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由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白内障系列知识之一——白内障的常用知识问答

发表者:李由 人已读

1 、什么是白内障?
正常透明的晶状体变混浊并影响视力,叫做白内障。通俗讲人的眼睛犹如一部照相机,晶状体就是照相机的镜头,眼底视网膜相当于胶卷。白内障就如相机镜头变混浊了,光线难以照射至胶卷-----眼底视网膜,也就难以获得良好的图像。患者视力的好坏与晶状体混浊程度有关。初期混浊对视力影响不大,而后渐加重,明显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在世界范围内白内障是致盲的首要病因,现在世界上大约有 2 千万人是由于白内障而致盲,在大多数的非洲和亚洲国家,白内障至少占盲人的一半。据我国调查的结果,全国白内障患者超过1千1百万,也是我国引起失明的最主要的眼病。
随着世界人均寿命的延长,白内障患者将不断增多。

白内障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通过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成功地恢复视力。

2 、晶状体的功能是什么?
晶状体为眼球的重要屈光间质之一,为双凸,扁平、透明结构。依靠晶状体的弹性、睫状体收缩舒张及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和紧张,使我们的眼睛调节能看清远、近各种距离的景物,我们称之为调节功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囊膜弹性降低,晶状体核增大变硬,睫状肌变弱,调节力减退而出现老花眼。

3、常见的白内障有以下几种:
1 老年性白内障最常见,这个术语已被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所取代,因为部分患者在中年出现白内障而并非老年,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与年龄有关,来描述晶状体的改变更为确切。多见于50岁以上者,80岁以上老年人几乎100%患有白内障,只是程度不同。
2有些是先天性白内障(多见于儿童),出生后就存在或幼年时发生。
3眼外伤也会导致白内障,称外伤性白内障。
4眼内炎症、出血等疾病导致的并发性白内障。
另外还有糖尿病肾病等内科疾病引起的代谢性白内障、
及使用激素等药物导致的药物性白内障、
或接触红外线、微波等可以引起放射性白内障等等。

4、白内障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引起白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放射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等有比较明显的病因外,白内障形成过程可能有多方面的因素,情况相当复杂。常见的老年性白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揭示,可能与年龄老化、紫外线长期过度照射、遗传因素、营养不良等有关。在我国经调查证实,高原地区以及阳光辐射较多的地区,白内障的发病率相对增高,我国西藏地区发病率最高。这是因为晶状体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影响晶状体的氧化- 还原过程,使晶状体蛋白质发生变性、混浊形成白内障。另外,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半乳糖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也都可引起白内障。

5白内障的症状有那些?
白内障常双眼发病,但发病可有先后,严重程度也不一样。主要症状为,眼前阴影和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混浊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
a.
皮质性白内障,早期---,不影响视力;发展后查视力好0.6,要在强光下看书报。有些人暗光下看书清,中央混浊。有的发展慢(裂隙),发展快(裂隙混浊)。
b.
核性白内障如高度近视眼,在视力减退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屈光力增强,既原有的近视增加或原有的老花减轻,有些平时需戴老花镜的人甚至去掉眼镜也能看清报纸书籍,第二视力
c.看到的东西发生重叠。强光下对比敏感度下降,夜间车灯照射下产生眩光。法国莫奈是著名的印象派画家,据说他的成名是和白内障有关的。早期没成名画的池塘睡莲上的桥Bridge over a Pool of Water Lilies,画风细腻,色彩逼真。后来得了由于眼病得了白内障后,大胆运用了鲜艳的色彩成为印象派大师,是因为对比敏感度下降所致。
d.还可出现单眼复视或多视、虹视、畏光和眩光等症状。
一般而言症状发展过程缓慢,但患者如伴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或伴有眼局部疾病如高度近视、青光眼术后、视网膜色素变性、葡萄膜炎等,白内障的发生就会较早,进展较快。

6 、得了白内障也会突然视力下降吗?
一般白内障的症状是视力逐渐下降,最后失明,整个过程中无眼疼等症状。如果患者突然感觉视力明显下降而没有疼痛,应考虑可能是眼底有了病变,比如:眼底出血、视神经乳头病变或视网膜脱离等,必须马上去看眼科医生不要误认为是白内障所致。
在老年性皮质性白内障发展过程中,有一段过程医学上叫膨胀期,在此时期,晶体内有较多的水份积聚,使其急剧肿胀,体积增大,前房变浅,病人此时可以感到视力下降速度加快,个别病人可以由于晶状体膨胀、前房变浅等原因,引起眼压高而引起青光眼,病人可感到眼红、眼痛、伴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去光感,这种青光眼如果治疗不及时,将造成永久性失明,即使再行白内障手术也无法挽救视力。

本文是李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