系膜增殖性肾炎(mesangi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MsPGN)

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症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FSGS)

膜性肾病(membranous glomerulopathy)

膜增殖性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MPGN or mesangial capillary glomerulonephritis)

IgA肾病(IgA Nephrolopathy)

五、MCD

1、流行病学:Monk 1913年首先描述,称为类脂质肾病 (lipid nephrosis), 16岁以下儿童肾病综合征80%为微小病变,10岁以下70%-90%,10岁以上的青少年50%,成人20%肾综为微小病变。

2、MCD临床特点

三高一低肾综表现:高度水肿,水钠潴留占体重3%以上;大量蛋白尿:成人>3.5g/d,儿童>40mg/h.m2

实验室检查:低钠血症,血液浓缩

并发症:感染、血栓形成、急性肾衰

3、MCD病理

光镜:肾小球系膜无增殖,系膜区不扩张,肾小球基底膜不增厚

免疫荧光:无Ig、补体C3、C4、C1q沉积,有时可见IgM、C3弱阳性

电镜:上皮细胞足突融合,上皮细胞胞质形成微绒毛

4、MCD的特异性治疗

儿童自发缓解30%-40%,成人自发缓解少见。8周足量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儿童缓解率90%,成人缓解率50%。

标准方案:

儿童:强的松60mg/m2/d×4周,随后40mg/m2,隔日一次×4周;

成人:1-1.5mg/kg/d×4周,随后1mg/kg,隔日一次×4周;

时常复发的治疗

CTX 2-3mg/(kg.d),×8-12W,最大累积剂量150-250mg/kg;

苯丙酸氮芥:0.1-0.2mg/(kg.d),×2个月;

CsA:150mg/(m2.d),或4mg/(kg.d),治疗一年,然后逐渐减量;

左旋咪唑:2.5mg/kg/隔日,×3个月

5、MCD激素治疗的反应类型:

治愈:初治有效,无复发;

不经常复发:初治有效,6个月内有一次复发;

经常复发:初治有效,6个月内有2次以上的复发,1年内3次以上复发;

激素依赖:初治有效,激素减量过程中复发,或停药2周内复发;

激素抵抗:初治有效,但随后复发对激素无反应,或初治对激素无反应(儿童服药5周,成人服药6周无效)。

6、MCD肾病综合征复发的诱因

感染:上呼吸道、消化道、皮肤

药物:NSAID、α干扰素、锂:罕见(通常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金:罕见(通常引起膜性肾病)

过敏:花粉、灰尘、昆虫叮咬、免疫接种

肿瘤:何杰金氏病,蕈样肉芽肿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通常伴有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7、MCD的转归及预后

2/3儿童MCD,出现复发;

50%儿童MCD复发次数大于4次;

<5%儿童成年后复发;

成年MCD不进展至肾衰,但许多病人随后肾活检证实FSGS;

FSGS血浆蛋白正常,24小时尿蛋白<3g>3g/d,血浆蛋白降低,50%进展至终末期肾衰。

六、系膜增殖性肾炎

Churg 1970年首先报告系膜增殖性肾炎

1、病理

光镜: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宽,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正常的一种病理类型在2-3微米切片厚度下,每个系膜区3个细胞+,每个系膜区4个细胞++,每个系膜区5个细胞+++。

系膜基质轻度增宽,毛细血管腔仍然开放+,中度增宽,不及50%的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锁++,重度增宽,50%以上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锁+++。

免疫荧光

以IgM沉积为主,伴或不伴C3沉积,西方国家此型最常见,我国仅占21%-29%

以IgG沉积为主,伴或不伴C3沉积,西方国家少见,我国占MsPGN的60%左右

只有C3沉积,约占7%-19%

无任何免疫沉积物,约占3%-27%

电镜检查

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

系膜区电子致密物大约在20%-50%的肾活检标本中能见到,内皮下及基底膜内电子致密物也偶能发现

2、临床表现

青少年常见,男女比例为1.5-2.3:1

无症状性蛋白尿

孤立性血尿

蛋白尿合并血尿

肾病综合征

高血压20%-40%

肾功能不全:10%-25%

3、MsPGN的治疗

与微小病变肾病综合征治疗相似

肾脏病理变化轻、肾功能正常的肾病综合征

强的松:1mg/(kg.d),8-12周后逐渐减量

环磷酰胺:2mg/(kg.d),累积量6-8g后停药

苯丁酸氮芥:0.15-0.2mg/(kg.d),服8-12周

环孢素A:4-5mg/(kg.d),3个月后渐减量,若服6个月

肾脏病理变化重,出现明显慢性肾功能不全,不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按非透析疗法处理

七、FSGS

Rich 1957年首先描述。FSGS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多种病因通过多种发病机制引起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临床特征是肾病综合征或非肾病综合征的蛋白尿,病理特征是局灶(<50%肾小球)节段肾小球硬化或疤痕形成。

过去20年,FSGS发病率增加,占成人肾病综合征的1/3,在黑人中占1/2。

1、FSGS临床表现

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占2/3,非肾病综合征(1-2g/d)占1/3

血尿 >50%

肾功能不全 >1/3

高血压 1/3成人多见

2、FSGS分类

原发性(特发性)FSGS:典型,顶端病变型,塌陷型

继发性FSGS:HIV,静脉滥用毒品;morbid肥胖,镰刀细胞病,紫绀型先天心脏病,低氧性肺病;单侧肾脏发育不良,寡巨肾单位病,返流性间质性肾炎,局灶皮质坏死后,肾切除术后。

典型FSGS(typical FSGS):硬化首先发生在肾小球球门周围区。LM:肾小球门周围透明变性,于包曼氏囊粘连,硬化可向其他节段进展,硬化肾小球相连的肾小管萎缩,间质有慢性炎细胞浸润,部分病人肾小球体积增大;IF:C3、C1q、IgM不规则沉积;EM:壁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无电子致密物沉积。

肾小球顶端病变型FSGS(glomerular tip lession variant fo FSGS)病理:LM:泡沫细胞、肿胀的内皮细胞使毛细血管腔闭塞,细胞外基质增加。硬化节段周围的脏层上皮细胞增大,含透明滴,于邻近的壁层上皮和近端小管相接;IF:同典型FSGS;EM:泡沫细胞、病变部位有蛋白致密物沉积。

肾小球塌陷型FSGS(collapsing glomerulopathry variant of FSGS):LM:局灶节段或球型肾小球毛细血管塌陷,伴毛细血管腔闭塞,脏层上皮细胞增生、肥大,可形成新月体。小管损伤较小球重,局灶小管腔扩张,蛋白管型,广泛间质炎症;IF、EM:与典型FSGS相似;

3、FSGS预后

8周激素治疗缓解率20-40%,16-24周治疗缓解率70%;

非肾病综合征型FSGS:10年后肾活率> 80%;

蛋白尿2.0-10.0g/d:3年内50%进入ESRD;

蛋白尿>10g/d:3年内大多数进入ESRD;

药物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FSGS:5年内<15%进入ESRD;

不缓解者:6年内50%进入ESRD。

4、FSGS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

典型FSGS:肾小球肥大,非肾病综合征型蛋白尿,长期预后较塌陷型好(中度);

塌陷型FSGS:与顶端型比较,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更严重,与典型FSGS比较,高血压少见,发病前常有肾外表现,如腹泻、上感、肺炎等,预后最差;

顶端型FSGS:水肿发生快,蛋白尿严重,低蛋白血症,可发生可逆型急性肾衰,对激素反应好,预后最好。

5、FSGS的治疗

所有FSGS病人,在宣布对激素抵抗前,必须接受强的松0.5-2mg/kg/d治疗6个月,大剂量(>60mg/d)强的松治疗3个月,随后减为0.5mg/kg/d,治疗3个月(D级推荐)

环孢素降低FSGS蛋白尿有效,剂量5-6mg/kg/d,维持血清环孢素A浓度在150-300ng/ml,减少剂量或停药,75%复发,需要长时期用药,维持缓解(D级推荐)

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和苯丁酸氮芥只作为第二线治疗(D级推荐)

肾移植病人FSGS复发,可用血浆置换或蛋白吸附

ACEI和ARB可降低蛋白尿,延缓肾衰发展

八、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占成人肾综25%,大于1g/d蛋白尿病人中,膜性肾病占20%。多发生于成年男性,男:女=2:1,成人:儿童=26:1。大多数表现为肾病综合征,10%~20%病人蛋白尿<2.0g/d。

1、膜性肾病临床表现

肾综:70%-80%

高血压:13%-55%

肾静脉血栓形成:4%-52%,腰痛、血尿、肾功异常

肾功能突然恶化:低血容量,肾静脉血栓形成

2、膜性肾病的分类

特发性(原发性)膜性肾病

继发性膜性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SLE、过敏性紫癜、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感染:乙型、丙型肝炎、结核;药物:青霉胺、金制剂;恶性肿瘤:结肠癌、肺癌

原发性:原位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不分布在系膜区,只分布在毛细血管襻。

继发性:循环免疫复合物,分布在系膜和周围毛细血管襻,因此,在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提示继发性膜性肾病

3、根据电镜观察,膜性肾病分为四期

Ⅰ期:电子致密物沉积在上皮下,周围没有基底膜反应;

Ⅱ期:电子致密物沉积周围,基膜形成“钉突状”突起;

Ⅲ期:电子致密物四周被基底膜包绕;

Ⅳ期:基底膜增厚,不规则透亮区。

4、膜性肾病的治疗

口服大剂量强的松无效,不应单独使用(A级推荐);

硫唑嘌呤没有显著的益处(C级推荐);

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治疗膜性肾病有效,考虑到毒性,这类药只用于严重长期的肾病,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有可能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的病人;

苯丁酸氮芥联合口服类固醇是首选治疗(A级推荐)

环磷酰胺+类固醇可作为替代(B级推荐);

环孢素A将来可成为膜性肾病的首选,目前可用于烷化剂禁忌或无效,高度进展危险的病人(B级推荐)。

环磷酰胺

1.5~2.5mg/kg/d,口服,6~12个月;加强的松1~2mg/kg/d ,1/隔日,口服,最初2个月。一旦出现明显疗效,强的松逐渐减量;

一般不用静脉冲击治疗。

苯丁酸氮芥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1.0 iv ×3天,随后,强的松0.4mg/kg/d,口服,×27天,接着,苯丁酸氮芥0.2mg/kg/d ×28天

连续3个周期,总疗程6个月

环磷酰胺和苯丁酸氮芥应根据“干体重”或肾病综合征前的体重计算,以免骨髓毒性。

环孢素

4~6mg/kg/d,分二次口服,6~12个月,根据谷浓度120~200 ng/ml调整药物剂量;

加服强的松 1~2mg/kg,1/隔日,一旦有效,应逐渐减量。

5、膜性肾病的预后

肾存活率:5年86%,10年65%,15年59%。虽然10年35%膜性肾病进入慢性肾衰,但25%在5年内完全自发缓解。未治疗的膜性肾病:10%在12个月完全缓解,16%在24个月完全缓解,22%在36个月完全缓解

膜性肾病预后差的指标:男性,年龄在50岁以上,高血压难控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合并FSGS或新月体肾炎,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

九、膜增殖性肾炎

MPGN占肾活检标本的10%,发生率在降低。90%Ⅰ型和70%Ⅱ型发生在8~16岁儿童。男:女=1.2:1。

1、MPGN病理

Ⅰ型:LM: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增厚,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单个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肾小球分叶明显,基底膜有系膜插入,成双轨,毛细血管腔有透明血栓,少数病人有新月体,很少累及50%以上的肾小球;IF: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颗粒状或带状沉积在周围毛细血管内皮下,少数病人肾小管基底膜和血管有免疫复合物沉积,免疫复合物以IgG、IgM为主;EM:系膜插入内皮下,内皮下沉积物和系膜突出物周围形成新的基底膜成份。

Ⅱ型:LM:表现多样,不总是表现膜增殖改变,故肾脏病理学家更喜欢称之为“致密物沉积病”。毛细血管壁增厚、分叶、细胞数增多、少数病人有新月体形成;IF:C3线状或带状在毛细血管壁沉积,系膜区有散在的球状或环状沉积;EM:肾小球基底膜有电子致密物沉积,系膜区有球形或不规则的致密物沉积。Ⅱ型靠EM诊断。

Ⅲ型:电子致密物不仅沉积在内皮下、系膜区,而且沉积在上皮下,肾小球病变在光镜和免疫荧光下改变与Ⅰ型相似,但在超微结构下,肾小球基底膜不规则,有不同密度的膜内沉积。

2、MPGN临床表现及预后

肾综1/2病人,无症状血尿和蛋白尿1/4,肾炎综合征1/4-1/3,10年肾存活率65%;

Ⅰ型伴肾综,10年肾存活率40%,不伴肾综,10年肾存活率85%;

Ⅱ型:预后较Ⅰ型差,临床缓解率<5%,8-12年进入肾衰。

3、MPGN病理分型与临床

Ⅰ型:浮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血清C3低;

Ⅱ型:肾炎综合征,血清C3持续降低,发生在20岁以下的青年人常在移植肾复发;

Ⅲ型:仅发生于很少数儿童和年青人,临床表现及预后与Ⅰ型相似。

4、膜增殖性肾炎的治疗

肾功能正常,无症状非肾病性蛋白尿,不需要特殊治疗(B和C级推荐);

每3~4个月随访一次,特别注意肾功能、蛋 白尿和血压控制;

儿童、肾病综合征和/或肾功能受损MPGN,试用类固醇(A级推荐);

大剂量,隔日类固醇,6~12个月(40mg/m2,1/隔日);

如无效,停药,随访,注意保守治疗(控制血压、降蛋白尿、纠正代谢紊乱);

成人MPGN,肾功能受损,肾病综合征的蛋白尿,试用阿斯匹林(325mg 1/日)或潘生丁(75~100mg 3/日)或两者合用,时间12个月(B级推荐),无效,应停药;

延缓慢性肾衰进展,密切随访。

十、IgA肾病

Berger和Hinglais 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先报告IgA肾病。IgA发病率25~50/100000,在亚洲最常见,占肾活检的30%~40%,在欧洲占20%,在北美占10%。男:女=2~6:1。40% IgA肾病可进展至ESRD。

1、IgA肾病的分类

原发性IgA肾病

继发性IgA肾病:过敏性紫癜,HIV病毒感染,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Familial IgA肾病,酒精性肝硬化,强直性脊柱炎,肺癌,分泌mucin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克隆病。

IF:只有IgA 沉积或以IgA沉积为主,大多数只限于系膜区,少数分布于毛细血管袢。

EM:电子致密物在系膜区沉积,系膜基质扩张,系膜细胞增殖,多数情况下,毛细血管壁无电子致密物沉积

LM:灶型,弥漫系膜增殖或增殖型肾炎668例IgA肾活检标本中

2、IgA肾病的发病机制

大量IgA、C3在系膜区沉积,说明激活补体替代途径。 IgA1多聚体沉积为主,说明来自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的免疫系统

肝脏清除IgA减少:IgA1含一5个丝氨酸残基构成的绞链区,N-乙酰半乳糖胺以单糖活寡聚多糖通过O连接,附着于这些丝氨酸残基上,但末端半乳糖胺常被半乳糖替代。正常情况下,肝细胞膜上有唾液酸糖蛋白(ASGPR),可与IgA1上半乳糖结合,从而从血中清除IgA1

IgA肾病时,B淋巴细胞中β-1,3-乳糖酰转移酶(β-1,3-GT)活性降低,使IgA1乳糖化障碍,肝脏不能从血中清除IgA1,而IgA1在肾脏结合增加

IgA产生增加:周围血中,带IgA循环细胞增多,周围血淋巴细胞在体外产生IgA增加

3、IgA肾病的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乏力、疲劳、肌肉疼痛、发热、腰痛;眼观血尿:40%-50%,有时伴排尿困难;<5%病人有恶心高血压,<10%并发急性肾衰;镜下血尿:30%-40%,无症状血尿,伴或不伴蛋白尿,眼观血尿-镜下血尿-眼观血尿;肾病综合征:30%;慢性肾炎;终末期肾衰。

4、IgA肾病的预后

从确立诊断开始,每年1%-2%的病人发生ESRD,一组1900例IgA肾病中,10年肾长期存活率为78%-87%,20年内,20%-30%可发生肾功能不全。

5、IgA肾病治疗原则

IgA肾病应使用ACEI,尤其有高血压和大量蛋白尿时

预后不良的病人应服大剂量w3脂肪酸

肾病综合征和微小病变肾病,口服强的松治疗

对食物成份过敏,应进无抗原饮食

新月体肾炎,大剂量强的松、CTX或静脉内免疫球蛋白治疗

急性肾衰(肾小管坏死),保守治疗,预后好。

6、IgA肾病的循证治疗

蛋白尿>3g/d,肾小球病变轻,肾功能正常(Ccr>70ml/min)者,应使用强的松治疗,强的松可降低蛋白尿(B级)稳定肾功能(C级)

不要联合使用环磷酰胺,潘生丁和华法令,(A级)也不要使用环孢素A(B级)

病情进展时(Ccr<70ml/min),使用鱼油治疗 (B级)

复发性扁桃腺炎病人,扁桃体切除术可降低蛋白尿和血尿(D级)

高血压应用ACEI治疗 (A级)

本文是郭兆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