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内小结节的诊疗策略
肺内小结节以往通常是指直径在3cm以下的肺内实质性病变,但现在我们所指的是1cm以下的实性或磨玻璃样(GGO)的肺内病变,是胸外科常见又较难确诊的疾病,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有一定难度,易误诊和漏诊。近年来,随着螺旋CT的日益普及,肺内小结节及GGO病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肺内小结节可为良性也可为恶性。良性病变主要包括炎性假瘤、错构瘤、结核球和血管瘤等。如为恶性则可能是原发性肺癌,如肺腺癌,也可能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肺内。而GGO样改变良恶性各占一半左右。
对于不明病因的小结节,医生及患者都不应掉以轻心,要定期随访,必要时及早予以外科干预。一般来讲,对直径小于5mm的肺内小结节,建议每6个月CT复查一次;5~10mm的肺内结节,应每3个月CT复查一次;大于10mm的肺结节,应每个月复查CT一次。如在随访过程中发现肺内结节生长速度加快或变得不规则,往往提示恶性变。对于这类小结节病变,其后续的诊疗方案必须根据患者的发病年龄、有无吸烟史、结节体积、生长速度及CT影像形态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肺内结节只有设法取到部分肿瘤组织或细胞进行病理学检查,才能最终确定病变的性质。比较积极的决策就是开胸探查。另一种办法是密切观察、定期复查。但常有患者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肿瘤进行性增大或出现胸腔转移,贻误了早期手术的机会。要知道,直径大于1cm的肺内单发小结节,恶变率超过50%。
近年来,大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和全球胸外科一样,电视胸腔镜(VATS)技术的成熟开展和普及,已经成为解决这种两难局面的最佳选择。对于小肺癌,VATS的治疗效果可达到传统开胸手术的水平,同时避免了不必要的开胸创伤,从根本上改变了肺内小结节疾病的诊疗策略。
本文是许凝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