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英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青少年抑郁障碍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探讨

发表者:陈美英 人已读

摘要: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 以永安市区2所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为抽样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151名中学生进行SDS自评量表问卷调查。在确诊有抑郁障碍的142人中自愿入研究组60人,在排除抑郁障碍的学生中随机选60人作为对照组,分别用自编社会学量表对性别、年龄、居住环境、家庭收入等进行调查,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进行自评,并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进行综合干预。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1151份, 142人被确诊有抑郁障碍,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现病率为12.34 %。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产生及轻重可能与家庭关系、父母养育方式、应激性生活事件等有关。结论 抑郁障碍是青少年群体的常见精神疾病,通过综合干预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持续有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抑郁障碍;影响因素;干预治疗;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48200907-00-0

Affecting Factors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of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

Chen Meiying Cao Shuzhen Chen Yumei /Sanming Second Hospital/Clinical Teaching Base Affiliated to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Yongan, Fujian 366000

Objective To explore affecting factors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of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 Methods Sample survey selected as subjects who were grade one in two high middle schools in Yong’an City. 1151 students were selected and di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60 students made up a observation group voluntarily in 142 students diagnosed as depressive disorder, while another 60 students in normal made up a control group randomly. They were investigated on sex, age, living environment, family income and so on by sociological scales (self made) and did self-view by adolescent self 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 (ASLEC),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CSQ) and 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 (EMBU). In the same time they were given systemic interference using psychotherapy and drug therapy. Result 142 students diagnosed as depressive disorder in 1151, the disease rate is 12.34%. The factors related to adolescent’s depression are familial relationship,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and stressful life events. Conclusion Depressive disorder is one kind of common mental disorder in the adolescent.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is persistently effective to this disease. Adolescent patients should be treated in time to promote they grow healthily. Key words depressive disorders; affecting factors;intervention and treatment; Adolescent

O 引言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患之一,这一诊断在儿童和青少年的应用已被广泛接受[1]。青少年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处于高度发展且不完善的群体,其心理较为敏感、脆弱,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抑郁情绪导致抑郁障碍 [2]抑郁不仅影响情绪,也带动患者自杀意念,自杀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头号原因。青少年自杀最大的危险因素是抑郁症 [3]。本文针对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抑郁障碍发病的有关社会心理学因素及其干预治疗做初步探讨,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抑郁障碍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6年9月以永安市区2所中学高一年级志愿参加的学生为抽样对象。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并录入计算机分析者1151份, 问卷回收率95.91%,其中男生584人、女生567人,年龄16-18岁。诊断以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4]为标准,筛选出患有抑郁障碍者142名,检出率12·34%、。在确诊有抑郁障碍的人群中自愿入研究组60人,在排除抑郁障碍的学生中随机选60人作为对照组, 分别用自编社会学量表对性别、年龄、居住环境、家庭收入等进行调查,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进行自评,并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进行综合干预。

1.2 方法

调查前先对调查人员统一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方法和指导语,由调查员进行现场调查。在调查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中学生独立答卷,当场收回。

1.3 心理测查工具

1.3.1用自编社会人口学资料量表对年龄、性别、居住环境,家庭收入等进行调查。

1.3.2 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 [5],自我评定现在或过去一周被试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

1.3.3. 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 [5],青少年自我评定现在或过去一周的焦虑程度。

1.3.4用应对方式问卷[5]对青少年生活中发生应急事件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进行自评。

1.3.5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BMBU)[5]用岳冬梅等修订的中文版,共66个条目,父亲为6项因子,依次为FF1情感温暖、理解,FF2惩罚、严厉,FF3过分干涉,FF4偏爱被试,FF5拒绝否认,FF6过度保护;母亲为5项因子,依次为MFI情感温暖、理解,MF2过分干涉、保护,MF3拒绝、否认,MF4惩罚、严厉,MF5偏爱被试。

14统计学分析由作者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将收集的全部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资料描述和统计分析。

15干预方法

1.5.1 心理辅导 对有轻微心理问题者又未达到ICD-10诊断标准者,进行心理辅导(包括个别、集体、家庭辅导),并对其家长做心理培训。

1.5.2 开设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 对有抑郁障碍的学生,主要采用 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盐酸氟西酊、氯米帕明等抗抑郁药物可有效治疗青少年的抑郁症

1.5.3 学校干预 每学期一次,集中对学校老师进行心理学知识讲座,要求他们多鼓励、关心、帮助有抑郁情绪的学生。同时,采取集体授课为主、个别咨询和集体心理辅导为辅的方法,由研究者利用学校的健康教育课每月一次对干预组学生进行干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与学习的关系、体验快乐与成功、非语言情感交流、正确发泄情绪、注重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养等。并举办心理教育专栏、学生“悄悄话”信箱、心理剧表演等,以帮助同学树立自信心,减少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患病率。

1.5.4 家庭干预 给家长发放“家长必读”材料、家长联系本、举办家长会、个别交谈、布置家庭干预性作业、进行家访等形式,针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干预。家庭干预最好在未出现问题或家庭矛盾刚刚出现且伤害还未造成严重后果时进行。通过社区居委会、妇联及早发现家庭问题,尽早帮助家庭解决问题。同时还可通过家长学校、家庭心理咨询、文明家庭评比,发挥传播媒介和健康教育处方作用等,对父母进行预防性教育,增强家长对家庭的责任感,以保证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干预重点还应放在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上,它直接关系到子女是否得到科学的教养。

2

21 一般资料:干预组60人,其中男生37名,女生33名,样本年龄为16.7-18.5岁(平均16.9±0.8),45人家庭关系和睦, 其余的均为家庭关系差或父母分居、离异。对照组65人,男生34名,女生32名。干预前对学生的性别、年龄、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平均月收入分布进行了均衡性检验,两组差异无显著性(χ2=0.071,P>0.05)。将父母文化程度分成4类:初中以下、高中(含中专技校)、大专、大学以上;将家庭平均月收入分成4类:小于500元、500~1000元、1000~1500元、1500元以上。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比较父母亲文化程度(χ2=0.986,P>0.05)和家庭平均月收入(χ2=0.585,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以上表明两组被试的均衡性较好。

22 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 见表1。如表1示:青少年EMBU各因子结果,FF5(父亲拒绝、否认)、MF2(母亲过分干涉、保护)两因子P值分别为0.03和0.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提示抑郁障碍青少年父母有较少的关心理解和保护,有较多的惩罚和拒绝否认。

1 青少年EMBU各因子的对照分析(x-±s)

研究组(n=60) 对照组(n=65) t P

FF1 36.56±2.47 1.03±5.37 0.49 0.50

FF2 18.15±4.12 17.39±3.17 0.143 0.07

FF3 17.16±2.12 17.07±2.51 -1.014 0.21

FF4 9·08±4·25 9·82±3.83 -1·231 0·02

FF5 8.046±2.13 9.67±2.85 -2.209 0.03

FF6 9.17 ±6.25 10.08 ±2.34 0.639 0.51

MF1 43.64 ±8.27 44.73 ±9.31 0.919 0.29

MF2 30.30±5.82 33.29±6.53 3.83 0.001

MF3 12.69±3.36 13.73±4.63 -1.496 0.01

MF4 15.11 ±3.08 15.39±3.92 -0.405 0.00

MF5 8·85±3·22 9·05±4·50 -0·4 0·529

23 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 见表2。如表2示:EF1-EF6因子的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显著性,提示青少年生活事件越多,则自评抑郁程度越重,尤其是人际关系、丧失及其他包括厌学,恋爱不顺或失恋、与人吵架、遭父母打骂等。

2 青少年ASLEC各因子的对照分析

研究组(n=60) 对照组(n=65) P

EF1(人际关系) 9.76±4.22 8.96 ±4.33 -0.27

EF2 (学习压力) 10.52±4.03 11.36±3.75 0.35

EF3(受惩罚) 6.43±3.29 5.75±4.92 0.13

EF4(丧失) 3.48±3.31 4.08 ±2.48 1.16

EF5(健康适应) 5.47±1.52 4.76±3.37 1.62

EF6 (其他4个项目) 6.78 ±2.50 8 .67±2.42 1.51

2.4 影响青少年抑郁的因素 单因素分析提示与青少年抑郁显著相关(P<0.05)的因素有10项,分别为父母关系、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气氛、父母是否离异、对子女期望、父母教育态度、教养方式、学习成绩、学习环境和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多因素分析,以青少年抑郁障碍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有无抑郁障碍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父母教育态度(尤其是父母惩罚和拒绝儿童)、家庭气氛不良、孩子学习成绩、环境、管教方式是抑郁障碍的主要因素。

2.5抑郁障碍与家庭和睦的关系 在142名抑郁障碍的青少年中,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占72%;;经常口角、遭父母打骂引起烦恼的占15.0%。经χ2检验,家庭和睦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有影响。“和睦”、“平常”和 “紧张”三种不同的家庭气氛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品德等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和睦”的家庭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品德均优于“平常”的家庭气氛;后者又优于“紧张”的家庭气氛。

2.6抑郁障碍与与焦虑的关系

样本中SDS平均57.41±10.39, SAS平均50.45±10.20。相关分析发现,青少年SDS得分与SAS得分相关系数为0.602(P<0.001),表明青少年自评焦虑程度越重,抑郁也就越明显。学习负担重、考试失败或不理想、被人误会或错怪、生活习惯明显变化、不喜欢上学,学习上的压力可能是抑郁障碍青少年的最重要的压力。

3 讨论

青少年作为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处于高速发育之中的特殊群体,其心理较为敏感而脆弱,更容易受到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6],产生剧烈的心理冲突。当这种冲突不能被很好的解决时,各种心理问题便随之产生而出现抑郁情绪导致抑郁障碍。青少年作为一个在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的特殊群体,患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更多,青少年抑郁障碍也在不断增长[7],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市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12.34%,与郭兰婷和Larsson B相关研究结果相近[8],说明青少年抑郁障碍应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

从本调查来看, 青少年抑郁症障碍发生的原因很多。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除了遗传和生物学因素外,家庭环境、不良生活事件和认知特征等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至关重要 ,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抑郁障碍有着重要的影响[9]。家庭关系即父母是否和睦对青少年抑郁障碍也有重大影响[10],缺乏父母支持可使青少年未来出现更多抑郁症状,且容易发展成抑郁障碍。本文结果提示,大部分的父、母亲很少关心理解和保护青少年,父亲更多表现拒绝或否认,母亲则过分干涉或保护,这与闫珉等人对抑郁症的成年人的研究[11]是一致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 干预对策重点应放在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上,它直接关系到子女是否得到科学的教养。本调查也显示不同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及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提示,可通提高父母、学校和同伴支持水平,营造以学校为中的家庭、学校社区支持环境来降低小学生抑郁症状发生,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家长参与青少年心理治疗、行为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并具有长远的可维持性和推广性。民主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会使子女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尊重,家庭生活愉快、舒心和欢乐,能给孩子以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在学习遇到挫折时,能得到父母的翔与鼓励,而不是谩骂、训斥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我们对抑郁障碍的学生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综合干预,实践证明一年的显著效率达到76.55%,接近于忻仁娥[12]较早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消除青少年抑郁障碍有效。干预效果表现在反映抑郁障碍严重程度的SDS总分明显降低, 家庭气氛、父母教育态度、教养方式、焦虑情绪、学习成绩等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同时,家长和教师对抑郁障碍的认识水平及重视程度也有提高。

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发病有着复杂而众多的因素, 考虑到抑郁障碍慢性或长期反复发作的倾向性, 深入了解青少年人群中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和心理因素,对其进行预防和早期的综合干预,进而降低慢性化或复发风险,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参考文献

[1] 舒明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综述).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4, 31 (3): 129-132).

[2] 唐登华,潘成英,漆红.7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心理社会学影响因素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468-470).

[3] 吴艳茄,肖泽萍.青少年抑郁症与应激相关的病因研究进展,上海精神医学2仪巧年18卷第5期, 297).

[4] 范肖东.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97-100.

[5]汪向东.心理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志,1999:194-196,106-108,161-167

[6] 郭兰婷,张志群.中学生抑郁情绪与童年经历、家庭和学校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2003,l7(7):459.

[7] 唐登华,潘成英,漆红.7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心理社会学影响因素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468-470).

[8] 许娟,林德南等.合肥市和深圳市小学生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比较,ChineseMentalHealth Journa,l Vol22,No·4, 2008:246-249 .

[9] 郭兰婷,张志群.中学生抑郁情绪与童年经历、家庭和学校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l7(7):459.

[10] 范春玲,唐登华,赵德明等.淮北市区中学生抑郁障碍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336-337.

[11] 闫珉.抑郁症与正常人父母教养方式的对照研究.临床精神病学杂志,2002,12(2):95-96.

[12] 忻仁娥.9860例儿童心理咨询与干预资料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5):229-230.

(该论文发表于《重庆医学杂志》2009年第38卷第7期)

本文是陈美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