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别医疗专栏
发表者:潘柏林 人已读
一、我的孩子是不是受“不良环境“影响了?
家长的心情我们非常理解,作为家人,经历的苦涩肯定也不会比孩子少。
通常家人会反思造成孩子跨性别的原因是什么,例如有些认为是孩子接触了某些“社会不良人群”,有些认为是从小受到家庭环境中的一些不良事件影响等。我们不能完全除外后天环境因素对跨性别形成的影响,但正如前文所述,跨性别通常认为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性别少数状态,并非不良癖好或者心理不健康。实际上,通常孩子是因为存在对自身性别的疑惑以后,为了寻求答案和理解,才会逐渐接触到这些性别少数的社群,而非颠倒。相反,如果是对自己性别高度认同的“顺性别”者,无论如何接触这些性少数的社群,也绝不会产生这种纵使经历千辛万苦仍坚持改变自己性别的愿望。
二、我的孩子能不能扭转回来?
性别不认同状态能否被扭转?在历史上有很多的学者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即所谓“扭转治疗”(conversion therapy),包括各种精神疗法、药物治疗、催眠、电击、限制人身自由、甚至侮辱殴打体罚等,企图改变其性倾向、性别认同或者性别表达。美国心理学会(APA)发表的文献指出,既往长期的记录证明该“疗法”非但无效,还会加重自我厌恶和焦虑情绪,甚至发现扭转治疗会引起更严重的抑郁、焦虑和自杀风险。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界和业界都反对“扭转治疗”,世界范围内已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明确禁止“扭转治疗”的实施。
三、我怎么接纳这件事情?
对于家长来说,初次知道孩子有性别不认同的想法时(孩子对家长“出柜”),接受起来并非易事。建议家长先不必焦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跨性别的相关知识,尝试理解孩子遭受的压力,并且尽量了解能够帮助孩子减轻压力的办法(见下)。其次,尝试去接纳一个多元化(并非疾病)的孩子,一个多元化的家庭,而不必主观的把其定性为不光彩的事情。实际上,孩子的性多元化并没有影响其智商、情商、以及社会功能等,只要通过恰当的方式让他们达到自我接纳,多数孩子们都能恢复到正常的人生轨迹,并且成为优秀的人才。对于将来孩子的人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也不必过分焦虑,因为孩子们可能已经考虑好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可以与孩子进行一些友好的沟通,共同探讨,选择适合孩子的路。最后,可能有些家长会面临难于向亲戚朋友启齿的尴尬,消极者可能会通过减少接触、更换新环境等回避;但如果内心足够强大,也可以选择通过积极的科普宣教,努力打消身边的人群对性少数群体的偏见,主动的改善孩子的周遭环境。
理解到接纳,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尝试给自己一些时间,通过充分学习和友好沟通,努力减轻焦虑给自己和孩子带来的影响。
四、我可以怎么帮助孩子?
跨性别的孩子,往往承受着两份的压力,一是对自身性别特征的不接纳,另一是应对社会环境对自己的不接纳。所以,家庭作为孩子最先接触和最密切的社会环境,其接纳程度和友好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抚养、引导、支持、权威的作用地位,所以父母对跨性别的认知与态度于孩子重拾光明人生的希望有绝对的权重。如果父母缺乏理解和同情,而一味只是责备和讽刺,只会加重孩子心中的痛苦,同时也关闭了与孩子深入沟通的窗户。所以,充分学习跨性别相关知识,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是帮助孩子的第一步。当孩子鼓起勇气向父母寻求帮助时,应耐心聆听与陪伴,表达出感同深受的关怀,并采取友好的态度去沟通。实现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可以与孩子共同探讨目前需要的帮助,以及未来的人生如何规划,给与孩子足够的希望。当孩子产生消极情绪时,父母更需要表现出强大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坚定孩子的信念,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
对于医疗手段的介入,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孩子性别焦虑比较明显,通过单纯的理解支持、转移注意力、甚至易装化妆等也难以缓解,无法实现自我接纳、恢复正常轨迹,则需要酌情考虑循序渐进的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尽管后者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但长期焦虑与抑郁,可能给孩子们带来的伤害要远远超过药物或者手术的可能并发症。应正确引导孩子接受正规的跨性别医疗流程,在规范的引导下进行,能最大程度减少风险,保障安全。
父母在理解、接纳与帮助中遇到困难,亦可适当求助于跨性别医生、心理工作者、以及相关公益社群。
本文是潘柏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