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英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媒体报道

媒体专访及报道

发表者:刘文英 人已读

《成都日报》2010年8月18日专访报道“刘文英:我喜欢小孩 因此我喜欢儿科”
刘文英:我喜欢小孩 因此我喜欢儿科

每次一上门诊,在儿科刘文英主任的诊室外等候的病人都排得满满的,除了成都本市的,还有许多外地病人都不远千里而来,为的就是能让这位儿科权威专家给自己的孩子看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是病人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1983年,刘文英从四川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1990研究生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1998—200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及高级访问学者。2010年3月之前,刘文英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工作,今年4月,他来到了四川省人民医院参与组建儿童医学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

当记者问到刘文英从华西医院来到省医院的初衷时,他郑重地说到,这一切都是为了四川儿科专业的发展。由于华西医院只有小儿外科,其他的病要到华西二院去看,而华西二院却又没有小儿外科,这不仅给病人就诊造成了不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科的发展。“在省医院成立儿童医学中心之前,全省在专门的儿童医学中心方面还比较空白,而从儿科专业的发展来说,我们确实很需要这样一个医学中心。”刘文英告诉记者,当听说省医院准备组建儿童医学中心时,他毅然选择了从华西医院来到省医院参与组建工作。“成立儿童医学中心,对儿科专业发展有很大的意义,这样就将小儿外科和小儿内科都涵盖和整合起来,临床中有交叉的可以互相协作,在科研上也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

刘文英在临床上主要诊治各种先天性胸腹部畸形,小儿肿瘤(血管瘤)等小儿普胸及外科疾病,科研工作主要研究先天性膈疝、小儿血管瘤、漏斗胸等。多年来,出于对儿科的热爱,他在这片土地上已经默默耕耘了二十余年,并取得了较大成就。尤其是他的“拿手好戏”——漏斗胸微创矫正手术,在该领域中堪称一绝。全国不少病人都慕名而来,希望能经刘主任的回春妙手解除他们的病痛。

刘文英高超的医术解除了病人的痛苦,他高尚的医德医风更让病人佩服,他对病人的认真、耐心、和蔼和发自内心关怀,温暖了不少病人的心。曾经一名达州的病人找到刘文英治疗漏斗胸,因为考虑到病人的路途较远,家里经济状况也不太好,刘文英不但主动安排将手术日期提前,还在保证手术效果非常好的情况下,为病人节约了两万元的治疗费用。这名患者手术后恢复得很好,现在已能正常生活,人也有了自信。尽管病人是一名性格内向的人,但他对刘文英的感激一点也不比别人少,在刘主任的个人网站上,他默默地发来了一封感谢信,表达了对刘大夫的感激之情,并体贴地说到,刘大夫工作非常繁忙,看到感谢信后请不要与他联系,以免浪费宝贵的时间,还有更多的患者需要刘大夫的时间。

“我喜欢小孩,因此我喜欢儿科。”作为四川省儿科学术带头人,这名在全国儿科领域都有极高声誉的专家态度很谦逊,“每次治疗好一名患者,看着小朋友恢复健康,想到他们以后能跟正常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和生活,是最让我感到欣慰的事情。”本报记者 曹宇阳 摄影 张鸣

http://www.cdrb.com.cn/html/2010-08/18/content_1029381.htm


2003年12月05日10:05


2009年8月20日

成都商报:9岁修修体弱又拖沓,骑行川藏“修修”他

查看数: 507| 回复数: 16| 2010-8-9 08:44


原文:http://e.cdqss.com/html/2010-08/08/content_165497.htm


9岁修修体弱又拖沓 骑行川藏线“修修”他
父亲希望通过骑行锻炼儿子的身心,但此举遭到一些网友的反对
2010年8月8日 成都商报电子版

“这位父亲是在拿孩子的命冒险”“相信父亲只是希望儿子做一个坚强的孩子”。这两种针锋相对的网友评论截至昨天已近15万条。35岁的“非鱼党”是成都虚拟社区“蜗牛谷”的资深“谷友”。热爱骑行的他,曾在2009年骑车到云南。然而这次,他带着9岁的儿子修修,于7月8日从重庆出发,准备沿着川藏线骑行到拉萨,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出发两天后,“非鱼党”在“蜗牛谷”的个人主页写下日志,讲述骑行初衷:修修自幼体弱多病,鼻炎、气管炎、腺样体肥大,药片吊针常年不断。而儿子做事情反应慢,吃饭写作业爱拖沓,更让他头痛。经过长达一年的考虑,“非鱼党”决定“让儿子来经历那些风雨飘摇的苦难骑行,和凌风而立的豪情快感”。昨日,父子俩已经进入西藏昌都地区。
骑行日志
骑行路上很辛苦

“或者,这将是我们这次骑行的单日里程最长的一天。”这是关于这对父子8月3日的网上直播,这一天,他带着儿子修修从理塘骑往巴塘:“187公里这个数字沉甸甸地压在我心头,催促了修修几次,修修依然不紧不慢地骑。我算了算,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状态,到巴塘会在凌晨两点左右。我把这个可怕的推论告诉修修,可修修还是无动于衷。我反复告诉自己,要冷静下来,不要让修修因为我的催促产生逆反情绪。如果真的会在凌晨两点才到巴塘,或许他能得到一个深刻的教训。修修感受到来自我的压力,不敢提出休息,整个上午,除了在河边草地上那一次休息之外,直到中午,他才说歇一会。趁这个机会,我们把午饭解决了。草原上的雨水来得迅猛,仅仅穿雨披那么一点时间,鞋子已经湿透。这里荒无人烟,根本没有躲雨的地方,我们只能顶着雨水往前赶。走不多远,修修叫道:‘冰雹!’这不是冰雹,只是雨水夹杂着一些细小的冰碴或者雪片。现在我们是逆风,如果是冰雹,估计我们只能傻傻地背对冰雹站着挨砸。那太可怕了……”
网友理解
可怜天下父母心

不少网友很理解这个父亲,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许多人在日志后留言,关注这对父子。还有网友直接打通“非鱼党”的手机询问。“天山童姥”是成都一家科技公司的女员工。当这对父子骑行进入高原后,她每晚下班都会打电话联系他们。8月3日晚10点过,她再次拨通父子俩的电话。此时,父子俩正在半山腰的一个村落。询问中得知修修已经不再呕吐,“天山童姥”立即根据父子俩的口述,将近况直播上网。

在路途中,只要到达有网络的地方,“非鱼党”就用笔记本电脑记录下骑行经历。从7月10日开始,“非鱼党”的帖子被顶至首页。当这对父子骑行第7日到达高尔寺山附近,由于关注度太高,“蜗牛谷”干脆将其做成专题。不少热心的成都网友登录其他网站论坛发帖,“请沿途遇到这对父子的驴友都提供支持和帮助”。7月21日,父子俩骑行到新都桥附近,一队川A牌照的越野车停在修修身边。原来,有成都自驾游爱好者在网站上获悉后,专程寻找他们,期待能提供帮助。他们拉着修修一起合影,鼓励孩子要学会坚持。还有网友为“非鱼党”友情赞助3G上网卡,方便他及时更新日志。
网友劝说
不要好心办坏事

9岁的修修在旅途中,肚子痛、突发高原反应、感冒,这刺痛了不少网友的心。网友“华山剑”发帖说,小孩子的心肺和骨骼发育不全,不要好心办坏事,给孩子在身心上留下后遗症。有网友直言:“这样的锻炼太过残忍,这位父亲如此干,是拿小孩子的命冒险。”不少网友劝说,教育孩子不要盲目。

昨日,父子俩已经进入西藏昌都地区。对于网友的质疑,“非鱼党”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我有专业的骑行经验,知道如何避免旅途中的各种身体伤害和困难。”出发前半个月,他天天陪着儿子锻炼,大热天爬山,让患有气管炎的修修非常吃力。看到修修在坡顶呕吐,“我恨不得捡个棒子把自己敲死在当场。”


“非鱼党”说,从7月8日出发到现在,修修每天都在成长。以前修修骑一会就要求休息,但现在反而是老爸担心孩子,要求修修停车休息。刚出发那会,修修就像是个“跟屁虫”,跟在老爸身后,没有独立主张。如今,修修的参与性很强,还主动帮老爸做事。“人一辈子总是要在路上经历很多后,才会成熟。”2000多公里的行程,父子俩已经完成了近二分之一,“非鱼党”预计在8月22日就能够完成整个骑行计划。
专家说法
运动量过大

带着网友们的担忧,成都商报记者咨询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科教授刘文英。“我认为一天骑行187公里,对于9岁娃娃来说,已经超负荷了。”刘文英表示,运动应该是循序渐进,运动量逐步增加,特别对于9岁娃娃更应该量体裁衣。9岁男娃的身体骨骼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如果超负荷运动,可能会对发育不利。对于“非鱼党”所说的修修的改变,刘文英认为,他并没有见到修修本人,所以不能妄下评价,他个人认为修修的运动是不科学的。“我建议,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能太主观,教育方式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成都商报记者 王聪 实习记者 汪洁淼

医院配秘书 让科主任多做手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05:28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川大华西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刘文英每周花半天时间看门诊,花两到三天的时间做手术,剩下不多进行教学科研的时间还要被各种各样的报告、申请、会议占据。

记者昨日从川大华西医院获悉,今后像刘主任一样的医生再也不用为向医院打报告、写申请,参加各种会议而苦恼了。目前在该院培训的全国首批41名科室专职秘书,将把像刘文英这样的临床业务一流的科室主任与护士长从琐事中解放出来,把时间交还给病人。首批

准专职秘书开始培训

“当你们在医院遇到医疗纠纷,在白天应该第一时间给医教部联系,在晚上应该立即向医院总值班汇报。”昨日下午,华西医院医教部工作人员给41名即将踏上专职秘书岗位的学员讲课。

41名“准秘书”中,只有9名男性。他们的年龄从22岁~30多岁,全部都是大学学历。医院给他们规定了9大职责:科室日常管理、排值班表考勤、会议管理、图书档案管理、教学辅助工作、科研辅助工作、医疗辅助工作、信息系统管理、科室资财管理。为期两周的理论培训后,他们将实习轮转一个月,今年9月份培训合格者正式上岗。秘书们说:是个挑战

这些年轻人怎么会甘心当秘书?刚从理工大学毕业的田成鹏告诉记者,其实医院已经为他们打通了一条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上升之路,这对他们也是一个挑战。专职秘书干得好,他可以当专科经营助理,负责科室经营和管理,将来还可以读医院管理硕士和博士。科室主任可节约20%的时间

对即将到科室工作的专职秘书,小儿外科主任刘文英表示非常欢迎。据刘主任不完全统计,在他的工作时间当中,差不多有20%的时间被各种行政和事务性工作占据。如果这部分时间节约出来,他可以与同事进行病案讨论、查房和做手术。院长说:节约人才资源

“专职秘书可以把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的时间还给病人。”昨日下午,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培养一个科室主任需要20多年的时间,而培养一名专职秘书只需要几个月。“如果一个科室主任每天花一个小时在这些事务工作上,专职秘书配备以后,今后他一个月至少可以多出20多个小时。这多出的20多个小时,他可以多看一些病人,多做一些手术。归根到底,节约了人才资源。”

本报记者 刘瑶


2千克早产婴儿食道闭锁 3小时华西医生开胸纠错

发布时间:2004-06-01 更新时间:1999-11-30 来源:华西医院 点击: 1966次

5月25日,出生21天,体重仅2千克的早产儿强强终于顺利地吃上了第一口奶,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次幸福大餐,此前强强因为“先天性食道闭锁”而从来没有享受过母亲乳汁。
强强是个早产儿,出生时就身体瘦小,体重仅2千克,更不幸的时,出生后的第二天,其父母发现他不能喝水、吃奶。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刘文英教授检查诊断,强强患有先天性食道闭锁、食管气管瘘。在检查中,医生发现,他的食管分断为两截,一端闭锁,一端连接在气管上,因此一吃东西马上就会呛咳、呕吐,还容易引起肺部感染而比误诊为肺炎。必须通过手术治疗才能保住孩子性命,据了解,手术治疗这样超轻体重婴儿的先天性食道闭锁,全国少见。
5月16日,命悬一线的强强被推入手术室,主刀的是小儿外科博士导师刘文英教授。开胸以后,刘教授仔细寻找两个极不显眼错误开口,然后将其结扎,再把食管两端开出新口,重新改造缝合,造出能让食物顺利进入胃肠的新食道。因婴儿太小,整个手术象微雕一样,在3个小时的手术过程中,共发生4次心跳停止的危险情况,幸运的是,每次他都被医生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术后3天,强强开始脱离仪器的支撑,自主呼吸;术后10天,他离开重症监护室,开始美美地吮吸母亲甘甜的乳汁。至此,这例罕见的疾病的手术治疗获得圆满成功。
医生巧手接食道拇指婴儿喝上第一口奶
2004年05月28日08:42:43杭州网

四川消息据天府早报报道,早产儿强强(化名)食管断成两截,一端闭锁,一端连在了气管上,生命垂危,手术是他活下去的惟一出路。可强强体重只有2公斤,在我国还没有为体重这么轻的患儿实施手术成功的先例。但经专家努力,26日,这个手术获得了成功!

手术机会九死一生

21天前,强强来到这个世界上。但出生后的第二天,父母就发现他不能喝水,不能吃东西,还经常呕吐。强强患了肺炎?他被父母抱到华西医院儿外科抢救。

强强的病情确诊为:先天性食管闭锁、食管气管瘘,必须手术,“但手术的机会是九死一生。”

患儿体重全国最轻

华西医院儿外科主任刘文英说:“患这种病的婴儿肺部都有感染,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为肺炎而不治身亡。但手术的难度非常大,而且患儿的体重和手术的难度有密切关系。目前,国内还没有专家为体重为2公斤以下的患儿实施过成功手术。”

一次手术5次暂停

手术刻不容缓!一周前,刘文英教授对强强实施了手术。手术当中,强强的胸腔被打开,专家找到了食管和气管相连的部位,进行了剥离。剥离后,又对强强的食管进行了缝合。由于手术压迫了强强的肺,专家不得不在手术十多分钟后停下来,让强强的肺复张后再进行手术。就这样,手术停停做做共进行了5次。

喝上了第一口奶水

手术头3天,强强处于非常危险的阶段,几乎没有自主呼吸,全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前天,强强彻底脱离危险,离开重症监护室,回到病房,并喝上了自出生以来的第一口奶水。


来源:都市快报作者:编辑:实习生 孙丽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03年12月05日10:05


三岁女胸腔有一大洞医生挑战生死赌局

昨(4)日上午,躺在华西医院的病床上,3岁女童王小玲(化名)的呼吸越来越窘迫,随时可能窒息死亡。此时,病因尚未查明,但医生们已经没有时间再去确诊了,手术是娃娃活下去的惟一机会———虽然这机会还不到5%……


医生冒险挥刀 挑战生死赌局

呼吸困难,不明原因!

家住广汉市的小玲玲不久前突发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经当地医院检查后,怀疑是脓气胸,转入华西第二医院治疗。12月2日下午,小玲玲又转入华西医院儿外科。

当晚8时过,医生对小玲玲实施胸腔引流手术时,却惊讶地发现没有一点脓液。面对这异常的现象,值班教授钟麟隐约警觉:娃娃得的不是一般疾病,情况远比想象中严重得多!



会诊之时,突然病危!

12月3日,娃娃病情加剧,已经无法搬动。医生把B超机、X光机推到她的床前,重新复查,赫然发现她的胸部有一个巨大包块,占据了大部分胸腔。

昨日早上7时,儿外科全体专家、医生对王小玲的病情展开会诊,但讨论了2个多小时,仍然难以对病因做出准确判定。正在这时,病房传来消息:娃娃病危!大家赶去一看,发现小玲玲已经无法平卧呼吸,只能像一只小青蛙一样趴在床上,张大嘴大口大口地吸气,随时都有窒息的可能。



抢救娃娃,只有拼了!

情况危急,手术是抢救娃娃生命的惟一方法。可是病因不明就贸然手术,娃娃死在手术台上的可能性高达95%以上!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儿外科主任刘文英教授身上。没有一丝犹豫,刘文英当机立断:“抢救娃娃,拼了!”

10时整,小玲玲被推进了手术室。

胸腔大洞,胃肠挪位!

当刘教授用手术刀打开孩子胸腔后,一个令人愕然的画面出现在医生们眼前:那个巨大的包块竟然是胃,而且已经胀大了三四倍,结肠和脾也挤进了胸腔内。娃娃的左肺完全被压闭,心脏被挤到了右胸腔,右肺也被压缩三分之二。

进一步检查下去,医生们越来越惊讶:娃娃的膈肌上赫然有一个直径6厘米的缺损,本该在腹腔的胃就是从这里进入胸腔,并且因胀大嵌在了胸腔内。找到了症结所在,医生们松了口气,很快将缺损的膈肌修补完好。下午2时40分,手术顺利结束,小玲玲已能自主呼吸。

摄影韩杰



医生施妙手 花季少女从此挺胸做人

都商报讯 今年16岁的兰兰(化名)出生的时候可把父母吓了一大跳:她的心脏竟然没有肋骨保护,摸下去软软的。隔着皮肤,可以看见心脏“突、突”地不断跳动。经过医生诊断,她患上的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波兰氏综合征。近日,四川省华西医院医生取下兰兰右边的肋骨补在了左边缺损的部位,花季少女终于可以挺胸做人了。

据兰母介绍,女儿出生的时候一切正常,只是左边胸部要比右边低一些。经过检查发现,正好在心脏的位置缺少了三根肋骨。女儿缺少保护的心脏特别容易受伤。从此家人小心翼翼地呵护兰兰成长。

兰兰十分爱好体育,从来没有对同学说起自己的病,直到有一次跑完800米下来,好友偶然间发现,隔着宽松的衣服,竟然可以看到兰兰的心脏在不断地跳动,兰兰生病的事才被揭开。

由于疾病的影响,兰兰的胸部有些不对称。今年暑假,兰兰住进了华西医院小儿外科。经过小儿外科刘文英主任检查,发现兰兰5、6、7根左肋部分缺失,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波兰氏综合征。在手术台上,刘主任取下兰兰右边一根肋骨的一部分,从中间对剖一分为二。医生把取下的肋骨对接在左边缺损的肋骨上缝合,起到保护和拱架的作用。通过手术修复,兰兰很快就可以出院。(记者 刘瑶)

《成都商报》 2002年7月15日

本文是刘文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