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肢体创伤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由骨筋膜室内高压而导致神经肌肉严重缺血、甚至坏死为特点的综合症,主要发生于小腿和前臂。本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颇为重要,因为神经肌肉缺血到一定时间后即可出现不可逆性的坏死损害,影响肢体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1、病因及发病机制
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原因虽较多,但以外伤为多见,尤以车祸撞击、硬物击打、重物挤压为主;其他如醉酒及煤气中毒后肢体长时间受压,凝血功能障碍合并轻微外伤(如静脉注射或抽血)。某些医源性因素也可引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主要有:①骨折开放位内固定术后术野止血不彻底;②镇痛泵止痛掩盖了伤肢的剧痛,过紧的敷料包扎和外固定遮盖和加重了伤肢肿胀情况,影响了肤色的观察;③对有可能发生严重肿胀的手术(肌肉软组织原发损伤严重),术后仍然常规缝合深筋膜;④术后没有常规进行利尿脱水消肿治疗。
当致病因素(如暴力砸压等)作用于肢体后,一方面,筋膜间室内的肌肉组织出血、肿胀、渗出增加;另一方面,骨筋膜间室结构致密,弹性较小,不能向周围扩张,容积相对固定,从而使筋膜间室内压力增高。压力增高使间室内淋巴与静脉回流的阻力加大,而静脉压增高促进毛细血管内压力增高,从而渗出增多,更增加了间室内容物的体积,使间室内压力进一步升高,形成了缺血-水肿恶性循环。筋膜间室内压力增高到一定程度会造成其内组织血流量减少,维持血供的肌性小动脉闭合,血流停止,组织缺血。当筋膜间室内压力上升至4Kpa时,小动脉即闭合,临床据此作为诊断本病的客观依据和手术指征。骨间膜室内压力急剧增加,超过动脉压后,可阻断室内血循环,使室内肌肉和神经组织缺血。肌肉组织缺血后,毛细血管能透性增加,大量渗出液致组织间隙,形成水肿,使骨筋膜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其病情发展很快,急剧恶化,直至坏疽。本病有三个不同发展阶段:①濒临缺血性肌挛缩,在严重缺血的早期,经积极抢救,及时恢复血循环后,避免发生或发生极少量的肌坏死,可不影响患肢的功能,或影响极小。其症状为受累肢体疼痛、肿胀和感觉异常。②缺血性肌挛缩,时间较短的完全缺血,或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在积极恢复其血液供应后,有部分肌组织坏死,尚能有纤维组织修复,但因瘢痕挛缩而形成特有的畸形----Volkmann挛缩,将严重影响患肢的功能。症状有受累肢体远侧的动脉搏动缺如和局部早期的肌肉坏死。③坏疽,范围广、时间久的完全缺血,其结果为大量肌坏死,无法修复。如不截肢则易导致急性肾衰竭、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后果。但应注意有时患肢的疼痛与损伤的程度不成比例。
2、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有:①由疼痛转为无痛;②苍白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③感觉异常;④麻痹;⑤无脉。早期诊断的重要症状和体征:①疼痛,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是神经受压缺血表现。疼痛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和重要主诉,常为最早发病信号。疼痛的特征:疼痛的无定位性、难以忍受性、烧灼性、敏感性。②受累神经分布区感觉异常,表现为过敏、感觉减退消失,其两点辨别觉消失最早。③患侧指(趾)呈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被动牵伸指(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其他如肿胀、压痛、苍白、发绀及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可作为参考。同时,可通过Whitesides针刺测压法,或Matsten导管测压法行骨筋膜室压力测定,以协助诊疗。
3、治疗措施:
⑴局部治疗:对疑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应严密观察,切不可将患肢抬高,因为局部血液已经很少,抬高患肢将加重缺血。同时应采取预防措施,如局部制动,禁止热敷,患肢敷料料包扎应宽松、切忌过紧,应用抗炎、扩血管药物等。一旦确诊应在积极纠正、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恢复血流灌注),毫不犹豫地进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解除室内高压,阻断缺血-再水肿恶性循环链,切不可存估息或侥幸的心理。本症在早期进行有效的治疗者,大部分可痊愈,如延误诊断、治疗或治疗不充分,将造成肌肉和神经的不可逆坏死,丧失了救肢机会,甚至危及生命。要充分地达到减压目的和避免骨筋膜室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加重损失,手术需同时打开患处的所有骨筋膜室。纵行全程筋膜长切开,可得到充分的减压效果。
⑵全身治疗
应卧床休息,给予支持治疗,补液及输血纠正休克:应用碱性药物及利尿剂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同时需纠正酸碱及电解质紊乱;应用抗凝、溶栓和祛聚等药物维持及改善血流灌注。为了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可用药物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的功能,如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C、谷胱甘肽、SOD、CAT、过氧化物酶、甘露醇和二甲亚砜等,中医药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祛瘀类中药为主,可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等。
本文是徐庆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