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在先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结肠镜检查对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意义

发表者:余在先 人已读

摘要: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传统的辨证主要注重大便次数、性状及全身表现,缺乏肠道病变局部辨证,因而四诊不够全面,辨证难以准确,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在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过程中,借助结肠镜进行局部病变的观察,并按外科疮疡辨证,结合全身表现,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湿热蕴阻、寒湿凝滞、瘀血阻滞三型治疗,收到良好效果。同时,结肠镜检查还可以作为病情轻重,病势进退的依据,并可客观检验治疗效果、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意义。因此,结肠镜检查是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必须的检查手段。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辨证施治 结肠镜

溃疡性结肠炎1,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以腹痛、粘液血便、腹泻为主症,部分患者有发热、贫血体重减轻。病变主要限于直肠、结肠粘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分布。结肠镜检查,以溃疡为主,直肠和远端结肠受累多见。可归属于中医“痢疾”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或外感时疫邪毒,致脾胃损伤,湿热疫毒蕴结肠中,阻滞脉络,腑气壅塞,血腐肉败而成。如《类证制裁·痢疾》指出:“症由胃腑湿蒸热壅,致气血凝结,挟糟粕积滞进入大小腑,倾刮脂液,化脓血下注,或痢白、痢红、痢瘀紫、痢五色,腹痛呕吐,口干溺涩,里急后重,气陷肛坠,因其闭塞不利,故亦名滞下也2。”以往临床多以大便性状及排便次数结合全身表现、舌象、脉象等作为辨证依据,缺乏肠道局部表现,影响到辨证的准确性及治疗效果。笔者从事消化内科及内镜工作多年,在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的过程中,把结肠镜检查作为了解肠道局部病变的主要方法,将肠道局部溃疡按中医外科疮疡辨证3,并与全身表现相结合作为辨证依据分型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同时认为,结肠镜检查不仅对辨证分型提供重要依据,而且对判断病情轻重、病势之进退、预后以及检验治疗效果等均有重要意义。

1 提供辨证治疗依据

结肠镜检查也属于中医的望诊,经结肠镜检查,可直观了解到肠腔内的病变情况,为临床辨证提供可靠依据。笔者多年来,根据结肠镜检查的局部表现及全身症状,将溃疡性结肠炎大致分为以下三型进行治疗。

1.1 湿热壅阻

1.1.1 结肠镜下表现:肠粘膜弥漫性充血,可有散在或密集片状溃疡,触之易出血,病变可波及全结肠,但以左半结肠或直肠多见。

1.1.2 全身表现:腹泻、腹痛,可见粘液血便,伴里急后重,或有肛门灼热,

口苦口臭,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1.1.3 治法 清热化湿,行气和血。

1.1.4 方药 自拟清肠愈疡汤 :马齿苋30g,地榆15g,黄芩10g,败酱草30g,焦山楂20g,白芍15g,赤芍12g,白头翁15g,薏苡仁20g,厚朴10g,甘草6g。

1.1.5药物加减 肠镜下溃疡较多,病变范围大,便血量多加银花炭30凉血止血;腹痛重者,加大白芍量至30;腹泻次数多可加苍术炭20;病变局限于直肠,可合用灌肠剂保留灌肠,每晚1次(苦参30g,黄连12g,白及20g,乳香10g,血竭6g,青黛15g,浓煎100ml,保留灌肠)。

1.2 寒湿凝滞

1.2.1 结肠镜下表现:肠黏膜充血,水肿较重,片状溃疡,周边充血较轻,分泌物多。

1.2.2 全身表现:病程较久,腹痛腹泻,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有较多白色粘胨,腹部畏寒喜暖,进食寒凉食物或遇寒加重,或食少纳呆、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舌质胖,色淡,苔白厚或腻,脉沉细或沉迟。

1.2.3 治法:温化寒湿,调气和血

1.2.4 方药:自拟温肠愈疡汤: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2g,补骨脂10g,肉豆蔻10g,茯苓15g,薏苡仁20g,厚朴10g,焦山楂20g,当归10g,白芍12g,甘草6g。

1.2.5 药物加减:阳虚寒甚,下痢清谷加炮附子6,下痢无度,滑脱不禁,加赤石脂20g、苍术炭20g,腹胀、纳呆加肉桂6g,鸡内金15g,神曲15g。

1.3 瘀血阻滞

1.3.1 结肠镜下表现:肠黏膜粗糙、呈颗粒状、暗红色,散在糜烂、溃疡,肠管变形,结肠袋消失,可附有粘稠分泌物,或见息肉样隆起。

1.3.2 全身表现:腹痛、大便稀,或排便不畅、便秘,或带有赤白粘胨,里急后重。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或沉细。

1.3.3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消滞

1.3.4 方药:自拟化瘀愈疡汤 :当归10g,赤芍20g,桃仁10g,乳香10g,香附10g,元胡15g,厚朴10g,山楂15g,鸡内金15g,薏苡仁15g,甘草6g。

1.3.5 药物加减:腹痛甚者,加没药10,五灵脂10,大便秘结加大黄10g,若患者正气虚,神疲气弱,应攻补兼施,加入益气扶正之品,如党参30g,黄芪30g。

临床上湿热壅阻型、寒湿凝滞型均可与瘀血阻滞型合并出现,可根据具体情况随证辨治。

2 辨别病变之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舌按脉,先别阴阳”。本病的病变主要在肠道,属肠道痈疡范畴。《疡医大全》说:“凡诊视痈疽、施治,必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一般在肠镜下观察溃疡周边充血,红活焮赤者属阳,色淡或紫暗者属阴;溃疡边缘收敛者为阳,溃疡边界不收者为阴;溃疡面分泌物稠厚者属阳,稀薄或呈血水样属阴。

3 判断病情轻重、病势进退、顺逆

病情的轻重虽可通过患者的精神状态、气色以及大便次数、性状、实验室检查等判定,但对肠道局部病变的观察更为重要。经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病变范围、溃疡形态等。病变范围较大、呈全结肠型、溃疡密集、大片状溃疡,分泌物多,明显出血,病情重;病变范围较小,局限于左半结肠、直肠或某一肠段,溃疡稀疏较少或散在点状糜烂,则病情较轻。在病程中,病变范围逐渐扩大,溃疡由少到多,多为病势进展,溃疡由多到少,边界收敛,病变范围缩小,则属好转之象。《外科精义》说:“痈疽症候,善恶逆从,不可不辨。”镜下表现局部病变重者,往往腹泻严重,全身状况较差,经治疗,局部病变不见好转,甚至加重,短时内易耗伤正气,甚至虚脱,则为逆证;镜下表现较轻,或由重转轻,全身状况较好,经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则为顺证。

4 检验治疗效果及提示预后、转归

传统中医只能根据患者大便次数、脓血便是否减少,腹痛缓解等情况判定疗效。在此基础上,如配合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局部病变是否愈合,病变范围是否缩小等变化,对疗效的判定更具有客观性。一般在急性活动期,大多数病人有明显的腹泻、脓血便。经治疗,大便次数可减少或逐渐正常,但肠道溃疡不一定完全愈合。笔者通过300多例病人观察发现,90%患者大便基本正常后,肠道溃疡并未完全愈合,故结肠镜检查可作为判断疗效的客观指标,以帮助确定疗程的长短,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结肠镜检查还可根据肠道病变形态估计病程的长短,如肠黏膜广泛充血、点片状溃疡,肠管形态正常,皱襞无改变,说明病程较短;若肠袢消失,或肠道内有大小不等的息肉形成,提示病程较长。

在整个病程中,定期行结肠镜检查,不仅对疗效判断提供依据,而且对预后有很重要的意义。经治疗,能长期维持缓解,肠黏膜充血水肿逐渐减轻或恢复正常,提示邪气渐去,肠道气血运行趋于正常;若反复急性活动,肠黏膜经常呈充血或有溃疡,提示邪气留恋未去,肠道气血运行不畅或瘀阻;若有息肉形成,则为湿热邪毒与气血凝滞;若病理检查有异型增生,应警惕癌变;若息肉增长较快,表面溃烂或出血,提示癌变,应及时做病理检查确诊而行手术治疗。

发生在肠道内的溃疡,与体表的疮疡具有相同的病机。中医非常重视望诊,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对于疮疡的辨证治疗,局部的望诊是非常重要的。结肠镜检查,属中医望诊的延伸,通过对肠道溃疡大小、形态、色泽、分泌物、范围及变化的观察,可提供重要的辩证依据,局部辩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可了解病邪轻重及脏腑气血盛衰、对病情作出全面客观的分析,对准确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过程中,进行结肠镜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内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第七版,410~412

〔2〕 林珮琴.类证制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2,第二版,291

〔3〕 顾伯康.中医外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5,第二版,23

本文是余在先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4-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