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
发表者:雷永刚 人已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 25例,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 18至61岁,平均46岁。病程3月-5年。有尿道刺激症状18例,伴血尿7例;单纯血尿4例;无症状3例;合并前列腺增生2例;膀胱结石2例;尿道外口畸形或其他病变4例(尿道肉阜3例,尿道外口处女膜伞1例)。膀胱镜检:位于三角区15例,颈部、左右侧壁10例,双输尿管开口显示不清6例。呈滤泡样、乳头样改变,病理活检均诊断为腺性膀胱炎。
1.2 治疗方法
腰麻后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电切功率100-120W,电凝80W,5%葡萄糖注射液持续低压冲洗下电切所有病变膀胱黏膜及相邻1cm范围正常膀胱黏膜,深度为黏膜下层或浅肌层,病变严重者可切至深肌层。输尿管显示欠清者提前置入D-J管,无法置入者单用电切,术中静注速尿20毫克,观察输尿管排尿情况,术后静注速尿20毫克、地塞米松10毫克每日一次,连续3天并密切观察复查B超注意有无肾积水。术后留置尿管5天。术后一周开始灌注吡柔比星30毫克加入生理盐水40毫升,每周一次共8次,后改为每月一次,共10次。术后3-6月行膀胱镜检复查。(同时手术去除结石或尿道梗阻)。
2 结果
25例患者随访6-12月,18例患者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膀胱镜检查见黏膜正常,复查尿常规正常。明显好转5例,2例复发,均因术中输尿管开口不清,早期经验不足切除不彻底,二次手术后治愈。无恶变证据,无尿道狭窄及肾积水等。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明了,可能是感染、梗阻、结石等慢性刺激而引起的正常尿路上皮化生的结果,也可能与盆腔脂肪增多症、前列腺增生等有关[1]。腺性膀胱炎好发部位依次是膀胱三角区,膀胱颈及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镜下可见膀胱黏膜增厚,充血水肿,乳头状突起。一般分为四种类型:(1).乳头状瘤样型,表现为带蒂的乳头状物,黏膜充血、水肿、容易误诊为乳头状瘤;(2)滤泡样或绒毛样水肿型,表现为片状浸润型的滤泡状水肿隆起或绒毛样增生,临床上此型最常见;(3).慢性炎症型,表现为 局部黏膜粗糙,血管纹理增多;(4).黏膜无显著改变型,需随机活检发现[2]。
腺性膀胱炎的症状无特异性,病史中可有长期尿路感染、结石、膀胱颈部梗阻及伴随症状,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和排尿困难较为常见,往往抗炎治疗效果不佳。影像学检查多无特异表现,确诊需要膀胱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本病严重时可引起输尿管口梗阻,肾积水及肾功能损害。持续性感染,尿液中出现黏液和血尿是恶变的预兆[3]。
腺性膀胱炎的治疗应首先消除感染、结石等慢性刺激性因素,解除下尿路梗阻,而后根据病变范围、部位、病理类型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治疗[4]。腔内技术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原则是电切要切除全部病变黏膜及相邻1cm范围内的正常黏膜,深度要达到固有层深面,电灼要深达黏膜下层,且均匀、彻底。对于输尿管口及尿道内口处病变须使用电切和纯切割电流,不使用汽化和电凝,防止术后出现狭窄。累及输尿管口引起上尿路积水或范围较大时,应考虑膀胱部分切除术,必要时行输尿管膀胱吻合术[5]。多数学者认为术后进行膀胱内灌注化疗对预防复发有一定作用。目前应用药物较多,最常用有丝裂霉素、卡介苗等,作者认为选用吡柔比星或表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效果明显、确切,更适于重症患者。
总之,腺性膀胱炎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经尿道电切联合术后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化疗疗效较好。同时术后应定期复查尿常规及膀胱镜检。
参考文献
1 Granados EA,A lgaba F,Vicente Rodriguez J.Cystitis glandularis[j].Arch Esp Oncol,1999,52(2):119-122.
2 孔详波,那万里,谷欣权.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2,17(2):66-67.
3 高建华,蔡荣星,李汉平. 腺性膀胱炎[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3,8(1):29.
4 赵振理,孙光,刘光明,等. 腺性膀胱炎46例治疗体会[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5,26(9):641-642.
5. 陈志强,马胜利,吴天朋,等. 腺性膀胱炎专题讨论[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18(1):60-62.
本文是雷永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