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家庭监护起搏器的新用途
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的60年历史,就像一个“寒暑表”,现代科技的每次重大创新与发展都能转变为起搏器的新功能。
最初,起搏器一旦置入人体,各种工作参数均无法更改,医生无法得知其在患者体内的工作情况。当置入前预设的工作参数需要更改时,必须通过手术将起搏器取出,在体外更改参数后再置入体内。
30年前(上世纪80年代),无线电遥感技术的发展使起搏器的遥测功能(telemerty)随之问世。医生可将遥感探头放在患者起搏器的上方,进行两个不同方向的遥测:①将起搏器的工作参数、工作情况以及内存的患者心律情况全部调出并显示;②医生根据调出的信息来决定如何修改起搏器的工作参数,再经遥测探头输到体内的起搏器从而完成参数的修改。显然,经胸遥测功能使医生应用和控制起搏器的能力产生了巨大飞跃。
随访与程控进展与缺憾共存
经胸遥测功能使起搏器技术出现了随访与程控,即佩戴起搏器的患者间隔一定时间或有不适感时,应至医生处进行随访。医生通过遥测探头调出前一阶段起搏器的工作信息及患者心律情况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起搏器参数,并经遥测探头进行体外程控。
当前,随访与程控已成为起搏器至关重要的技术,使医生能随时了解起搏器的工作信息,及时发现存在的功能障碍,并在体外进行有效修正,从而及时解决起搏器相关的临床问题,使起搏器始终以最佳方式及参数为患者服务。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随访与程控需要患者反复就医,还须有相对固定的医生为之服务。
资料表明,67%的患者随访结果正常而不需修改参数,这无形中造成了医患双方时间的浪费,也导致了部分行动不便或居住地较远患者的失访。此外,在两次随访间隔期内,起搏器发生故障或工作参数不适当时,也无法被医生及时发现和解决,会给患者健康造成一定损害。
家庭监护更胜一筹
随着无线电远程传输技术的进步,心电远程监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起搏器的家庭监护功能也应运而生。
这一功能的工作原理十分简单,该类型起搏器配有特殊无线信号发射天线,置入体内后可随时将起搏器的参数和工作信息向外传输。发送信号经固定为患者配备的信息发送器放大,并经固定的医疗专用频道发送至通讯卫星,通讯卫星再经全球定位系统(GPS)将信息传递回地面的信息处理中心,并传输给患者固定的网站或医生网址。
通过上述功能,医生能获得患者两方面的信息:①常规信息:每天定时发送,多数发送设在夜间患者入睡后,此时外界干扰少,能确保信息正常发送。常规信息包括起搏器的工作信息及患者自主心律的相关情况。②紧急信息:随时发送,当起搏器发生严重故障时(如电极导线断裂、电池耗竭等),家庭监护系统随时发送信息,并通过电子邮件或传真方式快速通知医生,使医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这些信息并进行相应处理。因此,家庭监护功能改变了传统起搏器的随访形式,使患者在家中即能接受随访。
家庭监护的优势功能全面省时省力
全世界已有50个国家的15万例患者置入了有家庭监护功能的起搏器,应用结果表明,这种新型起搏器优势明显。
诊断及时:当前的起搏器除起搏功能外,还有诊断多种心律失常的功能,能记录和总结患者的自主心律,并自动进行诊断。例如起搏器能及时诊断患者发生的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室上速和室速等,因而其名称已改为“置入性心律管理装置”。此外,配备家庭监护功能的起搏器在及时诊断的同时,还能快速通知医生,患者从心律失常发生到被识别,并经卫星传送到医生处的整个过程约在5分钟内完成。这意味着,患者心律失常发生5分钟后医生就能获知,进而做出及时的诊治决策。
全信息监护:家庭监护是一种长期不间断的心律监护,其对患者的自主心律、起搏心律及各种心律失常进行持续监测,医生借此能对患者心律失常作出动态与客观的评估。如某患者连续7天内发生了50次房颤,房颤持续总时间达10小时,医生给予药物治疗后,还能计算随后7天的对应数据,对药物疗效进行客观评价。
节省时间:一项研究(REFORM)结果表明,起搏器家庭监护功能使医生的随访时间减少40%,同时也为患者节省了时间。
减少门诊量:《欧洲心脏病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表明,家庭监护功能可减少47%的起搏器门诊量。
展望应用待普及远程程控待实现
家庭监护功能临床应用结果表明,该功能尚存很大的发展与完善空间。
应用尚待普及:家庭监护使起搏器功能实现了又一次飞跃。目前多种起搏器(如ICD、CRT和DDD)已配备了该功能,预计不久将成为所有起搏器的一项基本功能。
实现远程程控为时不远:目前家庭监护功能只能单向运行,即起搏器的工作参数及内存的各种信息可从起搏器向外输送给医生,而医生希望调整的起搏器参数无法反向输入起搏器而完成程控。因此,家庭监护仅覆盖了起搏器常规随访的50%。预计不久,医生将能通过卫星远程更改起搏器的各种参数,那时家庭监护功能将变为家庭随访或家庭程控功能。
本文是丁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