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根据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本病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痞满”、“嘈杂”、“胃脘痛”等病范畴。但为规范本病,1989年全国第五届脾胃病学术会议明确将萎缩性胃炎纳入“胃痞”
病范围。因此,中医对“胃痞”的认识即可反映中医对萎缩性胃炎的认识,二者是互为对应的。
胃痞,又称痞满,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痞满、堵闷、食后加重,或兼见胀痛等症状为主的病证,其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极为接近。痞满一证,首见于《内经》,被称为否、满、否塞、否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同书《五常政大论》说:“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张仲景《伤寒论》则明确提出了
“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的概念,并根据不同情况拟诸泻心汤分别治疗,辨证明确,立方精当,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圭臬。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八痞”、“诸痞”之名,并说明致痞原因非只一端,概其病机,却不外乎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血气壅塞,不得宣通。唐、宋时期,虽在有关痞满的理论方面没有新的突破,但临床治疗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千金方·脾脏方》之槟榔散,《本事方》之枳壳散,《局方》之和胃丸,……,均是治疗痞满的有效方药。金元时代,李东垣所论脾胃病的致病因素,如饮食不节、劳役过度、喜怒忧恐,皆有关于本病。《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谓:“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风寒有余之邪,自表传里,寒变为热,而作胃家腹满”;“亦有膏粱之人,胃湿热邪于内而生胀满者”;“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生胀满者,或脏寒生满病”。此虽论腹满证,但与痞满之病因相同。明代·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痞》将痞与胀进行鉴别,认为胀在腹中,其病有形;痞在心下,其病无形。而张介宾《景岳全书 痞满》中说:“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对痞满一病的辨证颇为明晰。清代医家汇集前贤的论述和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对痞满的辨证论治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如李用粹《证治汇朴·痞满》谓:“本病的治疗,初宜舒郁化痰降火,久之固气佐以他药;有痰治痰,有火清火,郁则兼化。”
由上可知,祖国医学历代文献对痞满即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论述颇为详细,其从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鉴别及治法方药等诸多方面均有丰富的记载,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不外饮食不节,戕伤中州;或外邪内侵,损及脾胃;或忧思郁怒,肝失疏泄,横逆犯胃;以及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等。其病位在“胃”但与“脾”、“肝
”、“肾”关系密切,病机特点是虚中夹实。
(1)饮食不节,损及脾胃:《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饥饱无常;或恣食生冷,寒积胃脘,损伤脾胃之气,气机升降失常;或过食辛辣肥甘,过饮烈酒,酿热生痰,损伤脾胃,而出现胃痛、痞满之症。
(2)抑郁伤肝,横逆脾胃:肝为将军之官,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境遇不遂,忧思恼怒,情怀不畅,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横犯脾胃,脾胃失和则可致胃脘胀满嘈杂等症。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沈氏尊生书·胃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3)禀赋不足,脾胃虚弱:身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中伤脾胃;或久病不愈,延及脾胃,脾胃虚弱,阳气不足,胃纳呆钝,脾运失健,而发为胃脘痞满、疼痛。正如《兰室秘藏·
中满腹胀论》中谓“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4)外感内伤,脾胃湿热:外感暑湿、寒湿,内侵脾胃,水湿内停;或饮酒过度,酿湿生热,损及胃腑;或肝郁脾虚,脾失运化,蕴生湿热,而致痞满、嘈杂、反酸、胃脘灼痛等症。
(5)气滞不行,瘀血阻络:胃病日久,迁延不愈,气血阻滞胃腑;或术后损脉,瘀血内生,胃络失于滋养;或情绪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可致胃痛发作、嗳气痞满等症产生。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云:“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6)虚火内生,胃阴不足:恣食肥甘辛辣,饮酒过度,蕴湿酿热,日久不愈,灼伤胃络;或气滞血瘀,病邪留滞,瘀久化热;或肝气久郁,化而为火,上述原因均可灼烧胃腑,损耗胃阴,而发为胃脘灼痛,口干咽燥、大便干涩等症。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