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止误区 提放遭遇疝的偷袭
晓书
作为一种外科的常见顽疾,疝病的“攻击”范围很广,各个年龄层的人群均可能遭遇疝的“偷袭”。“疝”的发病形式也变化多端:腹股沟疝、切口疝、脐疝、造口旁疝、食管裂孔疝……由于缺乏基本的疾病知识,不同年龄的患者会在治疗的不同阶段,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上周日,在商报健康顾问团特邀江苏省疝修补手术权威专家——苏大附二院普外科博导吴浩荣教授领衔的一场有关疝病防治的专家咨询会上,许多患者由于对疝的规范治疗方法一知半解,并因此陷入种种误区。
专家名片
吴浩荣:苏大附二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苏州市普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腹腔镜学组组长。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培训基地主任。
谷春伟: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苏州市医学会普外科和腹腔镜学组秘书、江苏省医学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委员。
【名词解释】
疝是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有腹壁疝(包括腹股沟疝、切口疝及造口旁疝)以及食道裂孔疝等。
腹股沟疝:主要的症状是在腹股沟区出现突出的肿块,可伴有坠胀痛,用手按压或平卧时肿块会缩小或消失。在长时间站立、行走或有增加腹腔内压力的活动时(如搬重物,咳嗽,用力排便或排尿)肿块出现并增大,大部分斜疝患者肿块会进入阴囊。
腹壁切口疝:是开腹手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主要症状是经历过腹部手术的人,在原手术切口处出现突出的皮下肿块,在站立,运动或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时,肿块会增大,平卧时肿块缩小或消失。可有坠胀感、消化不良等症状。
造口旁疝:是指患者接受造口手术后,腹腔内组织和器官在结肠、空肠或尿道等造口周围的人造通道中突出形成肿物。
【资讯分享】
微创技术联合无张力修补理念两者的结合运用,使得疝与腹壁外科领域有了新的活力。
腹股沟疝早期的手术治疗基本围绕如何通过直接缝合加强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开展。随着人工织补网片的出现,无张力前置网片疝修补术开始运用。之后,腹腔镜技术全面应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先后出现腹腔镜腹腔内修补术、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腹腔镜完全经腹膜外疝修补术。目前腹腔镜完全经腹膜外疝修补术逐渐成为腹腔镜疝修补的主流术式,其可用于腹股沟区多个疝同时修补。
切口疝则是腹部开放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早期治疗直接缝合缺损的术式复发率较高。随着新的可植入腹腔内的修补材料问世以及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切口疝修补,出现了腹腔镜下的切口疝补片修补术,这种术式良好的恢复性和较低的复发率逐渐为公众所接受。
(城市商报2010-06-18)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