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梁黎 三甲
梁黎 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儿科

小明为什么会得“O”形腿?

3050人已读

小明,18个月男儿,足月剖腹产,出生体重3.2kg,奶粉喂养,出生后13个月开始学走路,近2个月经其他家长提醒后,小明妈发现儿子走路与其他小孩不同,行路时左右摇摆,故来就诊。

医生对小明进行了体检:体重9.5kg,身高1825px,前囟0.5×12.5px、平,心脏和肺部正常,肋骨外翻,双下肢呈“O”型。实验室检测血碱性磷酸酶升高、25羟维生素D水平较低。医生诊断其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明妈妈不明白小明为什么会有“O”形腿?

小儿始终处于个体快速生长发育时期,期间骨骼生长十分迅速。约1周岁时,小儿开始学走路,即双下肢开始负重,此时如果骨骼发育异常,如各种原因导致的佝偻病,如维生素D缺乏、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病等,由于骨质软化及躯体的重力和张力,下肢骨骼出现弯曲,可出现“O”型,即在小腿下1/3或中部,膝关节部股骨部出现弯曲,站立时,膝关节距离在3~6厘米以上;重症下肢骨畸变时,常可引起步态不稳,行路时左右摇摆呈“鸭步”态,形成了不可逆转的佝偻病后遗症。这样小儿的身长不但不能迅速增长,而且这种弯曲更造成了身材的矮小。凡影响股骨颈角度变小和以膝关节为主的外翻者,自然恢复较难,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严重者需要骨科矫形。

梁黎
梁黎 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