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林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媒体报道

2008女性尿路感染诊治指南解读

发表者:齐林 人已读

2008女性尿路感染诊治指南解读

医师报 2008-7-23

2008日—ACOG (美国妇产科学会)发布公报演讲在非孕妇女非复杂的急性细菌膀胱炎和细菌肾盂肾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公告。

新的推荐将在3月在妇产科杂志发行出版。

“估计11%美国妇女报告至少每年有一次被医师诊断的尿道感染(UTI),并且一生中60%妇女可能感染UTI”,ACOG委员会的Jeanne谢菲尔德、MD和同事在实践公报上写到。“尽管UTIs频发,但是有关于其诊断战略很混乱,并且在尿路病原体抗菌耐药上的变化应该要求对传统处理进行改变。这份公报发布的目的指导对非孕女的非复杂的急性细菌膀胱炎和的细菌肾盂肾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这些指南不包括复杂的UTIs的管理(即,发生在有糖尿病,异常解剖、早先泌尿道的手术、肾结石的病史,存在一支泌尿导尿管、脊髓伤害、免疫耐受或者怀孕的那些病人)。

急性细菌膀胱炎通常存在尿痛、尿频和尿急,有时与耻骨弓上压痛或压力不适感,和很少伴有血尿或发热。

急性尿道炎的症状与淋病奈瑟(氏)菌或沙眼衣原体传染的或者生殖器泡疹单纯病毒第一类型和单纯疱疹病毒第二类型感染也许是相似的,我们应该排除这些情况。

上尿路感染或急性肾盂肾炎经常出现发热、寒颤、腰部疼痛和不同程度尿痛、尿急和尿频。

具体实践指南和他们伴随的科学证据的水平如下:

在非孕、绝经前的筛选为无症状菌尿的妇女不建议使用本指南(证据级别, A)。

当抗药性的抵抗率高于15%到20%时应更换抗生素类别(证据级别, A)。

不论是对住院或门诊的治疗急性肾盂肾炎病人都应完成14天疗程抗生素治疗(证据级别, A) 。

对的非复杂的急性细菌膀胱炎的妇女,包括妇女65年和更老,应该给予抗生素治疗3天(证据级别, A)。

对症状的轻的UTI伴有浓尿或菌尿的最初的治疗尿培养没有必要。{证据级别, A)

对急性非复杂的膀胱炎,包括第一代头孢菌素和阿摩西林β -内酰胺的治疗,作为首选的抗菌剂治疗法不是很有效的(证据级别, C)。

对有症状菌尿患者诊断菌尿的标准可以减少为每毫升1000年到10,000细菌,这可以增加敏感性,而且没有显著的减少减少特异性(证据级别, C)。

一项拟议绩效措施,是确诊为急性肾盂肾炎的人妇女接受抗生素治疗应为14天。

对于非复杂的急性细菌膀胱炎患者,治疗法建议如下:

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噁唑: 1种片剂(160毫克甲氧苄啶–800 mg磺胺甲基异噁唑)每日两次,3天。

副作用可能包括发热、皮疹、光敏、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厌食,恶心和呕吐,瘙痒、头疼、风疹、Stevens-Johnson综合症状和毒性表皮坏死。

每日两次甲氧苄氨嘧啶100毫克,3天。 副作用可能包括皮疹、瘙痒、光敏、剥脱性的皮炎、 Stevens-Johnson综合症状、毒性表皮坏死和无菌脑膜炎。

每日每日两次环丙沙星250毫克,3天,每日两次左氧氟沙星250毫克一次,3天,每日氟哌酸400毫克,3天或者氟哌酸200毫克一次,3天。

副作用包括疹、意识错乱、癫痫发作、坐立不安、头疼、严重过敏症、低血糖症、高血糖症和跟腱破裂(在大于60岁的患者)。

呋喃妥英、粗晶呋喃妥因50到100毫克每日4的次,7天或者呋喃妥英一水化物100毫克每日两次,7天。

副作用包括厌食,恶心,呕吐,过敏症、周边神经病、肝炎、溶血性贫血和肺反应。

磷霉素氨丁三醇, 3-g药量(粉末)单次药量。 副作用包括腹泻,恶心,呕吐,皮疹和过敏症。

“现行指南建议中妇女的三天抗菌法对非复杂的急性细菌膀胱炎的细菌清除率的一贯地高于 90%”,该指南的作者写道。

“对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噁唑的3天疗法被认为首选的疗法,有94%细菌清除率。 然而,细菌耐药性超出15-20%时应该选择另一个治疗法”。

对于有下尿路感染频繁再现的妇女,连续的预防显示可以减少再发的95%风险。

适当的预防疾病法在这篇文章包括,呋喃妥英、氟哌酸、环丙沙星、甲氧苄氨嘧啶、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噁唑,及其他疗发每日一次。

在持续的治疗6到12月以后再进行评估。

尽管急性肾盂肾炎传统上时住院和肠外抗生素治疗,但是为节约成本起见如果可行的话可以转移到门诊治疗。

“对于泌尿道成像应用到非复杂性下尿路感染和上尿路感染妇女时不必要的,它不能很好的平衡花费和所得到的结果平衡,而且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作者总结说。

“感染的妇女抗菌疗法不能很好的缓解或临床状态恶化时应要求进一步评估。 肾脏超生波检查法是评估肾脏收集系统阻碍的最佳的非侵入性的方法,[和]在这种情况下一静脉内肾盂造影(术)也许也是有用的”。编辑: 王霞(网络中心)

本文是齐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