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师已去,音容宛在——一忆导师张振均
有很多次想写回忆导师张振均的纪念文章,但是每次都是尚未落笔即泪流满面,无法继续下去。这次应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邀请,撰写回忆导师的文章,正好可以了却自己未竟的心愿。于是找出了导师刚去世时写的纪念文章的开头,继续下去,完成这篇写了数年的文章。
“2006年,3月5日,周日,二月初六,雷锋纪念日,吾师仙逝于晚间18:55。
接到师弟的电话说导师辞世时我并未感到意外,因为他一个多月前发生大面积脑梗和心梗时能被抢救过来就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记得当时去中山医院心内科监护室去看望导师,躺在病榻上的他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记忆,除了师母以外他很少能认得其他人,包括我们这些学生。握着他的手,想和他聊天,但是无奈他无法发出声音。当我问他知不知道我是谁时,他像天真的孩童似的冲我眨眨眼,让我心里既安慰又酸楚。
得到导师去世的消息时我还在办公室,马上和师姐、师弟、师妹们商量如何安排导师的身后事,并和师母通了电话。这时我并没有情绪上的变化,然而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却突然泪流满面,任由自己的情绪释放。不知何故,天气突变,当车行驶到卢浦大桥上时突然下起了大雾,迎面将我的车和人拥抱入怀中,让一切变得既虚幻又真实,仿佛冥冥中苍天也与我同悲!”
写了以上的开头以后一直无法继续下去,过了这么多年以后,以为可以很顺畅地落笔,然而却依然会落泪。6岁的女儿看见我流泪,跑过来抱着我问爸爸为什么流泪,只是告诉她爸爸想自己的老师了。
张老师一生活得很精彩,但是也充满了坎坷,无法用一篇简短的文章来描述。如果一定要让我来总结一下的话,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描述:恩师、慈父、才子、君子、大师。
“恩师张振均”
现在回想起来,能成为张老师的学生是我一辈子的福份。这还要感谢三个人,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妇产科启蒙老师,已故的另一位妇产科大师,原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江森教授。江森教授是我们在大学上妇产科时的主讲教授,他才华横溢,仙气十足,讲课时经常是中英文“雨夹雪”,洋洋洒洒。除了讲疾病之外,关于疾病的命名、历史、轶事、未来研究发展,随手拈来,上下千年,横贯中西,不愧是让人“高山仰止”的“风流才子”。除了学术上的受益,还和江森教授私交甚好,原来想考他的研究生,谁知那年他只招有硕士学位的博士,因此无缘成为他的门生。但是,正是他影响了我,让我决定选择做妇产科医生。其次要感谢的是我的母亲,一个默默无闻的,辛辛苦苦做了一辈子的普通妇产科医生,她无声的榜样让我更加坚定了做妇产科医生的信心。当然还要感谢我的大学同学崔歧,是他向我推荐了他父亲大学的同学,张振均教授。
张老师很儒雅,也很威严,在专业方面是个大学问家。他为人正直,诚实,爽快,在业界和圈外都有很多好朋友,但是也为此吃了不少苦,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年代。在思想改造的时候他被发配到妇科门诊每天清洗窥阴器,但是一旦遇到产科病人大抢救,马上又喝令他去产房或手术室抢救病人。虽然要不得不面对命运的捉弄,但是为了病人他在所不辞,有一次病人的情况十分危急,他冲到手术室指挥抢救,等病人病情稳定后才发现手里依然拎着洗了一半的窥阴器。
在文革后期,情况好转一些后,虽然允许他恢复医生的工作,但是把他发配到没有人主动愿意去的十病房(肝炎病房)。但是他自得其乐,刻苦钻研,挽救了无数的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孕妇,也为此总结了很多宝贵的临床经验。当时妇产科医院的肝炎病房独树一帜,无人能敌,后来因故取消,令人唏嘘。时至今日,我还能清楚地记得他告诉我的几个抢救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时至今日,阅读当时张老师写的重症肝炎抢救文章,依然会令人拍案。
除了书本知识,张老师还不断提醒我们临床经验和好的临床思维的重要性。记得有一次在产房查房时,张老师听了大家的汇报,亲自检查一个重度子痫前期的病人。检查完后告诉我们,这个病人可能是胎盘早剥,需要马上手术。带着怀疑,上级医生和我去做了剖宫产,结果真的是剥离面积不小的胎盘早剥。手术台上和上级医生就出了一身的冷汗,心想还好是张老师来查房,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姜还是老的辣。事后向张老师请教,他说虽然已经做了超声检查没有发现胎盘早剥,但是病人是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风险大,病人的子宫张力比较高,因此要高度怀疑胎盘早剥。辅助检查很重要,但是还是需要多看病人,多积累经验,临床直觉是不会欺骗你的。
张老师不但学问大,临床经验丰富,除了能旁征博引,还十分善于总结。例如他经常讲的,做好产科医生的“三性两戒”:原则性、灵活性、主动性;一戒盲目观察,二戒轻举妄动。我现在讲课还在引用他的“语录”,而且一点也不觉得会过时。
张老师一直是我努力学习的榜样,有时候同行们会问我为什么这么努力的工作,我的回答是:恩师在上,弟子一日不敢懈怠!
“慈父张振均”
在我的眼里,张老师不仅仅是一个研究生导师,还是一个生活上的导师,一个我一生要学习的榜样,更是一个慈父。无论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还是工作以后,经常和师姐,师弟,师妹们一起去张老师家,和张老师以及师母聊天,吃饭,象自己的家人一样。对于我们这些家不在上海的学生来讲,张老师的家成了我们的第二个家,导师和师母也把我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不是每个导师和学生的关系都是如此的,其他的一些研究生当时都挺羡慕我们的。有人把考研究生选导师形容为“二次投胎”,我自己很幸运,投了个好胎。按照老派说法,“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们几个同出张老师师门的学生都是同此感受。很遗憾,这种老派做法已经少见了。现在的学生一般都称导师为“老板”了。
“才子张振均”
熟悉张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大才子,文学功底颇深,文章写得很好,即使是专业文章,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一股书卷气。老派文人的特点一般是书画俱佳,张老师亦是如此,他写得一手好书法,还会画国画,颇具专业水平。每次去他家都会羡慕挂在客厅里他自己画的国画,记得好像是幅牡丹图。张老师不但能文,还善武,打得一手好拳,有时还操练兵器,怪不得身材不高,但不怒自威。
“君子张振均”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张老师一生坦荡,重信用讲义气,在同行中有口皆碑。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导师是山东才子,想必也是如此要求自己的。现在回想导师提出的“三性两戒”,大概也是出自孔子的思想吧。
“大师张振均”
从前,大师不是随便可以叫的,也不是随便哪个人可以称得上是大师的,现在是大款,大亨,大腕横行,大师少见。如今现在连江湖骗子都成为大师了,真是糟蹋了这个词。
大师之大在于道德之高,学问之大,智慧之大,胸怀之大。我是个有幸之人,见到过大师王淑贞,启蒙老师是大师江森,导师是大师张振均,他们都是真正的大师,虽然已经过世,但是江湖依然在传说他们!
大师在上,请受弟子一拜!
段涛于2013年1月31日
———————————————————————
微信公号:段涛大夫
新浪微博:@段涛医生
腾讯微博:@段涛医生
微官网:段涛大夫
好大夫个人网站:https://duantaodr.haodf.com
本文是段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