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米卡星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观察
阿米卡星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观察
魏征 沈阳市胸科医院;樊丽超 沈阳市胸科医院;田菲菲 沈阳市胸科医院
【摘要】:目的:观察阿米卡星(AK)鞘内注药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CSF)细胞数和生化结果的影响,并探讨其疗效。方法:90例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 TB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和鞘内注入结核药治疗,观察组鞘内注入异烟肼、阿米卡星和地塞米松,对照组鞘内注入异烟肼和地塞米松。4周后对两组脑脊液的细胞数和生化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改善脑脊液细胞数和生化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5%,治愈率为62.5%。对照组有效率为80%,治愈率为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米卡星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确切,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阿米卡星;鞘内注药
结核性脑膜炎是最严重的一种肺外结核,死亡率高达15%-36%,尤其近年来,我国及部分发达国家由于人口流动频繁,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耐药结核菌株的出现及HIV感染,使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目前结核性脑膜炎主要采用常规抗结核药物联合异烟肼和地塞米松鞘内注入的方法治疗[1]。我院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阿米卡星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自2004年—2010年沈阳市胸科医院结核内科住院患者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20-54岁。均为初治患者,符合《现代结核病学》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标准[2]。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脑脊液、X线、头颅CT检查后确诊。主要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发热、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肢体肌力下降、颅神经损害等,病程10—35天,脑脊液压力170—350mmH2O,脑脊液检查符合结核性脑膜炎改变。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研究方法:入选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异烟肼 0.7g 1次/日 静点;阿米卡星0.4g 1次/日 静点;地塞米松 5mg 1次/日 静点;利福平 0.45g 1次/日
口服;吡嗪酰胺 0.75g 2次/日 口服;乙胺丁醇 1.0g 1次/日 口服,常规应用脱水剂、利尿剂和保肝药物等支持对症治疗。每周一、三、五行腰椎穿刺术,检测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指标。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次腰穿时鞘内注入异烟肼100mg、阿米卡星 75mg、地塞米松5mg[3]。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次腰穿时鞘内注入异烟肼100mg、地塞米松5mg。观察两组脑脊液细胞数和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
1.3 疗效判定:治疗4周后,参照《现代医院诊疗常规》结脑疗效标准[4]:①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无并发症,脑脊液检查连续2次恢复正常;②好转:症状体征减轻,无并发症,脑脊液检查有一定改善;③无效:症状体征存在,脑脊液检查改善不明显或病情恶化。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入选病例90例,观察组40例、治疗组41例完成实验,观察组肝功异常3人、肾功异常1人、耳鸣1人退出实验,对照组肝功异常2人、肾功异常1人、耳鸣1人退出实验。其余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脑疝、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治疗1个月后,脑脊液压力、细胞数和生化结果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2.1 脑脊液结果: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脑脊液检查结果比较:
组别 n 颅内压 mmH2O |
脑脊液 |
|
WBC 葡萄糖 氯化物 蛋白质 ×106 mmol/L mmol/L g/L | ||
观察组 治疗前 360.00±10.80 172.50±16.58 1.49±0.14 91.88±12.14 3.30±0.30 治疗后 206.25±10.31* 43.75±10.31* 2.08±0.21* 117.35±11.39* 0.64±0.19* 对照组 治疗前 358.75±17.50 163.75±22.13 1.50±0.11 96.75±18.25 3.42±0.23 治疗后 231.25±15.48 77.50±10.41 1.98±0.16 98.50±8.49 0.97±0.17 |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疗效比较:
表2、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40 25(62.5)* 13(32.5)* 2(5) 95 对照组 41 22(53.7) 11(26.8) 8(19.5) 80 |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 TBM)是结核分枝杆菌经血液循环或直接途径侵入蛛网膜下间隙,并在软脑膜、蛛网膜形成结核结节,之后结节破溃进而累及脑神经、脑实质、脑血管和脊髓的疾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其病死率高,存活者后遗症较多,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如果不能得到正规治疗,极易遗留颅神经损害、肢体瘫痪、脑积水等后遗症,在感染后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则易造成蛛网膜下腔粘连,脑脊液蛋白含量增加、沉积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炎症扩散致蛛网膜,引起脊髓神经病变,甚至出现截瘫,因此及时有效的抗结核治疗对降低结脑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至关重要[5]。
结核性脑膜炎的常规治疗以口服和静脉给药为主,由于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的屏障作用,使药物很难顺利达到大脑和脑脊液,本研究在常规抗结核的基础上,加用阿米卡星鞘内注入疗效显著,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静脉使用阿米卡星只有20%—50%的药物可以透过血脑屏障,而鞘内注入阿米卡星可以使颅内局部血药浓度大大提高[6]。②异烟肼作用机制不明,虽然易透过血脑屏障,但单独使用易产生耐药,鞘内注药可使阿米卡星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并与异烟肼协同,多点,多机制联合发挥抗结核作用,并防止结核菌对异烟肼产生耐药,提高疗效。③阿米卡星对颅内结核菌感染伴发轻微的细菌感染或穿刺注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感染均有治疗作用,对地塞米松引起的继发感染有控制作用,避免了其他感染对结核性脑膜炎的影响。④阿米卡星对其他进入颅内的低剂量结核药物有协同作用,有利于抗结核作用的发挥。⑤椎管内注入阿米卡星(<12次/月)未见明显副反应发生,耳鸣的发生率不高于对照组,无耳聋的发生,但恢复期的椎管内给药没有观察是否安全,无临床经验。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经1年期的观察,未发现耳鸣,耳聋的发生。
综上所述,经过对90例结核性脑膜炎的观察,短期(<12次/月)采用鞘内注入阿米卡星协同异烟肼、地塞米松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优于异烟肼和地塞米松鞘内注药治疗,并发症未见明显增多,亦无远期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马玙,朱莉贞,潘毓萱.结核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4—261.
2.谢惠安,阳国太,林善梓等.现代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16.
3.端木宏谨,屠德华,张培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结核分册)[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4.高世明,李旭,郭旭东.现代医学诊疗常规[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26.
5.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2.
6.王梅,陈伟.药物临床信息参考[M].四川: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152—154.
本文是魏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